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分析

2019-09-10赵黎明刘素美黄宁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策略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

赵黎明 刘素美 黄宁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策略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我国较活跃的农村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在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其内部管理是否合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从合作社的性质看,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是一种经济组织,但是对成员内部并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合作社社员提供多种服务的互助型组织。由于农民合作社的这种特殊性,就不能用完全的企业法人组织形式的财务管理方式来操作。那么,如何评价和预防合作社财务管理风险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概况

对于合作社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Zusman&Rausser(1994)为了研究合作社成员异质问题,构建了一个由不同角色成员参与的博弈模型,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合作社团体中群体选择存在的风险。通过研究发现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性质、成员角色、收益分配等问题存在异质的情况下会对其发展带来明显的财务风险,最终直接影响到合作社的经营绩效。Hendrikse&Bijman(2001)结合产权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研究了合作社运营过程中所有权结构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科学合理所有权结构和组织结构设计的合作社财务风险发生率相对较低,认为可以通过所有权契约机制的设計,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的发生。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的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也取得了丰富的成绩。周凤美(2003)通过研究发现,合作社运营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和财务制度、规范运作合作社的社员股金等方式来降低财务风险。张鸿(2011)为了更好地识别合作社的风险,分别选择了传统和新型两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对比,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定量识别。盛腊梅和刘文丽(2011)通过研究发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过程中常见的财务风险主要与投资决策不合理、产权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设置不科学、重生产而轻资金运作等方面关系密切。刘文丽(2008)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可以通过构建内部审计制度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控制。梁红卫(2011)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风险管理战略的选择要在仔细分析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刘文丽(2012)通过调研分析研究了不同合作经济组织财务风险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存在具体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喻兴焰(2016)收集了四川省95家专业合作社的资料,分析了合作社存在的财务风险,并进一步评价了风险存在的影响级别。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越来越规范化,财务方面的管理也会进一步加强,但由于合作社从性质上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公司,其财务风险存在的形式、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亟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已有研究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合作社的研究内容较多,但在对合作社财务风险方面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大多是针对利益分配风险、筹资风险、经营风险等问题相对独立的研究,没有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分析,而且是定位研究较多。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资料,多角度分析合作社的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选择。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识别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1、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8年10月课题组成员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调查所得,调查地点在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在其培训其间进行集中数据收集。共调查400名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其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50份,回收率为88%,通过对问卷的处理和筛选,有效问卷为310份,有效率为90%。

2、样本生产经营类别。收集样本覆盖了种植、养殖、水产、新型服务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等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生产经营类型中农产品生产加工、水产养殖占比均为9%,相对较少;畜牧养殖约为25%;新型农业服务类合作社可以细分为新型的土地流转、经营和金融贷款类的合作社,占比为14%;而最多的是种植类合作社,约占37%,其他类约占6%。可以看出,样本类型的数量分布不很均匀,样本的多样性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对象基本特征描述

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对象的年龄在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0岁及60岁以上的分别占2.6%、21.3%、45.7%、23.9%和6.5%;50岁以下的约占70%,相对而言,这个年龄比较适合管理运营合作社,而其中60.8%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约为83.3%。一直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占25.2%,曾担任过村干部、参军、打工等特殊社会经历的约为74.8%。从数据可以看出,样本中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产生差异。

(三)样本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1、基本风险。基本财务风险是合作社没有根据合作社现行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而影响了正常运营所带来的风险。

根据合作社法的要求,合作社为了更好地体现互惠互利的服务性,保证每个成员的合法权利,对合作社的财务基本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这也是为了进一步让合作社在运营中降低风险。从表3可以看出,仅有30%的合作社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内控是风险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内控制度,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表3表明,80%的合作社都有自己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专业的财务人员和部门的比前几年比例有所提高,占比为61%。也可以看出,合作社中财务人员定期学习培训的占比并不是很高,仅为52%。近几年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调整力度较大,变动较多,相关从业人员也要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筹资风险。合作社法虽然没有明确要求合作社成员一定要有足够的注册资金,但作为一个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要正常运营起来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合作社为了筹资资金会采用多种渠道,如,需要社员交纳会费、吸引企业注资、向金融机构借贷等。如果合作社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窄,如主要依靠金融机构,会增加合作社债务负担,如果不能到期还贷,无疑会增加合作社的财务风险。表4调查显示,合作社主要通过交纳会费获得运营资本的占60%,但所交会费金额不足1000元的约为70%,这对于经营活动复杂的合作社来说无法满足运作需要。能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借贷的合作社约有37%,其中能及时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的仅为40%,这也就造成了近63%的合作社无法及时筹到足够的资金。对于合作社来说,不能及时偿还到期本金和利息就成为最明显的财务风险。

