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探索
2019-09-10黄明
摘 要:“课程思政”强调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也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体育课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在现有高校体育课教学基础上,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并凸显其价值引领功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 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入到高校体育课教学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探索,更是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
二、高校课程思政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高校体育课教学是以加强学生体质、传授学生运动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強化学生的身体练习活动为主要手段。课程强调的是以学生实践技术学习为主,在“运动知识传授、运动能力提升”的同时进行学生的“价值引领”教育存在疏忽。因此,“传授运动知识、提升运动能力、引领运动价值”三者未能同步即是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所在。
高校体育课教学中育人元素的挖掘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带领学生解读体育精神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尊重课程自身的建设规律,同时还应该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类型的学生,思政元素各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应区别对待。
三、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探索
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绝不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另外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过教学素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使课程设计做到润物细无声。
1.精化课程设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课程思政只是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变,而不是在课堂内另外增加一大思想教育模块。所以,课程设计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不牵强、刻意、造作而为之。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以拳击课教学安排为例,主要是传授拳击运动的起源、发展、规则以及拳击的技术、战术。教学由易到难,并遵循运动技能的掌握规律,同时兼顾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性,合理组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评价的转变,这是备课前期需要进行课程设计的主线。
2.重建课程教学体系。
以拳击课程的实战教学为例,拳击运动中,教学必须在让学生了解运动规则与裁判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可以采取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形式,让学生提前做好视频观看与素材的收集。例如1 个班级学生分成 4 个组别,不同组别学生收集的视频素材不同,思政教育点也不同。
3.加强课堂组织管理。
体育课程组织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结束部分 3个阶段进行,常用的课堂管理办法是分组、分层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思政教育目的,课堂组织管理不同。例如,在技术动作教学中,按照常规做法是技术动作好的学生分在了一组,技术动作弱的学生分到了一组。但是为了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可以采取“强带弱”的分组模式,运用体育游戏的组织办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体验助人为乐和团结友爱,思政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4.灵活思政元素应用。
对不同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不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就应该依照运动特点来定。例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普遍开设有篮排足、乒羽网、武术、形体、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拳击、散打、户外运动、跆拳道、田径等,这些不同的课程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项目特点挖掘不同课程思政元素,灵活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5.关注课堂“特殊生”。
体育课堂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特殊类人群存在。他们或是不爱运动的肥胖者、或是体质天生弱者、或是对一切无所谓的网迷者,或是体育成绩是否不及格、学分有无的无所谓者。对于这类学生,可以采取“榜样的力量”“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成功喜悦”等素质拓展项目加以感化,教师在课堂中时常保持关注,不停加以跟踪,不断加以鼓励进行重点帮扶,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
高校体育课教学中蕴含着组织纪律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可充分开发体育教学中的价值。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技战术的学习和实战对抗等发挥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与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培养学生敢于拼搏、执着顽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何红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
[2]“课程思政”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李洁,王亮.北京教育(德育).2019(02)
[3]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
[4]“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化的关键问题和实现路径探析[J].潘青,张健.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作者简介:
黄明(1979—),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北京体育大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国防体育、思想政治教育.
黑龙江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课程“拳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