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研究述评

2019-09-10梅其君罗煜中

关键词:述评工匠精神

梅其君 罗煜中

摘 要:关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其内涵、形成、演变、价值、传承与弘扬等几个方面。由于缺乏对工匠精神、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西方工匠精神三者之间的区分与对比的深入研究,学界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还有诸多未洽之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形成与演变、衰微原因、当代价值、传承与弘扬,及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等,都还需要更准确、深入的探讨。缺乏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精细分析,抽象地谈论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口号化、标签化,是难以提出有效弘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具体方案的。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述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9)06-0001-05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 Spirit

MEI Qijun, LUO Yuzh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 spirit mainly focuses on its connotation, formation, evolution, valu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Due to the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and contrast amo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smanship, and western craftsmanship, there is still a lot of inconsistency in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smanship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 spirit needs to be explored in depth, with a more accurate generalization for its connotation,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ts decline,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ts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as well as its relation  wit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ack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sman spirit, viewing it in an abstract way, sloganizing and labeling it, it is difficult to propose specific plan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

craftsman spirit;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 spirit; review

自李克強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的研究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相关期刊论文呈现爆发性的增长。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培育上,特别是工匠精神的培育上。相较而言,关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深度上看,都显得非常薄弱。目前关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形成、演变、价值、传承与弘扬等几个方面。笔者拟对此作一个简要的述评,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一、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

研究工匠精神首先要回答何谓工匠精神,即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也是如此。薛栋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尚技”和“崇德”两个层面,“尚技”包括“按乃度程”的工作标准、“切磋琢磨”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工作境界,而“崇德”则包括“修身正己”的做人准则和“经世致用”的利民情怀。[1]余运德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华文明及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态度维度”上专心致志的心态、“质量维度”上一丝不苟的追求、“技术维度”上精益求精的作风和“道德维度”上爱岗敬业的品质。[2]魏明孔认为,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而言,精益求精是其追求,专心致志是其特点,坚守传承是其灵魂,创新发展是其境界,协作和谐是其风尚,诚信义气是其理念,吃苦耐劳是其前提。[3]宋蕊楠、刘焕明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拥有专注、求精、坚守、创新四个特点。[4]张文军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讲实际、重劳力、崇执着、尚精细、要诚信、须担当、求大道、善创新、厚师承等九个方面。[5]

以经典文献为据进行阐述,是研究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的一种思路。彭兆荣以《考工记》为据,认为 “大国工匠”“工匠精神”不仅包括国家建造、圣人之作、百工之业、美用相融、世代相传的工匠形制,还包含天人合一、一点四方、和睦万邦、治理天下的大国风范。[6]潘天波也是以《考工记》为据,从物质和信息两个层面分析了由信念、行为、价值三部分构成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7]孙晓玲分析了《考工记》蕴含的“技高为尊”“匠活神圣”“敬天爱人”“精细执着”等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要素。[8]

少数民族传统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组成部分,学界对此也有研究。杨祖华将侗族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忘名忘利、质量为上;敬畏自然、天人合一。[9]鲁班是我国古代工匠界的杰出代表,学界对鲁班工匠精神也有探讨。李国良、周向军认为“鲁班工匠精神堪称我国工匠精神的典范”,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10]此外,学界还有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的某一方面的探讨,如王晓航对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向善性”的阐述,[11]刘宇明的硕士论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三重维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蕴含的“诚”“信”“敬”的伦理内涵。[12]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既有一般工匠精神的共性,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要准确地概括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还必须把工匠精神放在不同的文化视域中审视,即对中外工匠精神进行比较。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肖群忠、刘永春将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与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作了一个简要的对比,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体现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而“非利唯艺的純粹精神”“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和“对神负责的精业作风”则是西方工匠精神的特征。[13]徐舒靓在《中国工匠精神的传统》一文中提及,“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以‘学艺先做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为代表的工匠精神”,而“西方的工匠往往依托于严谨的科学知识和精密的仪器仪表,讲求理性”,[14]但他并没有对此展开分析。

