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利强度评估模型构建

2019-09-10汪治兴付钦伟杜启杰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年6期
关键词:评估模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汪治兴 付钦伟 杜启杰

【摘 要】文章介绍了专利强度的概念和评估要素,引出评估模型构建的思路为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结构模型采取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提出了从权利人实力、保护策略和法律状态3个方面为1级指标,技术先进性、效益转化、保护范围、专利授权指数、专利申请指数、专利有效、专利无效7个方面为2级指标,可量化的22个细分指标为3级指标的体系原则,构造出判断矩阵,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判断的方法。在专利分析工作中,可以根据这一模型和计算方法,快速、准确地定位到所需要的专利,对提高专利的转化实施率起到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利强度;评估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6-0132-03

当前,全球公开的专利数量超过1亿件,专利文献作为一种蕴含着技术、经济和法律信息的非常有用的载体,被真正利用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较少部分的专利是高价值专利,可用于专利交易、质押和投融资等活动。中国专利申请量每年超百万件,已稳居世界第一,但实施率较低,党中央明确要求专利转化,加强知识产权运营。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不用担心好的专利被埋没,很多专业公司和投资机构都在努力寻找高价值的专利。那么,面对海量的专利文献信息,通过怎样的手段能够快速处理与定位高质量的专利文献?专利强度(Patent Strength)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文献信息进行简化,从而提高人们利用专利文献的热情,使大量长期处于沉睡状态的专利得以激活,真正促进专利成为创新的推动力。

1 专利强度的概念和评估要素

一直以来,对专利价值的评估主要从技术、经济和法律3个方面进行,不少学者也对专利价值的评估建立了指标体系,取得了较好的评估效果,而对于专利强度的研究和评价研究较少。一般来说,专利强度因素包括专利权利要求数量、剩余保护期、引用、发明人等参数。在Innorgraphy专利分析平台中,专利强度作为特有的指标,对同族专利数量、引用与被引用数量、普遍性与原创性原则及专利申请时长、专利权利要求数量、专利诉讼及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借助数学模型计算,得到最终的评估专利价值。

简单来说,专利强度的主要内容有法律状态、权利人实力及保护策略,本文以这3个部分作为维度着手建立专利强度的评估要素。以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具体情况及技术保护范围与法律效力方面分析专利的利用价值,专利强度的指标是基于专利文献中结构化信息筛选而来。在专利的文献信息中,对于专利强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专利权的要求数量、专利申请的IPC分类树、专利技术适用范围、科学关联指数、引用情况等。此外还包括专利动态方面的信息,例如对专利的商用化信息,其中含有转让、质押融资、专利入股、投融资、授权许可等活动。而对于专利强度的其他影响因素中,专利诉讼的价值非常重要,当一件专利在经宣告无效或侵权诉讼的过程中保持了有效性时,专利的法律稳定性及技术的先进性等特点都变得更加重要,这也说明了专利强度大的特点。

2 专利强度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专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的方法一般是以分值的形式给每个专利标注一个价值度分数,定量的方法则是直接计算出每个专利的市场价格。评估算法基于的参数主要包括专利引用数、同族专利数量、权利要求数量、说明书页数、有无许可诉讼、专利族所在国家的经济总量等客观因素,最后对每个专利给一个专利价值度评分。在专利评估算法中,存在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而往往缺少定量数据的系统。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决策和排序提供了一种新的、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对于AHP而言,其核心思想在于对目标进行层次分解,将目标分为因素层、指标层、目标层和方案层,然后根据层次构建模型。接着比较不同层次的因素成分,将层次不同因素的权重予以确定,最后得到方案层的总权重结果,对方案层予以排序。层次分析法的逻辑步骤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技术路径进行的。

2.1 识别要素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确定系统目标,然后分析相关系统要素,对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予以清理,建立具有层次性的结构模型。以此为基础,最终能够形成以目标层、指标层及因素层共同构建的结构模型。这一步骤能够通过专家法的方式实现,识别时主要借助调查问卷实现。

2.2 构造判断矩阵

基于统计结果,对不同层次的成对的对比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层次的相关模型后,确定层次模型当中各个因素层的因素项目对于上一层的重要性,从而得到因素层次的排列顺序。在这之中,对于矩阵的判断应具体针对上层的相关因素,比较子因子的重要性。对于矩阵的判断,主要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基础,为方便借助数学手段处理相关数据,应将指标做定量化的处理。为此,在进行因素与因素之间对比判断时,采用数字1~9和1/9~1/2来表征重要性程度。