3、经营风险。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对内服务对外经营,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基本活动也是经营活动。为了现实经营活动的需要,合作社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如,要保证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产品的可持续性、稳定的市场或货源等。如果合作社存在重大的经营风险,就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有时二者之间是相伴产生。经营风险调查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样本中合作社在交易价格差异较大时,成员存在明显违约现象的占比约为43%,这说明了成员与合作社之间存在信任风险,交易量不够就会影响到销量,进而影响到财务核算,而引致财务风险;合作社的产品市场或服务对像相对稳定的占比约为55%,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风险。随着合作社与市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合作社对市场了解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产品顺利被消费者接受,大部分合作社都申请了“三品一标”的标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合作社的重大经营决策由成员代表共同商议的仅占40%左右,还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主要负责人说了算。

4、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也是合作社成员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为了保证成员的最大利益,合作社法从入社成员的来源和数量、分配制度的制定、收益分配的比例等多个方面做了规定。收益分配所带来的风险会影响到合作社的资金可持续性问题,进而影响到财务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调查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合作社的盈利状况并不是很好,近3年有盈利的仅为30%;根据合作社法的要求,合作社的收益分配要以按交易量或惠顾额比例返还为主,同时也兼顾股份比例返还。从样本中可以看出,前者约占62%,而二者结合的约为56%。合作社为了更好地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降低风险,在收益分配时可以设立风险基金,但样本中仅有31%的合作社提取盈余。

三、合作社风险应对策略

(一)基本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1、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随着新合作社法的修改,又进一步加强了合作社基本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为了降低合作社的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连锁反应,合作社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逐步完善和构建规范化的内部管理体制、财务制度、盈余的分配制度,从基本制度上保证合作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对社员的合理化管理,鼓励社员积极参与合作社事务,体现民主的一面,让每个社员都有为合作社贡献力量的机会。但也要建立集体决策机制,合作社本来的契约成本都很高,为了降低管理成本,要不断加强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以制降低风险。

2、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合作社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财务风险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合作社财务人员的教育程度对基本风险的影响系数为0.192,非常显著,这仅是财务人员影响的一方面。所以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其正确处理财务业务的能力和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可以从外部聘请专业的财务人员,包括大学生、职业经理人等,提高待遇和提供优惠政策保障。

3、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管理。由于合作社是一个对内服务对外经营的特殊经济组织,无论是历史还是产业发展的原因,合作社都是一个弱势的经济组织,对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稍不关注就会出现各种风险。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扶持和正确引导,如,增加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入、提高对合作社发展的补贴力度、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等。

(二)经营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1、積极开拓市场,与市场接轨。合作社要真正盈利,就要把产品投入市场,就要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和条件。所以,合作社在实现自身生产目的的同时,也要遵照市场规律,顺势而为,培养稳定可靠的目标市场。

2、明确经营范围和经济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及时了解市场,明确市场经营范围和结构,并对生产和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量力而行,最好能形成规模经济,特别是生产种植、养殖类合作社,如果类型相对单一、技术指标容易统一就更易形成规模。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特点,逐步实现多种利益联接机制,发展和壮大合作社,形成合作联社,在增加产业融合附加值的同时,降低经济风险。

(三)筹资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1、扩大资金来源,积极发展多种金融形式。所有经济组织的运行都离不开资金的注入,资金的多少决策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和经营战略的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可降低门槛,给合作社发展中的融资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可以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融资模式,真正做到互惠共赢。民间资金的借贷,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信用体系的构建,避免出现非法集资现象。

2、加强内部筹资管理。鼓励合作社成员积极参与筹资,不但可以缓解合作社发展中的资金难题,同时也可以增加成员的民主管理积极性。对于合作社内部筹资可以是以会费的形式,也可以能者多劳,以股金的形成参与多次分红。一般情况下合作社内部筹资越多,合作社的管理越民主化,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越少。

3、市场化运作吸引外部企业注资。与合作社相比,企业的资金运作相对灵活且资金量较大,所以,合作社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通过股份合作或参与分红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注资。但在这过程中要以合作社法的要求比例开展,避免发生决策权的大量转移,损伤内部成员的利益,引发致更大的风险发生。

(四)收益分配风险应对策略选择

1、灵活掌握盈余分配的法律要求。无论是新旧合作社法都非常关注收益分配的制度设立,这也是影响合作社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收益分配风险对合作社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580,所以收益分配风险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影响很明显。为了应对收益分配风险合作社在盈余分配上必须按照合作社法要求制定相关单程,如,在交易或惠顾合同签订、收益的二次分配、按交易量或股分分红的比例等,保证农民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失。当然,合作社可以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2、合理设定基金的提取,保证可持续发展。在考虑收益分配时要合理设定基金的提取,保证可持续发展,通过成员代表或股东代表大会等有效的决策方式进行讨论或协商。风险基金提取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成员利益的同时,兼顾合作社的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策略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案例剖析
隆阳区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存在问题及思考
浅谈商业银行如何提升高端客户服务价值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