由于缺乏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及其与西方工匠精神对比的深入研究,学界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这一问题上,众说纷纭,未形成共识,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解。例如,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程式化”的,与创新精神相悖,[15]有人则认为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勇于创新”。[16]有的解读传统工匠精神时随意发挥,如认为传统工匠精神包含“科学精神”“崇尚法治”[17]“爱国为民”等内容。[18]这显然不符合史实,名为弘扬工匠精神,实则混淆视听。可见,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还需要准确地提炼、概括。

二、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演变

关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历史上的演变,目前学界只有一些零星的探讨。白云翔对汉代工匠精神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汉代各种工匠和各级官吏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和严密完整的监督管理体制以及物勒工名的做法为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也正是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汉代工匠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9]刘森林在对明代江南造物设计中士匠互动的钩沉、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明代江南造物构建了近世的设计高地,士匠缔造了亘古未有的合作黄金期,共同模塑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20]张迪将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以注重简约朴素、切磋琢磨为特征的孕育阶段;以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为特征的产生阶段;以主张心传体知、师徒相承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以提倡开放包容、勇于创新为特征的传承阶段。[21]这种划分虽值得商榷,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此外,赵琼琼的硕士论文以“青铜器”为例,对东周时期的工匠精神进行了探讨。[22]

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历史演变还需要系统地研究。学界在论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时常常以春秋时期为例,特别是以墨家的言行作为佐证。这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影响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对工匠的轻视以及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等都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以致于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并不存在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揭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需要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氛围等外在因素和传统工匠的生产方式特征、行业情感与信仰、自我实现与精神满足等内在因素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予以阐释。

虽然中国古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总体比较低下,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工匠的社会地位还是有差别的。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工匠精神的外在因素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工匠精神并不完全一样,这就需要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演变进行深入地研究。

学界虽然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历史演变研究得很少,但对当代中国工匠精神衰微的原因却探讨得比较多。刘立红分析了近代中国工匠精神逐渐淡化的原因,认为传统儒家思想不利于工匠精神成为主流精神,“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消解了工匠精神,而改革开放后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畸形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快富”“大富”的动机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渗透冲突使得工匠精神进一步遭遇挑战。[23]曾宪奎认为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有三:一是缺乏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传统工匠精神没有与现代工业的有机融合;三是在过分追求速度增长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下,企业过分关注短期利润最大化。[24]喻文德从伦理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工匠精神失落的原因:“士”尊贵、“工”卑贱的职业等级观念;“重眼前、轻长远”的实用价值取向;“不敬业、不进取”的职业道德生态。[25]苑利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衰微的原因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标准、错误的商业评价标准、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上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26]张善柱认为,传统技术工人培养体系的瓦解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重文化、轻技术”的文化传统阻碍了工匠精神的弘扬。[27]与上述分析不同,闵继胜认为中国当代“工匠精神”的缺失,不能归咎于外部环境变迁、伦理文化的悖论和工匠制度的缺乏,而是收入水平导向下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28]与此类似,刘晓认为“价廉物美”的消费观扼杀了“工匠精神”。[29]

上述关于当前中国工匠精神衰微或缺失的原因分析尽管很有启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少论文认为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重文化轻技术”的文化传统、“学而优则仕”和“士尊工卑”的观念等,不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承。这些分析虽然不无道理,但问题在于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一直存在着,历史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却为何并未因此断绝,而是长期存在、传承了下来呢?又如,把当前中国工匠精神衰微或缺失的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的祛魅、资本逻辑的功利主义、[30]大机械化生产的崛起、全球化背景下多元价值观渗透等,都是非常片面的,不能解释同样社会环境下的德国、日本为何不缺工匠精神。此外,把当前中国工匠精神衰微或缺失的原因归结为“重眼前、轻长远”的实用价值取向、“不敬业、不进取”的职业道德生态、“价廉物美”的消费观等,也缺乏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可见,当代中国工匠精神衰微的原因还需要系统分析与合理解释。

