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

2019-09-10卢锋

教育·读写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生命课程

卢锋,1981年出生,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中学一级教师,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翔宇教育集团研究院主任,翔宇新生命教育馆负责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参与完成国家重点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副主编著作2部,公开发表于期刊的文章15篇,其中CSSCI核心2篇;主持出版《新生命教育》实验用书(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贯穿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套共22册)。

让教育看见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常识,常识也是最大的共识。显然,生命教育是凝聚教育共识的契机,也是疗愈当前教育危机的希望与努力,是一条让教育共同体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现实性道路。

生命教育作为一股清新的教育理念与潮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的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上做努力,比如朱永新教授提出“拓展生命的长宽高”,即在自然生命方面强调“安全和健康”主题,拓展生命的长度;在社会生命方面强调“养成和交往”主题,拓展生命的宽度;在精神生命方面强调“生涯与信仰”主题,拓展生命的高度。有的在生命教育的形式上做努力,比如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强调师生要冲破纯粹知识获取的束缚,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课堂教学,师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相互作用、彼此成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所有的教育应该是,也当然是为了生命的。对于形式上的努力,笔者将此归为生命教育的广义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顾明远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命化教育。对于内容上的努力,笔者将此界定为生命教育的一般理解,即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的教育(如安全急救、身体健康、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生涯发展、价值信仰、生死智慧等)。前者给教育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后者推动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都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

对生命教育做不同理解上的归类,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在不同层面自觉、有序地开展生命教育,丰富生命教育的成果。可以看到,很多学校虽然无生命教育之名,但却早有生命教育之实。各种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形态百花齐放、精彩纷呈,有学科渗透式课程(如语文、生物、道德与法治、音乐等)、专题式课程(如安全、心理健康、自然、防艾滋病等)、主题课程(如晨诵、绘本、电影、戏剧等)、综合实践课程(如班团队活动、礼仪、研学、社团等)。更为可喜的是,已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探索生命教育专设课程,如以《生命教育》《新生命教育》《让生命高飞》《成长列车》《正面成长》等为名称开设的专门课程,并有专门教师、专门课时保证。

本期新生命教育专栏文章就充分体现出目前生命教育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有的用生命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文化建设,把生命教育提高到学校教育“全员、全人、全局”的高度;有的从培养、培训新生命教育种子教师的角度,谈了生命教育种子教师培训应该培训什么,怎么培训;有的从广义生命教育的角度,谈了如何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给到学生尊重、关爱、信任等;有的从生命教育渗透课程的角度,探索在国家必修课程中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也有结合具体校情(偏远农村)、学情(后进生)開展生命教育的独特思考和分享;有的从专设课程、主题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校合作共育等途径,分析了如何让生命教育全面落地、开花结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视野。

生命教育,是教育走向常识的努力,是凝聚教育共识的路径,是教育不忘初心的追求。在此,向所有参与投入生命教育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表示敬意,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生命教育的伟大事业中来,正如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所言,“教育就是生命的事业”。

(作者单位: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生命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