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内在关系的哲学审视

2019-09-10龚振黔

关键词:网络社会

摘 要:網络社会的兴起,形成了人类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物理的现实世界拓展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呈现出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二元社会存在形式,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构建了新的活动场域。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内在关系表现为: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性;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体现人类社会的连续性。人类社会是发展与连续的有机统一。这种虚拟与现实并存的新型社会场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新的价值,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延伸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提升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提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率,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网络社会;现实社会;内在关系;哲学审视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9)06-0006-07

Philosophical Review on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Society and Realistic Society

GONG Zhenqian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has shaped a new form of social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marking that the human society had extended to the virtual network world from the realistic one,which presents a dual society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virtuality and reality, and builds a new domain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twork society and the realistic society is shown as follows: the network society is both the contemporary innovation which indicates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historical continuation which indicates the continuity of human society, of the realistic society; and the human society itself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development and continuity. This new social field with coexistence of virtuality and reality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has some new value in expanding greatly the spac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xtending the tim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enriches the resource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the need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network society; realistic society; internal relationship; philosophical review

在当今世界,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新的社会存在形式业已形成,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物理性的现实世界拓展到了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呈现了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二元化社会存在形式,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构建了新的行为活动场域。那么,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其内在关系及呈现的社会存在状态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把握网络社会的本质与价值的前提性问题,也是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机统一的哲学需要予以关注与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虚拟化的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

要审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内在关系,首先要分析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基本涵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现实社会是“人猿揖别”后,人类一直活动于其中、生存发展于其中的物理性社会,它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所形成的一切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在现实时空中从事的活动尤其是相互联系的交互活动所构建的人类共同体,“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1]这样的社会是存在于物理性的时空中的社会,是人类现实性活动所构建的现实性的人类共同体,是人类长期以来得以展开行为活动、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这种性质的社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人类必然依存的社会,是与人类同始终、共存亡的社会。在网络社会产生之前,人类所处的社会就是此种一元状态的、物理性的现实社会。不过,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中,随着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科技、虚拟现实科技、仿真科技等的迅猛发展,人类的行为活动从物理世界拓展到了网络世界,形成了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以虚拟性为突出特征的网络活动,构建了虚拟化、数字化、符号化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在Internet架构的空间中产生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另类空间’。从本质上看,网络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其关系网具有虚拟性特征。”[2]57网络社会的兴起既是当代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人的活动的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社会尽管也属人类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范畴,但较之于物理性的现实社会,却是一种新型的人类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形态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形成了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在虚拟化的网络社会产生之前,人类活动于、生存发展于物理性的现实社会里,换言之,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是现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是具有特定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人,也是具有特定体型、体态、面貌的人;作为社会有机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精神文化结构等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具有现实具体的形态、表象、关系等。而在网络世界中,则呈现出了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或者说,社会存在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人通常以抽象的数字、符号、代码等形式出现在网络中,通过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其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具体的体型、体态、面貌、年龄、性别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精神文化结构等社会有机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也往往改变了现实具体的形态、表象和关系,表现为数字化、符号化的状态,以抽象的、虚拟的形式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在电脑或手机的屏幕上。总之,网络社会是虚拟化、数字化、符号化的社会存在形式,也是有别于物理性的现实社会的新型社会存在形式,并且随着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科技、虚拟现实科技、仿真科技等等的进一步发展,其抽象程度、虚拟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也充分体现了高科技的神奇力量。