2.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对结果运用矩阵运算,通过计算后得到矩阵的最大值结果,根据这一结果得到相应特征向量,综合计算出层次的不同元素所对应的父因子权重结果,再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

2.4 进行层次总排序

求解各层次中不同要素的权重值,自上而下地对系统目标的权重值进行求解,也就是对层次排序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2.5 结论分析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AHP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步骤如图1所示。

专利强度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采取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本质上,德尔菲法属于反馈性质的匿名函询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提出需要预测的问题,在达到专家的意见之后对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并做出統计,然后将整理好的资料匿名反馈到专家,再次询问专家的意见,进行集中处理并归纳整理,直到最终能够得到统一意见。德尔菲法的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3 基于Delphi的专利强度评估模型构建

在专利强度评估模型的构建中,不仅包含系统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独立性等原则,还需要包括更多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对于指标的设计,需要确保其具有合理性和客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主观武断的问题。关于数据对指标的反映,需要达到贴切的要求,尽量消除相关歧义。②可量化原则。对于所有指标结果,都应做到能够借助数据衡量,或能够借助计算的方式得到,也就是说最终的评估值应是量化的具体数值。③层次性原则。对于指标体系的结构而言,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将某一指标分解为很多子指标,从而为建立树形结构创造条件,使数值能够逐层细化并做到层层递进,最终实现有统有分。④平衡性原则。采用会标权重值的方式,做出合理的设计,以此对总指标体系予以平衡,避免某一指标过于重要,导致结果出现不合理的偏差。此外,针对不同领域中的特点等要素,也可以采用权重值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保证结果更接近合理的价值。

考虑以上原则后,笔者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总—子—分”3层:第一层,包括权利人实力、保护策略和法律状态3个方面;第二层,将第一层指标分别分解成为7个子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指数、专利授权指数、技术先进性、保护范围、专利有效、效益转化、专利无效;第三层,将第二层部分指标继续分解成22个细分指标,层次模型见表1。

评估模型的计算方法如下:构造出判断矩阵,对于矩阵的判断,应对处于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的矩阵进行分析,对于其中的具体因素,需要比较其下一级的因子之间的重要性,并由此判断矩阵值是否从同一层次不同因素的两两比较的对比结果组成;在此之后对指标权重值进行评价,而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和积法对矩阵进行计算,并判断不同指标的权重,研究一致性;接着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判断;最后计算出指标层次的总排序。

设判断矩阵A=(aij)n×n

步骤1:将判断矩阵A中元素按列归一化,即

步骤2:将上一步得到的矩阵的行向量求和,即

步骤3:将相加后的向量除以判断矩阵的阶数n,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即

步骤4:为了对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即

式中,(Aw)i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通过这一体系和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每个专利的专利强度值,直观、量化、易懂,适用于当前的计算机大规模计算。这一模型采取了“总—子—分”3层架构,每一层通过大数据分析,选取了可量化的指标反映专利的强度值,并通过权重系数的设计平衡指标之间的利害关系,构建了新的专利强度评估模型。

4 结语

专利强度作为专利价值评估中特有的指标,在专利分析和应用中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在对专利强度模型的构建思路研究中,选用了层次分析法,并采用德尔菲法作为专利强度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的方法,提出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原则,通过以权利人实力、保护策略和法律状态3个方面为1级指标,专利申请指数、专利授权指数、技术先进性、保护范围、专利有效、效益转化、专利无效7个方面为2级指标,可量化的22个细分指标为3级指标,构造出判断矩阵,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判断的方法。在专利分析工作中,可以根据这一模型和計算方法,快速、准确定位到所需要的专利,对提高专利的转化实施率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专利强度评估模型相对复杂,研究者不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总之,随着智能化技术和专利强度理论的发展,专利强度评估一定能越来越准确地反映技术的价值,为创新创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李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2]付钦伟.基于专利强度视角的专利评估与优选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3]许华斌,成全.专利价值评估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现代情报,2014(9).

[责任编辑:陈泽琦]

猜你喜欢

评估模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电能质量评估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道路拥堵的研究
基于德尔菲法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