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加快破解“上好学”难题
2019-09-10杨雪强等
杨雪强等
随着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追求已经从“好上学”演变为对“上好学”的深切期盼,“上好学难”问题日益突出。在杭州,由“上好学难”引发的“培训热”“学区房热”等问题引起关注:“天价学区房”现象屡见不鲜,优质民办初中招生摇号“一号难求”,“学而思”“新东方”等校外培训机构高价收费、野蛮生长,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增多,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为薄弱。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十区一体化”目标的落实以及外来创业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上好学难”矛盾将被极大程度激化。
据调查,当前杭州市民对杭州教育资源、教育工作的期待较高,对眼下“上好学难”问题较为关注,普遍认为义务阶段教育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短板”,“学区”是“上好学难”的主要因素,“民办”是初中阶段“上好学难”的关键词。要想加快破解“上好学”难题,杭州应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名校集团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教育从“普及”向“提质”发展的趋势,着力推进优质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加大对教育的扶持力度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高标准规划建设教育基础设施。为打造与“城市国际化、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相匹配的教育设施,要高起点科学编制完善并实施十五年基础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放宽对教育设施建设中的容积率限制。适当提高基础教育设施的配建标准,重新修订《杭州市区住宅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扩建、置换、改建等形式,缓解局部地区教育资源紧张。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完善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调整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结构,增加市级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制定经费向“软件”建设倾斜的标准与监督政策。用足用好现有教育经费,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推进区域教育均衡。
加大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力度。在办学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放宽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限制性条件,促进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基础教育领域。鼓励公办学校引进社会力量联合办学,大力引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优质国际化学校来杭办学,不断提高杭州市教育国际化程度。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杭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对接杭州重点产业规划和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大力推进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工程,做强职业教育实施机构和载体。
引导建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评价体系。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质量的唯一依据,不把“择优”作为衡量教育均衡的唯一标准。树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管理媒体相关报道,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看待子女就学、考试成绩等问题。
实施新名校集团化战略
促进优质教育有序扩容
创建名校集团化办学新路径。针对教育需求多元化,积极固化推广“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等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新教育共同体、学校发展群和教育联盟等新经验、新模式,扩大名校集团化办学参与面。加大学校建设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推动名校集团内部错位发展、个性发展和内涵发展,优化集团“捆绑考核”等绩效机制,提升区域内教育发展整体水平。
鼓励跨区域集团化办学。突破瓶颈,加大跨层级跨区域合作办学力度,加大主城区对西部区县(市)和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区域教育覆盖面。加强对成员学校的品牌、管理和学科等引领,推动校际间优质课程和管理模式共享。创新高中阶段学籍管理新模式,探索优秀学生跨校区流动的有效渠道,推动成员学校协调发展。
统筹集团化办学师资配置。完善集团内骨干教师柔性流动制度,建立并完善名师资源培养和输出长效机制,鼓励名优教师在集团或互助共同体学校内长短期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跨校承担教学任务。完善名校集团编制管理,在原核定教师编制总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健全名师下乡支教制度,鼓励名师以乡村工作室为平台,与乡村学校合作开展教科研工作。
加大培养交流力度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引导各区县(市)出台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应届毕业生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完善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尤其是双一流大学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直接招考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严格实施国家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资格5年一周期定期注册制度,严把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幼儿园、民办学校教师持证上岗关。
培育杭州特色教育家队伍。构建教育家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名校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研究探索“校长职级制”改革,着力培育一批先进教育理念、有高水平专业修养、有较高业内声望的杭州特色教育家群体。实施新锐教师培养工程,重点培养1000名中小学(幼儿园)35周岁以下各学科拔尖青年教师,不断优化教育家队伍结构。
加大流动促进资源优质共享。通过跨校流动、集团内流动、共同体流动、管理团队输出、特岗竞聘等途径,推动校际间教师资源和管理模式共享,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转岗教学、挂职授课等方式,建立健全优秀教师流动机制,不断缩小校际间教学质量差距。推进教师交流制度化、长效化,城镇义务教育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要有3年及以上在农村学校或城镇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提拔任用等方面对圆满完成交流任务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并将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业绩考核。
优化完善入学制度
确保教育公平
热点学校划片确保学区间教育资源均衡。对现有学区划分、城区间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力量进行全面系统评估,并在不影响教育工作大局和社会稳定前提下,通过调研走访、座谈恳谈、专家论证等方式,不断改进完善现有学区划分、学校设置、师资力量,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等举措,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学区,确保各学区之间教育资源大致均衡,切实提升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化水平。
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行为。小升初按照强弱结合原则实行对口直升,逐年有序提高民办初中向社会的摇号比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管理督查,严肃查处民办中小学违规通过考试和变相考试选拔招生、通过培训机构考核录取学生、违规招收挂读生(借读生)等违规招生行为,避免学校变相选择学生的行为。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公办初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公办初中的吸引力。
加大改革创新
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推动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各级政府、各责任部门要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市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擺到突出位置,不断强化对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和实施,合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政策顶层设计。加强市教育局、编委办、财政局、人社局、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保房管局等部门联动,破解不同层级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人、财、物等教育要素的配置机制、考核评价和管理办法等方面的瓶颈。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减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其中,教育部门应注重顶层设计、政策指导,将具体办学事务放权学校,让校长在推进特色办学中获得更多自主权。创新符合新形势的教育评估体系,减少教育评审评价和各类考核,让社会和家长更多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共同发展。同时,针对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的现状,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合理引导优质教育机构规范发展,成为社会办学力量的重要补充。
推进教师队伍改革。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施教师聘用权与使用权分离,努力实现教师从“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构建完善的教师收入增长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吸引优秀毕业生投身教育事业,保障教师队伍稳定性。建立形成学科带头人负责制,让学科带头人走向管理领导岗位,全面营造“用情感留人、用事业待人、用荣誉鼓舞人”的浓郁氛围,为教育、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本文节选自杭州市党政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获奖文章《以人民为中心加快破解“上好学”难题——积极推进优质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杭州市委办公厅选送),部分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