第二,形成了新的行为活动形式。自从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化,人类就开始了以真正属人的方式展开为人的行为活动,不断创造着人化的世界,以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在物理性的現实世界里,人的行为活动总是在物理性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物理性的时间和空间既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存在形式,保障着人的行为活动的正常进行,又是人的行为活动的限制条件,制约着人的行为活动,使之不能背离时间和空间的现实特性。作为人现实行为活动形式的现实时空有其固有的物理特性,这种固有的物理特性是自然的、必然的,也是客观的,即其特性是人的现实行为活动不能任意改变的。物理性的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即它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向前流逝,人的现实行为活动不能逆转时间回到“过去”,也不能超越时间跨越到“将来”;物理性的空间具有三维性、立体性和地理位置、场所的稳定性,人的现实行为活动不能随意变幻其长宽高和立体性,也不能随意变幻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场所。为此,在物理性的现实世界,人类的行为活动只能在向前流逝的时间里和相对稳定的空间中展开,背离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的行为活动是不可能现实存在的,如果有,也只能出现在神话中。而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则使这种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人类虚拟性行为活动所处的虚拟性时间能够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既可以沿着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向前流逝,又能改变其一维性,可以做到时间倒转,即回到过去,还可以做到时间的超越,即跨越到将来;人类虚拟性行为活动所处的虚拟性空间也能够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其呈现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的空间可以是没有三维性、立体性的空间,其地理位置和场所可以随意变换、瞬间变幻,甚至还可以基于人类的需要和想象力,创造出更为理想化的虚拟位置和场所。素有“网络空间哲学家”之称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在其《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就曾生动而深刻地认为:“我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作没有尽头的旅行,没有任何限制,因为这个空间是电子的,用电子的方式我们不仅能表现实际的物理宇宙,而且也能表现那些可能和想象出来的世界。”[3]人类建立在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行为活动形式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新型形式,正是有了这样的形式,使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使神话变成了现实。

第三,形成了新的社会联系形态。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各种社会联系中的人,社会是人相互联系的社会,也是体现人的多样性联系的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就是由人类相互联系构建的共同体、有机体,没有人类的社会联系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概莫例外。在物理性的现实世界里,人们的社会联系是现实具体的,是建立在现实具体时空中的联系,是现实具体形态的联系。如人们只能在“现在”的时间里和“固有”的空间中形成具体的社会联系,无论是经济联系、政治联系还是精神文化联系,都是如此;并且联系的形态都有现实具体的表现,总是现实具体的、特定的人与人之间构建的社会联系,没有非现实的、抽象的社会联系。而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社会联系则呈现出了抽象性、非现实具体性,形成了有别于物理世界的新的联系形态。如人们能够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既可以在“现在”构建各种社会联系,也可以倒回到“过去”或跨越到“将来”去构建各种社会联系;既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和场所构建各种社会联系,也可以在瞬间变形、变幻的位置和场所构建各种社会联系,还可以在凭借丰富想象力所创造的、更加理想化的位置和场所构建各种社会联系;而且构建社会联系的主体即网络中的人,通常呈现为抽象的数字、符号、代码,没有具体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生理形体、生理形态,甚至没有年龄和性别,使联系具有了突出的虚拟特色,也具有了新的联系形态。

可以说,这样的创新体现了网络社会的崛起实现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呈现了新的存在状态,凸显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性和创造性。

二、虚拟化的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

网络社会是与现实社会没有关联的社会吗?显然不是。从词义上讲,“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本身就意味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是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的创新;从本质上看,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与现实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是现实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延续。有学者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认为:“虚拟是对现实的继承与超越,现实是虚拟的基础和源泉,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4]

自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其发展是连续的,从来没有中断亦不会中断。从根本上说,网络社会仍然属于人类社会的范畴,具有人类社会的共性和本质属性,决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发展轨道,变革、创新都是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的。为此,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网络社会确实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

第一,虚拟化的社会存在形式依然有其现实基础。尽管网络世界是突破了物理性条件限制的虚拟世界,网络社会的存在形式是虚拟化、数字化、符号化的存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化的网络社会存在形式是没有任何现实基础、“虚无缥缈”的社会存在形式,它可以突破物理的、现实的条件的限制,却始终不能脱离物理的、现实的条件,必然有其赖以存在且发挥作用的现实基础。如作为网络社会主体的人确实通常以抽象的数字、符号、代码等形式出现在网络中,通过感官无法直接感知其社会身份、社会角色以及具体的体型、体态、面貌、年龄、性别等,但网络社会的人归根到底是生存发展于现实社会的人,数字、符号、代码背后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以及具体的体型、体态、面貌、年龄、性别等,是始终不能摆脱的,它们会始终伴随着、制约着网络社会的人,因此说,“虚拟的人无论通过何种技术与手段,在虚拟社会中如何数字化、符号化和抽象化,虚拟的人在本质上仍然是现实社会中的人”[2]序,3。作为网络社会有机系统基本构成要素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精神文化结构等等,虽然可以表现为数字化、符号化的状态,以抽象的、虚拟的形式呈现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在电脑或手机的屏幕上,但它们同样有其现实基础,从本质上讲,它们是现实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在网络世界的显现,是有其客观根源和根据的社会结构。总之,虚拟化的社会存在形式决不是虚幻的存在形式,依然是有其现实基础的存在形式,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新型存在形式。

