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与分析

2019-09-10许钰娟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班幼儿

摘  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中常发生的典型行为之一,也是幼儿在社会化进程中发展的正常现象。教师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可以帮助幼儿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类型,结合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的各种策略以及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有效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公平裁决

公平裁决是在幼儿认为自己受到了委屈和伤害,想要通过老师的权威来“惩罚”对方。此时,老师承担着裁判员角色,要对这件事情做出公平公正判决,倾听双方的辩词,绝不偏袒任何一方。这是属于一种比较正面的积极灵活的应对策略,教师常常使用这种方法。

案例:区域活动时,幼儿都玩得很开心,建构区的林佳俊委屈地跑到教师面前:“老师,程梓延把玩具都放在我那里,我都没有地方了。他还抢我的积木。”“来,我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教师走到建构区旁:“你们说一下怎么了?”林佳俊又急着说了一遍:“老师,我都没有地方了,你看!他抢了我的玩具。”立刻,程梓延就反驳到:“你刚刚还打我。”“那是因为你先抢了我的玩具,我都没有地方可以玩了。”教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就对程梓延说:“你先抢了人家的玩具,那就是你的不对,你先跟他道歉。”“但是,他就算抢了你的玩具,没让给你地方,你也不应该打人。你也要跟程梓延道歉。”之后他们互相道歉,并学会分享玩具,不占地方。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没有因为程梓延抢玩具,占地方而批评他,也没有因为林佳俊打人而惩罚他,而是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幼儿公平裁决,幼儿相互道歉,并由老师提出合适的解决办法。

二、耐心引导

耐心引导是在告状行为发生之后,教师根据对幼儿的发展水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耐心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让幼儿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要学会接纳、宽容。这种方法需要幼儿自己领悟,听取他人的建议,明白自己该如何做,而不是强迫幼儿一定要怎样。

案例:在户外玩体育游戏《小矮人钻山洞》时,要分成男女两队,一男一女轮流搭建成山洞,轮到果果和轩轩时,果果很不开心,还哭了起来,告诉老师:“我不想玩,我不要跟轩轩一起搭山洞。轩轩还硬要跟我搭。”老师听完,说道:“班上的幼儿都是一个集体,大家都是好朋友,你不能随意选择跟谁搭建山洞。你是不是还因为你的好朋友尚尚没来,所以你很不开心,上午美术活动你也没有好好画画?”果果默默地点点头。老师耐心地说到:“其实,老师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没来你很不开心,喜欢的美术活动也没有好好画画,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班上每个人都是好朋友,你要多尝试交其他的好朋友,主动跟人问好,一起玩。去,跟轩轩一起搭山洞玩吧!”聽完老师的一番话,果果主动走过去,过了一过儿,就玩得特别开心。

在案例中,老师明白果果的情况,为什么不开心,为什么不想玩,为什么要告状,都是因为她只想与好朋友尚尚玩。老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果果,而是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一步步耐心劝导,循循善诱。相信她会越来越开朗,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三、简单答复

简单答复是因为教师的工作繁杂,教学时间紧,在处理大量幼儿的告状时所采取的方法就是利用“嗯嗯”“好,我知道了”“你不要管别人,管好自己就行了”等简单的语言来敷衍了事。教师的性格各不相同,急躁、嫌麻烦的老师就会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快速解决告状问题

案例:班上的幼儿在看故事视频,只有刘老师一人在布置区域角,准备各种材料,这时候,笑笑和拽拽微笑着跑过来,跟老师说:“老师,刚刚雅雅打了桐桐。”老师一边忙着一边敷衍地说:“嗯嗯,好的。我知道了。快去坐好。”两个幼儿走开了,嘴里面还在小声地争论:“我先告诉老师的,我是第一个。”

案例中,告状的两个幼儿都不是当事人,而是旁观者的身份,又嬉笑着争抢告状的行为,但没有听到当事人的吵闹声,可见,事情不严重。刘老师的行为表明:她正在忙,没空管理幼儿,随意的回答了一下,错过了教育幼儿的良好机会。

四、有意忽略

有意忽略是教师在面对一些幼儿的告状行为时,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刻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他们认为有些小事情幼儿之间是可以自己独立解决的,不需要老师出面。

案例:方老师正在给幼儿倒水喝,赵书颖上完厕所后向老师告状:“方老师,刚刚我上厕所的时候,陈乐新撞到我的手了。”方老师并没有理会,假装没有听见,继续给幼儿倒水喝。赵书颖也就默默地走开去拿水杯喝水。

