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师素养,营造课堂文学氛围
2019-09-10张亚燕
◆摘 要: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本人认为,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培养教师的文学气质,具备出色的口套表达能力,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学氛围对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提高;素养;文学氛围
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总体来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学生做为教学的主体,这的确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然而,有些教学模式却矫枉过正,正在把语文课堂变成阅读训练课,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做习题。这样的课堂教学说白了,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把语文异化为阅读训练,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只是在肢解文章,只会扼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调查结果表明,爱语文课的学生很少,爱文学的人多。这固然有课本编选的问题,但语文课堂文学氛围的稀缺也不容小看。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他们学习母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还怕学不好语文吗?课堂教学应该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自己自发的去探索窗外的世界。所以好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具有浓郁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谓浓郁的文学氛围,指教师在准确、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灵魂底蕴、艺术表现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讲解,表情神态,动作活动,美术音乐等,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地于堂上营造出一种为该作品所特有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深刻地领会作品,消化作品。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浓郁的文学氛围?
其一,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有底气,才能给学生打开尽可能多的文学之窗,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而现实却是,许多语文教师除了教科书和教学辅导资料,基本不读文学书籍,自己都没有阅读习惯,没有基本的文学素养,如何引导学生热爱文学,言传不如身教,“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其人格魅力往往会产生强大的气场,吸引感染学生,对学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其本身就是一本书,学生会从他身上得到正能量。而现在有的教学模式,却忽视了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优秀教师,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是呈一时之强,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真正的兴趣。
其二,还要有文学爱好者的敏感、多思,富于激情的诗人气质,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平淡、反应麻木、读书无动于衷的教师,能以情动人,激发学生。许多名篇佳作,只有通过教师声请并茂的朗读,才能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精妙之处,并且心向往之,好的朗读,能够营造出浓郁的文学氛围,而这,实际上也标志着一堂课已经成功了大半。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随着词的境界,或激昂,或低回,或意气风发,或无奈伤感,把学生带到特定情境中,这比教师站在那里诠释诗词要更为感性,更有效果。这在诗歌教学中更为重要.文史大师刘文典去教室讲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他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讲《月赋》时,他选择明月当空的氛围下,摆一圈座椅,自己坐在中间对着一轮皓月“颂明月之章”,形象生动,令学生们沉醉其中。此外,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表情、手势、动作等把学生带到作品的特定情境中。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摸出九文大钱”,教师做出“排”和“摸”的动作,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孔乙己在不同境遇下的心理特点,感受到汉语的精妙。
其三,教师应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营造文学氛围的重要一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本身的语言就是文学素养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其自身的出众口才,是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的直接诱因。设想一下,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借题发挥,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慷慨激昂,学生怎能不追随着他的思路,徜徉于知识的海洋,对教师也会产生敬意,进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叶公超早年留学美英,归国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后入政坛,曾在台湾任“外交部长”、“驻美大使”。叶公超出使美国,脱稿演讲,出口成诵,举手投足,儒雅风流。时而声若洪钟,泰山压顶;时而如怨如慕,珠落玉盘,全场屏息静听。演讲完毕掌声似排山倒海,历数分钟不息。做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这样的口才。
其四,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在班级设立图书角,把学生吸引到文学天地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学生所读课外书知识,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发争议,激发兴趣;对文学名著进行改写、续写,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探索作品的主旨,比如学过《项链》一文,让学生去续写结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打开思路,各抒己见,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结尾,通过练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明显增强,對作品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连学困生也写出了较流利的文章。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应该具有浓郁的文学氛围,语文教师更应该致力于这一点,而不仅仅是当一个习题库。教无定法,无论教学如何改革,都不应该忘记语文的文学性。
作者简介
张亚燕(1971.10—),女,甘肃省靖远,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