第二,虚拟化的行为活动形式同样有其现实基础。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作为人行为活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虽然已经虚拟化、抽象化,呈现出了新的状态,但也不能脱离现实的基础。确实,人类虚拟性行为活动所处的虚拟性时间能够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能够改变其一维性,可以使时间倒转到过去,还可以使时间跨越至将来;人类虚拟性行为活动所处的虚拟性空间也能够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其呈现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的空间可以没有三维性和立体性,其地理位置和场所可以随意地瞬间变幻,甚至还可以基于人类的需要和想象力,创造出更为理想化的虚拟位置和场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网络行为活动能够真正脱离物理的、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因为从事网络行为活动的人总是存在于物理的、现实的时空中的人,其网络行为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物理現实时空中进行的。就时间讲,人从事网络行为活动的过程就是人操作电脑或手机的过程,这一过程即使再短暂,也必然要经历一定的物理现实时间,这种时间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向前流逝,不能逆转,也不能跨越,所谓逆转和跨越其实都是建立在“现在”的现实时间基础上的;就空间看,操作电脑或手机的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场所是三维的、立体的,也不能任意变幻,而基于人类需要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更为理想化的虚拟位置和场所,也是有其现实原型和现实根据的,决不是纯粹的“虚构”或“无中生有”。因此可以说,虚拟化的行为活动形式同样有其现实时空基础,有其不能摆脱的现实性。

第三,虚拟化的社会联系形态仍须有其现实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社会与社会联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人是处于社会联系中的人,社会是人相互联系的社会,社会联系是人构建的社会化联系,而人、社会、社会联系都有其现实性,不能脱离现实性,在虚拟化的网络社会同样如此。虽然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人们的社会联系呈现出了抽象性、非现实具体性,形成了有别于物理世界的新的联系形态;虽然人们能够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既可以在“现在”构建各种社会联系,也可以倒回到“过去”或跨越到“将来”去构建各种社会联系;虽然人们既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和场所构建各种社会联系,也可以在瞬间变形、变幻的位置和场所构建各种社会联系,还可以在凭借自己需要和想象力创造出的、更为理想化的位置和场所构建各种社会联系等等,但是,这些虚拟化的社会联系决不是真正“虚幻”的、“虚无缥缈”的社会联系,而是具有现实社会内涵、社会意义的社会联系,或者具有现实的经济内涵、经济意义,或者具有现实的政治内涵、政治意义,或者具有现实的精神文化内涵、精神文化意义等等。没有任何现实社会内涵和意义的联系称不上真正的社会联系,甚至构不成真正的社会联系。虽然构建社会联系的主体即网络中的人,可以呈现为数字、符号、代码,没有具体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生理形体、生理形态等,使联系具有了突出的虚拟特色,但正如以上所说,网络社会的人并不能摆脱其现实社会性,如果没有了现实的社会性,就不是真正社会意义上的人;所以,虚拟性的背后必然存在着、隐藏着现实性,网络社会的人也始终是现实社会的人,其构建的各种社会联系归根到底是具有现实社会属性的联系。总之,虚拟化的社会联系形态仍须有其现实基础,有其内在的现实性。

这种渊源关系与历史延续性,表明了网络社会仍然是人类的社会,不过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而已。如果说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性;那么,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连续性,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发展与连续的有机统一。

三、虚拟与现实并存: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场域

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社会从现实的一元状态演变为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二元状态,形成了二元化的社会存在形式,构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型社会场域。这种虚拟与现实并存的新型社会场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