案例中,教师故意装作没有听见幼儿的告状,继续为其他幼儿倒水喝,是因为她觉得这件事情并不是很严重,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策略只能在个别情况下使用,不能够长期这样应对幼儿的告状,不予以回应,不然被告的幼儿就会膨胀,认为老师不管他的行为,他怎样做都没有关系。

五、让幼儿自己解决

让幼儿自己解决是因为有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幼儿告状给老师听,老师希望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例如:早餐后幼儿进入区域角活动,胡俊毅蹦蹦跳跳地跑到老师面前:“老师,雅雅没有脱鞋子就去娃娃家玩。”老师一边收拾餐具一边说:“那你应该怎么帮助雅雅呢?”他听完老师说话就立刻去提醒雅雅:“雅雅,快点出来,脱鞋后才能进去。”

在案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胡俊毅该怎么做,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让他拥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为自己想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而感到开心。

六、重述规则

重述规则是当幼儿因举报其他幼儿违反规则或不确定规则而试探老师态度时的告状,老师明确的再次重新讲述规则,是一种中间型的策略。教师重新讲述规则是给全班幼儿听,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美术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本周的“小组长”将彩笔收回来,但是大家都争着收笔。身为“小组长”的刘悦心着急地跑来对老师说:“老师,他们都在收彩笔。”老师看了看,说道:“我是叫今天的小组长帮我把彩笔收起来。”听到老师说的要求,幼儿就乖乖做好,不再争抢。

以上这个案例说明,中班的幼儿自律性不高,但是由于好奇等原因可能会想要去尝试一下,规则意识不是很强,常常会因为这种事情而告状,应对这种告状就需要重述规则,让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

七、对个别幼儿带有偏见

班上调皮捣蛋、活泼好动的幼儿和爱告状的幼儿总是不太招老师喜欢,他们容易成为别人告状中的一员,增添老师的烦恼,在老师眼里形成一种特定的形象,接到告状首先批评或惩罚的就是这些幼儿。

例如:入餐时间到了,本来大家都在安安静静地吃饭,沈子云是平时比较调皮的幼儿,经常打人,活泼好动,他和胡子谦两个人端完饭菜坐在一起,突然发出打闹声,“老师,他们打架啦!”原本是胡子谦先将饭菜放到沈子云的碗里,沈子云才动手打人的。可是,方老师听到告状后生气地走过去:“谁叫你又打人?每次这种事情都会有你的一份‘功劳’在里面,到前面站着吃”,說着就把沈子云拉到了一旁。

在这个案例中,两个幼儿都有错,但是由于沈子云是属于平时活泼好动、爱打人的幼儿,而胡子谦却是比较听话乖巧一点的幼儿,所以老师第一反应就是沈子云又打人了,总是惹麻烦,不批评一顿就不会消停了。可事实是,两人都要进行教育,这次的事情确实是由胡子谦引起的,不应该惩罚某一人,教师应该问清楚事实,公平裁决。

八、双方都批评

当状况出现的时候,老师不管事情的真相,直接将幼儿批评教育一遍,认为告状者与被告者多嘴多事。特别是在老师忙区域角布置或者发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认为耽误了自己的工作时间,也是因为想要“杀鸡给猴看”,减少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的频率。

案例:在游戏活动中,刘老师组织幼儿玩《打老虎》,一再强调规则:一定要等我说完老虎在某某某家,老虎才能去抓小兔子,小兔子们才能跑回自己的兔窝。游戏开始了,老师还没有说完那句话,唐诗诗跟站在一起的幼儿嘻嘻哈哈就开跑了,站在他们那边的轩轩告状说:“老师,您还没有说完那句话,唐诗诗就要带着我们跑过去了。”老师停下来,生气地说:“你们这几个人都不用玩了,就你们这几个人最闹腾,不遵守游戏规则,在旁边看着。”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组织游戏,向老师反映情况的轩轩本来没有错,但是老师为了游戏活动的进度,快速地结束这次告状,也让其他的幼儿看一看因为这种告状和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最终将双方都批评了。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角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2]张玉萍.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与幼儿教育改革[J].文教资料,2008:9

[3]刘晶波.幼儿告状行为分析[J].幼儿教育,1999(2).

[4]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7、8)

[5]韩晓.浅谈幼儿的告状行为[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作者简介:

许钰娟,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教师,大专学历,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单位:龙门镇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中班幼儿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的介入指导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刍议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路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灵动指尖的艺术
以绘本为载体的中班幼儿友谊教育的具体策略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
教以习为主,习以常为贵
中班幼儿泥塑活动指导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