三、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是工匠精神成为关注热点的逻辑前提。讨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也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研究的重要方面。刘焕成、吴婷婷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的转变四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31]王国领、吴戈认为,“面对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和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提升的形势,落实‘中国制造 2025 战略’,克服当下社会中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和工具理性,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32]张吉生阐述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伦理价值,认为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基因之一,“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传统美德的伦理追求”,“引领着时代精神的伦理取向”。[33]吴穹认为,回归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对锻造国民素质有着重要作用。[34]

上述关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的探讨,或侧重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或侧重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工匠精神虽然在传统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但其作用和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当然,不少文章还只是笼统地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而不是具体地探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这二者是有差别的,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并不意味着认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因为很多文章所探討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是特指德、日等国的工匠精神。

四、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目前学界工匠精神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职业教育”“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培育”“路径”“培育路径”“人才培养”等是其关键词。[35]正如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不等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一样,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也是不能混淆的,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探讨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的文章非常少。

段卫斌认为,被“遮蔽”的本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重新审视,本土工匠精神也需要在“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的语境下进行重构。[36]路宝利等人认为,由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在欧洲框架主导的“被现代化”过程中被遮蔽、断裂乃至丧失,职业教育长期执守“能力本位”理念将本已疏略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悬隔”,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重建与传承不仅需要通过打破遮蔽、扬弃特质、逻辑始端来回归“匠道”,以清理本土与外来之“边界”,而且需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道与器”的张力中重建,需要将工匠精神嵌入“课程”以至传承。[37]刘志彪认为,短缺的市场环境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消灭了竞争和消费者本位,从而铲除了工匠精神的土壤,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缺乏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因此,重塑工匠精神需要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38]

不可否认,众多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探讨,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探讨,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弘扬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启示。但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弘扬显然不能局限于某一领域,它需要从宏观层次的文化培育、中观层次的制度建设和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三个层次进行系统地研究。另外,有些基础理论问题,如传统工匠精神的存续条件与当代转换,也需要进一步厘清。

五、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载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传统手工技艺在大机械化生产的今天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召唤工匠精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也成为“非遗”与传统工匠精神研究的一个议题。周秀梅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根基在工匠精神的坚守,“而非遗的保护和命运走向,最终亦取决于工匠精神的重塑”。[39]胡郑丽认为,传统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工匠精神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力量和特殊机制,是非遗品牌的塑造之魂,是非遗之美的真实写照,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40]李斌、袁大鹏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精髓的非物质性包含了工匠精神”,“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大好形势培育工匠精神”。[41]刘芹等人从“非遗”展陈的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传统手工艺的展陈设计应该将这一精神展现给观众,激发观众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42]王焯从企业人类学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结论:传统工匠精神是老字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优势所在,在企业的传承与变迁历程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43]此外,有的学者还以具体个案为例进行探讨。肖凤翔、王金羽以负责清朝皇室建筑设计营造的“样式雷”为个案,分析了工匠世家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及其教育意蕴。[44]孙发成、钟宏云对武义大漆髹饰技艺中的“工匠精神”传承及实践进行了探讨,认为“工匠精神表现为对技艺传承的使命感、对传统的敬畏与发掘以及对精致化产品的追求”,“它不仅是传承人坚守技艺的动力,而且是产品秉持高品质的保障,更是工艺创新与发展的源泉”。[45]

虽然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般比较多地关注传统技艺及其相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而对工匠精神关注不够,但工匠精神无疑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的应有之义。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要传承传统技艺,更要传承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弘扬反过来必将促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五、结语

从目前研究状况看,关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还需要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首先,很多人对工匠精神存在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有人一谈工匠精神,就言必称“德”“日”,或流连于德国经过宗教浸濡的“职业主义”,或津津乐道于日本的工匠文化。诚然,“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质量毋庸置疑,其蕴含的工匠精神也值得学习,但由此忽视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发掘与弘扬,不仅不利于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而且蕴含着危机。一篇题为“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的论文,认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技艺经验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技术前提,中世纪宗教改革的劳动观念转变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条件,手工业行会制度及其技术繁荣是工匠精神得以外化的社会动因。[46]这篇在很短时间里被引三百六十多次的论文仅有一小段文字提及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仿佛中国古代根本不存在工匠精神。学界的这种状况亟需我们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有效地传播,以正视听。其次,对中国古代辉煌的技术文明背后的传统工匠精神进行系统地研究,不仅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而且对于回应全球技术危机的现代性难题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再次,只有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形成及演变进行系统地研究,才能探索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缺乏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精细分析,单纯地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将工匠精神口号化、标签化,炒作“匠心”“匠作”“匠造”等概念,是难以提出有效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方案的。

参考文献:

[1]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2]余运德.“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及其文化模式的价值观思辨[J].开封大学学报,2018(2):42-47.