概括起来,这种虚实并存的新型社会场域的价值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网络社会诞生之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一直是物理性的空间,并且也是其唯一所处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现实必要的活动场所,并且也将与人类同始终、共存亡。但人类并不满足于这种性质的空间,总是力图拓展生活空间,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曾期盼过更为理想化的、虚拟化的场所的出现,如中国古人向往的圣洁月宫、神奇仙山、美丽天庭等等,就是具有类似性质的场所,不过,由于受到当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这样的期盼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科技、虚拟现实科技、仿真科技等的迅猛发展,催生了高科技的网络世界,则使虚幻的神话变成了真正的现实。正是有了网络世界,展现了当代高科技的创造力,使人类活动从物理性的现实空间进入到了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场所、场域,使人类能在虚实交融、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第二,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沿着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向前流逝的一维时间,是人类在物理性的现实世界唯一所处的时间,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必然经历的时间,它见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记载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体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持续性、过程性。人们也想象过时间的变换、延伸问题,有人希望时光能够倒转,这样就能减少许多过去的遗憾,有人希望时光能够快进,尽快成功而省去生活的不少烦恼,但在网络世界形成之前,这样的希望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网络世界崛起后,时光的倒转和快进已不再是头脑中的想象,而变成了生活里的现实,当然是虚拟化的现实。如前所述,虚拟化的时间已突破了物理时间一维性的限制,在“现在”时间的基础上,既能做到逆转,回到“过去”的时间里,呈现过去曾经呈现过的事物,又能做到超越,跨越到“将来”的时间中,涌现将来才能出现的事物,使时间实现了以现在为基点的两端延伸,使人类的生存发展拥有了虚实交融的新型时间,增添了行为活动时间的选择性、指向性,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时间条件。

第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是离不开相关资源的,其资源包括物质性的资源和精神性的资源。可以说,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进步越快,对资源需求的种类就越多、数量就越大,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在网络社会兴起之前,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都存在于物理性的现实世界中,其中有不少资源都是稀有的、宝贵的、有限的,分布也不平衡,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会受到物理时空和区域条件的限制。而随着虚拟化的网络世界的形成,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呈现出了虚拟化的趋势,这样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们甚至还能够基于自己不断发展的需求,在网络空间中创造出更为理想、更为便利、更为实用的新型资源;并且凭借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科技、虚拟现实科技等,人们可以对资源的配置进行先进的、数字化的模型处理,像纽带一样将世界各地的资源紧紧联系在一起,使资源的配置能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优化的组合,也使稀有的、宝贵的、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发挥更好的效益。这种网络世界资源的丰富性、配置的优化性和利用的充分性,确实是现实世界难以比拟的。

第四,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就是人类行为活动的能力,因为人类正是通过自己自觉能动的行为活动,来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来保障自己的生存和促进自己的发展,所以,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与人类行为活动的能力实质上是同一种能力,也可简称为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人为生存发展而从事自觉能动的行为活动的本领,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正是有了这一能力的发挥,才能使自己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谈得上自己的生存发展。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的兴起,不仅使人的虚拟性能力从潜能变为了显能,丰富了人的能力系统,优化了人的能力结构,而且会极大地提升人的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如笔者在另一文中所说:“在网络世界,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发明的快速传播,新的思维方法、新的技术手段的及时呈现,新的硬件设备、新的软件系统的不断更新,新的实验形式、新的校验方式的大量涌现,对提高包括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等在内的认识能力和包括目标选择力、工具操作力、现实创新力、组织管理力、活动协调力等在内的实践能力,确实起到了其他活动形式难以替代的巨大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高科技活动的特色和优势。”[5]

第五,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率。人类的生存发展总是要追求效率的,人類生存发展的效率其实就是人类行为活动的效率,人类的行为活动状况直接展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人类的行为活动效率直接彰显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效率。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遵循效用原则,尽力使自己的行为活动凸显更大的效用值,努力做到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益,使之具有更高的效率。从根本上说,人类对行为活动效率或生存发展效率的追求,其实就是对价值的追求。人类在现实社会必须追求效率,在网络社会依然必须追求效率,并且呈现出了更高的效率。在网络条件下,人类能够基于智能化的程序提高行为活动的前瞻性、预见性,帮助自己趋利避害,选择最佳行为活动方案,极大地提高行为活动的效率;同时,虚拟性行为活动的构成要素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为活动主体即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更强,行为活动客体即对象的种类更多、范围更广泛,行为活动中介即工具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更高、作用力更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类行为活动的效率必然更高、价值更大,人类生存发展的效果必然更佳,状态也必然更好。

