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与衔接
2019-09-10吴燕英
吴燕英
一、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
(以框图形式给出本单元的知识逻辑结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脉络。)
二、单元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以文字形式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也是初中六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单元,是学生上初中后首次接触到的语文课文,在整个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体例上来说,本单元由讲读课文、自读课、诵读欣赏、写作、语文实践活动五个部分组成。讲读课文有《为你打开一扇门》、《冰心诗四首》、《安恩和奶牛》、《古代寓言二则》四篇,自读课文《繁星》,诵读欣赏是《古代诗词三首》和《泰戈尔诗三首》,写作要求“有感而发”,语文实践活动是“我爱文学”。
从内容上说,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多样,但都贯穿一个主题“爱”:有对文学的赞美,对优美的大自然的观察与讴歌,对爱的探究——童稚期寻求母爱保护,青年期对母爱的怀念和依恋,,并把人间之爱推及到动物身上;也有对成功历程的追溯,对美好青春、积极人生的歌咏;有对人生思想的探讨——做人不能固执、迂腐,应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不能因循守旧,应懂得变通;有王湾的思乡悠情,杜牧对重大历史事件——赤壁之战的评论,苏轼对人们的劝慰:虽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但不应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振作起来,热爱生活;有天真可爱而又稍带顽皮的孩子与妈妈嬉戏的心理,离别时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及孩子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别样的门,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可以写作的素材,然后自然地告诉学生:写作要有感而发,有了感想,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与人交流。有感而发是写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告诉学生,文学是宽广的,我们应该热爱文学,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把自己看书的感悟办成手抄报。本单元主题的多样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对语文的学习明确了方向。
从体裁上说,它是以对生活的体验为基础,体裁多样,有书序(散文),诗歌(兼顾古诗词和现代诗),小说,寓言。虽然学生在5——6年级时已经学过这些体裁的文章,但因为小学初中要求的不同,所以他们对文章的文体不是很明确。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他们对这些文体的初步触摸,初中阶段就要求他们进一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介绍,渗透各种体裁的文体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让学生初步建构语文学习的大厦——文学的主题多样,文体多样,表达方式多样。同样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根据表达方式、手法的不同,可以写成不同的体裁——学习课文,我们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去了解、学习课文。学了课文之后,学生再读文学作品时,就可以根据体裁去理解生活的丰富性,当他们在生活中有了感悟,就可以偿试写作,试着把她写出来。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不同的文章体裁。可以说, “亲近文学”系列文章,体现了《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选文的要求: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这些文章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是本单元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对什么是文学作了一个总体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文学的距离,让学生知道:文学不是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听过的故事,课本中学习的优美篇章,课外读的一部部情节曲折的小说……这些都是文学,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文学伴随着我们成长。让学生主动去开展课外阅读,激发他们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积累运用语言;⑵书序、散文诗、现代诗、小说、寓言、古诗词(律诗、绝句、词)等文体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了解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生活中的爱,培养学生领悟爱,献出自己的爱心;培养学生亲近文学,欣赏文学,热爱文学的感情,与文学相伴,让生活充满爱与诗意。
四、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题,领悟主题的多样性;了解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爱,感悟爱,书写爱。
五、单元教学建议(提出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
“親近文学”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对语文课本的初次接触,是学生对中学语文的初次触摸,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刚由小学上到初中,他们会有一种新奇感,也会有一种来自未知领域的恐惧感,因此,建议教师:
1、把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定位为“过渡与衔接”,目的是:1、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快速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2、把课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联,在心智方面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也是语文的一部分,我能学好语文;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求知,主动探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单元教学要联系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文。“亲近文学”的选材,既有一个统一的主题——爱的表达,选材上又注意到体裁多样,形式多样,让学生明白:文学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语文学习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学习语文,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结合课文中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渗透文体知识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实现由小学阶段的学习向初中阶段的学习过渡。当然,要实现这种过渡必须要与小学的语文课文进行衔接,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先通读小学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本,布置学生复习五、六年级的语文课本,并圈出学生复习的重点:五年级上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六年级下册汪国真的诗《我不期望回报》,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石灰吟》《墨梅》,让学生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再来学习“亲近文学”这一单元,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3、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与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在单元学习中联系小学语文课文,而要让学生再找小学的语文课本可能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把以上课文投影或打印,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制作课件,把知识点投影,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4、本单元主题统一体裁多样的特点,决定了本单元的教学应该以模块形式的教学为主,在主题统一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体。而本单元文章语言优美,充满深情,富有蕴味,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读单元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安恩和奶牛》除外),让学生在读背的基础上去感悟、归纳课文的文体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尤其在文体的表达方面。例如,在教学《古代寓言二则》中,提示几个主要问题:(1)课文表达了怎样的寓意?(2)如何把握寓言的寓意?(3)寓言有什么特点?通过这种形式的点拨,学生的探究更有目的性。
注意事项:《中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评估方面,明确了对学生的评估内容与评估方式:重视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语文水平发展的评价,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与主观相结合。语文考试中,以主观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基于此,建议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之前,让学生看一遍初中语文考试的题目,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考什么、怎样考,克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词词典》等必要的工具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