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审美人格塑造的理论依据与实践

2019-09-10李艳玲

锦绣·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大学生

李艳玲

摘 要:人格发展中的更高境界便是审美人格,与真实性实用人格相对立。解决大学生审美现状中存在三个障碍。因此,大学生需要逐渐形成一个审美性的心理行为模式,促使形成一个综合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大学生;审美人格;理论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题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良好素质。为了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对人的主观功能的探索都必须上升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方面。目前,一些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道德不公、缺乏沟通、审美扭曲甚至人格偏差的情况,这对大学生审美人格都塑造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重构主流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中心地位是十分紧迫的。由于构建審美人格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观念教育非常契合,大多数教育者都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协同发展,进一步实现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塑造。

一、大学生审美人格存在的障碍

1.1片面教育

传统的教育学观念认为教育主要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然而,只有不完善的教育才能只单独关注理性教育。片面的理性教育使得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相应的感知能力却下降了。这是因为在大学课堂中,仍然有一些严格的口授灌输性的教育模式,把知识直接带到学生的头脑中。近年来,我国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和考试模式,逐渐从中小学扩散到大学。近年来,研究生考试的数量急剧增加,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因此,很多学校都把重点放在文化成绩分数上,忽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了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

1.2大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大学生对审美人格目标认识不清,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塑造审美人格的重要性,没有重视自身人格发展目标的方向。一些大学生在判定审美价值时缺乏相对正确的理性认识。在判定审美价值时间,关注自身的喜好和时尚潮流,忽视对网络低俗文化的抵制。

二、培养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理论建设

2.1经典理论中的审美人格培育理论

首先,马克思强调“完整的人”的理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个体是自然与社会融合的结果,审美品格离不开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的综合。审美品格的培育表明,不同年代的审美精神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需要。另外,马克思恩格斯 “社会交往”理论表明,交往是人类现实的基础和实践。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需要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交际技能的培养。

2.2中华文化对审美人格塑造的思想

在中国的文化中,儒家的审美人格主要表现为个人的自律、道德以及社会的实践,进一步达到了诚实、自律、和谐、正直的审美境界。儒教和佛教都注重对自身人格的培养,使道德美学的实践成为一种当下现实的人格模式。这无疑可以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人格。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本真之美,崇尚和谐之美,崇尚人性之美,在个人修养中强调精神空虚的多元化审美境界,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与世无争的人格。这种审美人格培养在现代教育中的启示要求我们重视对人的自由与创造力的审美。也就是说,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需要不断显现人们的性自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三、塑造大学生审美人格的策略

3.1树立培养审美人格的理念

第一,通过提倡先进文化的育人新理念。将育人、以德为先作为文化教育的主要理念。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塑造主要是为了培养奉献社会的人才,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其本质为人民服务,其目标是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促使大学生不断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因此,想要高校逐渐形成具有文化自信的审美人格培养,就需要不断整合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并将其与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性,学生在塑造审美人格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继承传统民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第二,要不断铭记历史,逐渐树立符合时代的创新红色培养理念。而红色革命的传统文化之中,自然包含着人与实践相结合的审美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红色革命文化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革命审美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塑造工作中,逐渐强调革命为人先烈以及时代榜样的影响,不断讲这种楷模力量加入到人格塑造的理念中。

3.2不断改进人格塑造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标准

目前,大学生人格塑造过程中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影响,逐渐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以及机械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人格的形成。学校需要在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工作中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可以适当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占比,使学生在掌握必修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学科。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教师口授,学生听课的教课方式,可以在课堂上之间增加一些互动性、创新性、思考性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逐渐拉入课堂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人格塑造的评价标准则需要一改以往分数维上的观念,通过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来实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国家从应试教育之间转化为综合性素质教育的转变,帮助高校的教育逐渐摒弃传统的单一性教育,逐渐加入创新元素,促使学生可以在审美人格的不断塑造中运用各种经验和专业知识。

四、总结

审美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它能使教育者开阔思想,发展情感,增强意志的教育。学校应该在不损害科学技术教育的前提下改善审美教育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涂一昂.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审美人格培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7.

[2]贾俊杰.高校辅导员审美人格培育机理与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彭美贵.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4]焦岚,黄春丽.大学生人格障碍对其审美心理影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82-84.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