第六,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总是具有特定需要的人类,而人类的需要不管凸显什么样的状态、呈现什么样的形式,总是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的需要得以满足,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不是凝固的、不变的,而是日益丰富、不断更新的,如何满足这日益丰富、不断更新的生存发展需要,是人类必须首先考虑并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因为它直接关乎人类能否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的兴起,构建了虚实交融的世界和社会,形成了虚实交融的行为活动,其价值正如以上所述,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率,从而更好、更充分地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也是人类大力建设网络社会、踊跃投身网络世界、积极从事网络活动的重要根据和内在根源。

随着当代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人和社会的与时俱进,虚拟化的网络社会将会持续前进、深入创新,其新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将会不断显现,我们对其认识也将逐步深化,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既符合事实也符合逻辑地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必然性。网络社会是当代科技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的行为活动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有了计算机科技、网络科技、信息科技、虚拟现实科技、仿真科技等的迅猛发展,正是有了人的行为活动的不断创新、人的持续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正是有了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巨大的作用合力和驱动力,推动了虚拟化的网络社会的必然形成和加速发展,创建了新型的社会存在形式,实现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迈上了新的历史台阶。这也表明,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性是由社会本身及社会各基本构成要素的创新发展所决定的,这种必然性是一定如此、不可抗拒、不可阻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这种必然性也是人类大力建设网络社会、踊跃投身网络世界、积极从事网络活动的重要根据和深刻根源。

第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它们关系的突出辩证性。一方面,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较之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确实形成了新的社会存在形式、新的行为活动形式和新的社会联系形态,构建了人类新的社会场域,开辟了人类生存发展新的世界,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从渊源上看,虚拟化的网络社会是在物理性的现实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的,或者说,虚拟化的网络社会源自于物理性的现实社会,因此,网络社会决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发展轨道,创新是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的创新,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创新;从本质上看,无论是虚拟化的社会存在形式、行为活动形式,还是虚拟化的社会联系形态,都有其现实基础、现实原型和现实根据,不可能“虚无缥缈”、脱离现实性。可以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也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当代创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性,历史延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连续性,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发展与连续的有机统一,这既展现了人类社会变革的突出辩证性,又凸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必然性。

第三,虚实并存的新型社会场域具有显著的价值性。虚拟化的网络社会之所以能迅速崛起、迅猛发展,形成既有别于又源自于物理性的现实社会的新型社会存在形式,使人类社会从现实的一元状态演变为虚拟与现实并存的二元状态,呈现二元化的社会存在形式,构建人类行为活动的新型社会场域——虚实并存的社会场域,就在于这样的场域确实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新的价值和意义,它已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时间,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效率,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了当代高科技的神奇力量,体现了作为唯一自觉能动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体现了作为人类共同体的社会所汇聚的巨大力量,凸显了人类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第四,网络社会具有迅猛发展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网络社会的兴起才短短的几十年,虽然时间短暂,但发展极为迅猛,具体表现为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涉及领域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服务功能越来越完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等等。并且,其发展还在呈现加速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随着人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社会的发展将会更为迅猛,新的特征、新的功能、新的价值将会不断显现,我们对它的认识,对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的认识,对虚实并存社会场域意义的认识,也必将不断深化、不断更新,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认识发展的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曾令輝.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81.

[4]黄河.虚拟活动:一种新型的人类活动[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9. 

[5]龚振黔.论人的虚拟性活动对人的辩证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44.

(责任编辑:方英敏)

收稿日期:2019-09-2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我国网络社会行为失范及治理的哲学研究”(19XZX001)。

作者简介:

龚振黔,男,江西上饶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识论、人的行为活动。

猜你喜欢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个人对知识深度的自我评价程度与个人网络社会价值认同的关系研究
论网络社会中阅读可信度与阅读诚信度的重要性
论网络社会舆论场的属性与特征
网络社会“组织化”与政治参与
近年来中国公共精神的研究谱系与前瞻导向
网络负面道德环境及对危机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