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9-09-10

三峡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族群香蕉舞蹈

董建辉(1966-),男,江西流坑人,三峡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

在国庆前夕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族工作领域的经验,其中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台湾各族同胞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对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在内的台湾社会进行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研究,以掌握学术领域和政治议题上的话语主导权,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栏目发表3篇论文,聚焦两岸高山族研究,内容涉及不同层面,作者分别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充分体现了两岸三地学者在台湾少数民族研究领域的携手合作。

福建漳州华安县是大陆高山族的一个主要聚居地,高山族的人口数量、聚居程度在大陆高山族中均位居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当地高山族文化不断被重构,逐漸形成以舞蹈为主要形式的客观文化表征。董建辉、林钰琼的《塑造文化传统:华安高山族的舞蹈实践》透过华安高山族舞蹈的形成过程,关注舞蹈在不同阶段被塑造为文化传统的特殊情境,尝试理解舞蹈实践背后包含的复杂社会关系及权力话语,以及高山族人、地方政府、本土文化精英甚至观众等不同身份的人和群体对高山族舞蹈的认知与想象。文章提出,高山族舞蹈的被塑造,其背后透露出华安高山族、文化权威及地方政府构成的权力关系,在政治经济脉络下,促使舞蹈成为一种社会记忆而被标签化,也使得华安高山族人对本民族文化呈现出多重的认同感。

香蕉丝编织是噶玛兰族传统的特色工艺,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一度近乎消失,近年又获得了新生。潘朝成、陈沁菲的《从断层到复振­:以噶玛兰族新社部落香蕉丝工艺发展为例》回溯了香蕉丝编织工艺伴随噶玛兰族的重新认定而逐步复兴的历程。文章介绍,该项工艺于1960年代末期式微,1980年代初期已然断层。1990年代中期,在困难重重的“复名”过程中,噶玛兰族为展现本族文化元素,凭着记忆重新摸索传统工艺技法,并透过妇女工艺师操作传统地织机在台湾各地展演,宣示噶玛兰族的存在。2002年噶玛兰族被认定后,新社部落开展了工艺的传承与扎根工作,2006年正式成立“香蕉丝工坊”,作为传承和研发基地,发展出具有噶玛兰族文化特色的香蕉丝产品,使之成为复兴和展示噶玛兰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潘朝成先生是噶玛兰族后裔,还是香蕉丝工坊的实际负责人,他的身份令文章凭添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特殊“参与”性。

关注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是本栏目的传统,也是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台湾原住民族群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为课题组成员,陈子祎和何茂旭的《光复后泰雅族北势群与平地人的互动》聚焦台湾中部泰雅族北势群与平地汉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从清朝末期开始,平地汉人就逐渐进入泰雅族北势群的传统领域拓垦土地、开发森林资源,与北势群之间形成了敌对的关系。台湾光复后,在现代化与新的政治体制下,越来越多的平地汉人迁入北势群各部落,二者间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展开了新的互动。光复初期,荣民与平地人迁入北势群各部落,在语言、习俗等方面对当地泰雅族文化造成一定冲击。1980年代以后,土地租种、买卖及政治选举成为影响当地泰雅族与汉人族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因为社会及自然环境的不同,苗栗泰安乡和台中和平区两地的族群关系又呈现出区域的差异性。文章认为,虽然北势群族群政治化的选举生态对原汉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短暂刺激,但并不影响族群融合的整体趋势。

猜你喜欢

族群香蕉舞蹈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新兴族群的自白
舞蹈课
快手香蕉饼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摘香蕉
瓶里有香蕉
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