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分析探讨
2019-09-10李振功
李振功
摘要:现阶段,我国大范围地进行了土地整理运动,成绩显著,但又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土地资源使用率低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不合理。为此,文章主要就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土地的整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一、土地整理的内涵和要求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土地整理要求各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做到3点:首先要实现数量的平衡,即“占一补一”;其次是要注意质量的平衡,通过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不能只看面积和数量上的平衡,也要考虑其地力水平是否平衡,而且在耕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补充耕地的地力水平应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耕地产品数量的需要;最后是要做到耕地环境的平衡,要防止污染,如果补充耕地的数量和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都达到了要求,可是耕地的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么还是会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看似补充合理的耕地事实上仍有一定改进空间的。
二、当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整理理论缺乏,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不够
土地整理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土地整理的科学体系尚不够健全,缺乏其自身的理論基础,土地整理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在几十年的土地整理实践中,关于如何整理,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虽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工作有的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有的是借鉴生态学的原理,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思想,整理过程也缺乏严格的规范,揭示的不是整体整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操作体系,造成土地整理的主观性、随意性、片面性等一系列问题。如大多数地方在没有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情况下就已开展了土地整理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指导,使各地土地整理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土地整理有待发展形成其自身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土地权属紊乱,整理时纠纷不断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土地制度历经变迁,当前,相当一部分为农用地的土地所有权不明确,实际使用者与登记的使用者不一致,有些甚至根本未进行过确权登记。有些土地使用证记载的权属界线模糊,不能准确反映权属界址,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带来增值收益,造成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偶尔造成冲突。很多情况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农村土地权属问题难以得到确认,而且农民往往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当土地整理完成后,双方对各自取得权利义务理解不一致,导致纠纷不断。农民在维护自己权益方面力不从心,不能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三)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土地整理需要投入较大数量的资金,尽管国家实行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制度,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实践中土地整理大多体现为政府行为,土地整理的资金来源匾乏,土地整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许多地方财政普遍吃紧,没有固定的投资来源,使得政府用于土地整理的资金运作上发生困难,没有可靠资金保障土地整理顺利进行下去。
三、土地整理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将土地资源保护看成是如何实现土地资源在时间上的最佳配置问题。只要管理得当,大多数土地资源可以长期利用,并得以保持其生产力,因此,这类资源的保护问题是一个最有效利用资源而同时保护长期生产力的问题。
(一)缓解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通过合理地规划选址、确定项目,可增加大量的耕地。周村区通过农田整理、废弃砖场复垦、退园还耕、未利用土地开发、村庄整理等形式,共增加耕地面积8239.27亩,扭转了多年来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
(二)优化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农业用地质量
整理后的土地质量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用地整理都以建设标准农田为目标,实现“田成方、渠相连、林成行、路相通”,建设用地整理以达到可耕地状态为基本要求,实施分步实施。
整理前田块布局率乱,影响作物的光照、通风。同时,田块中田埂、沟渠等数量较多,通过土地整理,对沟渠、田埂重新进行规划布局,不仅提高沟渠的质量标准,而且提高了土地的可利用率。整理中还增加了田间道路,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三)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优化建设用地结构
相对于城镇用地而言,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用地呈现出较粗放的土地利用水平。通过土地整理,将一些闲置、废弃、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整理,将新建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可降低占地面积,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将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内部的比例下降。
(四)实现土地用途分区的布局优化
对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作为一类基本农田加以保护,可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实现对基本农田的动态管理。通过土地整理农业用地区逐渐连片成方,取得了规模效益,也能从一定程度阻止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和“摊大饼”发展。一些项目区在实施后都树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埋设了界桩,起到了保护基本农田和农业用地的警示作用。
四、强化土地整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措施
强化农村土地整体,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一)做好相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政府发挥其行为主导作用,来加强对农村土地整理的领导。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对土地整理的典型经验加以推广,达成社会共识,取得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重视相关规划的编制。将专项的土地整理规划纳入到土地有效利用的编制当中,分区域、分阶段地对土地整理的内容、任务及目标进行确定,作出短期安排和长期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整理区域。并且,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土地整理向生态、社会、经济统一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农村土地整理部门间的协作。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通力合作,监督土地整理的实际动态,以保证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从而为农村土地整理提供工作依据,并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及组织自筹资金开展土地整理.
(五)紧抓资金问题,地方政府可通过公债、贷款、集资的形式来增加农村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
(六)规范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整理管理制度和措施,实施专项管理,以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并加以动态管理,对其综合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五、结语:
总之,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一项重要的资源,其是否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想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前提条件就是进一步做好土地整理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相和.国外土地整理的启示与借鉴[J].国土经济,2015,07.
[2]吴晓锋.关于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6,02.
[3]刘友兆,王永斌.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J].农村生态环境,2016,10.
[4]高向军,鞠正山.中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产业,2016,09.
[5]王军,余莉,罗明,翟刚.土地整理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