[3]魏明孔.精益求精 创新传承——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J].文史知识,2016(9):10-15.

[4]宋蕊楠,刘焕明.文化自信背景下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J].江南论坛,2017(7):30-32.

[5]张文军.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管窥[J].科技资讯,2017(12):224-225.

[6]彭兆荣.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基于中国传统“考工记”之形制[J].民族艺术,2017(1):18-25.

[7]潘天波.《考工记》与中华工匠精神的核心基因[J].民族艺术,2018(4):47-53.

[8]孙晓玲.《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24-29.

[9]杨祖华.侗族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解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47-51.

[10]李国良,周向军.鲁班工匠精神的现代传承[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5):7-13.

[11]王晓航.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向善性及其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8):48-51.

[12]刘宇明.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中的工匠精神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12-18.

[1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14]徐舒靓.中国工匠精神的传统[J].中国艺术,2017(9):37-39.

[15]潘天波.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J].民族艺术,2018(5):19-25.

[16]曾美海,罗同昱.论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46-50.

[17]赵薇.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特点及其价值追求[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2):118-124.

[18]曹典.西蜀古代文化中的“工匠精神”特点与价值提升研究[J].艺术科技,2017(11):19-20.

[19]白云翔.汉代工匠精神是如何铸就的[J].人民论坛,2017(27):142-144.

[20]刘森林.明代江南造物设计中士匠互动的再估计——兼述工匠精神[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2-114.

[21]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22]赵琼琼.试论东周的工匠精神--以青铜器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23]刘立红.当前我国工匠精神淡化的基本原因及培育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29):73-75.

[24]曾宪奎.工匠精神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提高[J].学术探索,2017(8):97-101.

[25]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6):69-73.

[26]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J].文史知识,2016(9):3-9.

[27]张善柱.当前我国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7(7):100-101.

[28]闵继胜.中国为什么缺失“工匠精神”:一个分析框架及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16-622.

[29]刘晓.“工匠精神”是个副产品[J].职教通讯,2016(16):75-77.

[30]肖薇薇,陳文海.工匠精神衰微的现代性困境与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13-18.

[31]刘焕成,吴婷婷.从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角度探析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18-124.

[32]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现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刊,2016(10):85-88.

[33]张吉生.试论“工匠精神”的伦理价值[J].中国培训,2017(14):21-23.

[34]吴穹.从工匠精神的回归谈国民素质的锻造[J].北京教育(德育),2016(11):66-69.

[35]李献锋,李名梁.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的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41-47.

[36]段卫斌.守“拙”与维“新” 中国工匠精神理性回归的几点思考[J].上海工艺美术,2018(1):104-106.

[37]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124-134.

[38]刘志彪.重塑孕育“工匠精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J].金融经济,2016(13):13-15.

[39]周秀梅.工匠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艺术评论,2016(10):66-70.

[40]胡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工匠精神[J].文化遗产,2018(4):152-158.

[41]李斌,袁大鹏.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服饰导刊,2017(6):22-25.

[42]刘芹,刘洋,戎镓咪. “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展陈核心[J].中华文化论坛,2018(1):81-86.

[43]王焯.“工匠精神”:老字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01-106.

[44]肖凤翔、王金羽.“样式雷”世家工匠精神培养的现代教育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51-55.

[45]孙发成、钟宏云.武义大漆髹饰技艺中的“工匠精神”传承及实践[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8-73.

[46]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责任编辑:方英敏)

收稿日期:2019-04-08

基金项目: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国学单列课题“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研究”(18GZGX13)。

作者简介:

梅其君,男,湖南汉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哲学与技术人类学。

罗煜中,男,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述评工匠精神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