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教学模式初探
2019-09-10王红艳
王红艳
摘 要: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生历程中的启蒙阶段,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不仅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礼仪、情感、认知等方面进行培养。礼仪教育是幼儿人生中的必修课程,一个人的礼仪能充分的体现素养和品味。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礼仪教育;幼儿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工作,我国的教育发展渐渐走向国际化,特别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在城市和农村都得到了普及,正式成为了现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前教育中,将幼儿培养为懂礼貌、有修养的人才。
一、学前教育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若想让幼儿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教养的杰出人才,一定要对其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修养。高素质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容易被他人接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幼儿就会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幼儿容易被别人接受,受到大家的欢迎,相处到很多与之交好的朋友,逐渐使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需要安静有序的环境,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学习礼仪知识,促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幼儿想要介入他人的活动时,会礼貌的询问意见。例如,你好,我能和你一起搭城堡吗?此时,幼儿的注意完全集中在这项活动中,当幼儿专注于某事,就会提升其学习的质量。懂礼貌的幼儿,其身心会得到健康的发展[1]。
(三)奠定幼儿的道德基础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时期是2.5岁到6岁,若是错过了这一年龄阶段,即使日后对幼儿进行培养,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开展礼仪教育能获得优质的教学成效,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幼儿的终生发展。教师在培养幼儿时不要错过行为养成的最佳期[2]。
二、学前教育中礼仪教育的渗透
(一)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
教师可以在幼儿的生活中为其渗透礼仪教育。在幼儿早上上学的阶段,教师可以为幼儿安排礼仪接待的工作。每天都可以安排两位小朋友站在班级的门口,身上挂着标志性的彩带,面带笑容的迎接小朋友们与家长,相互之间进行礼貌的问候。在下午放学时,家长接自己的孩子,要让孩子鞠躬和教师说,老师,再见!每天都重复相同的动作和语言,不仅能影响幼儿,同时还会作用于家长。每天让幼儿坚持在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主动的与家长和教师问好、道别等等。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幼儿会知道在与人交流与交往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规范自身举止。
(二)公共场合中渗透礼仪教育
在学校的操场中,绿色的草坪中总会出现纸屑碎片,教师在与幼儿开展游戏时,可以引导幼儿主动的将纸屑捡起,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教育幼儿不能乱扔垃圾、不要随意的乱涂乱画、不要打闹、不要故意的损害公共设施等等。要指导幼儿们遵守文明礼仪[3]。
三、学前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
(一)布置校园
教师可以布置校园整体的环境熏陶幼儿的文明礼仪。教师可在班级的走廊粘贴与礼仪相关的宣传画报,将小故事的图片展示给幼儿。将幼儿需要注意的礼仪,通过图片、故事的形式为幼儿展现,直观形象,幼儿能够快速的理解,很轻松的接受,理解其中的含义。学前阶段的幼儿模仿能力很强,会很快的接收与理解。对幼儿的爱是教师开展礼仪教育的关键。教师只有真正的关爱幼儿,正确的看待幼儿的错误,以宽容的态度面对幼儿,幼儿才会懂得接受关爱,以同样的爱去回报。教师要关爱每位幼儿,让幼儿从内心深处获得满足,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拉近,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消除,真正意义上获得幼儿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教师培养幼儿礼仪教育时,要夯实与幼儿的感情基础。
(二)宣讲礼仪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开展宣扬礼仪的课堂,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班级生活,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受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教师通过班级生活让幼儿们注意自己的仪态表现是否大方得体,行为举止是否正确合理,正确的引导幼儿重视生活中的常用礼仪,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怎样行走、怎样与小朋友们友好的相处玩耍、怎样与朋友们一起分享玩具和食物等等。教师在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时,要让幼儿切身体会到礼仪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以体现,并且能够从中体会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三)家校共育
因为父母是幼儿第一次并且是多次接触的人,所以就有了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的说法。因此,父母要为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以身作则。例如,当家长与幼儿在外锻炼时,看到地上有别人扔下的垃圾,父母首先要为幼儿进行礼仪的引导,然后以身作则,邀请自己的孩子一同将垃圾捡起,扔到垃圾桶中。在幼儿完成后,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自己的孩子,促使幼儿今后将垃圾主动的放到垃圾桶和或是将他人随地扔的垃圾捡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通过对幼儿开展礼仪教育,关注幼儿的变化,并且及时的将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四)多种模式
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实施礼仪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对幼儿开展教育。儿歌模式,这样的模式是幼儿喜爱的形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幼儿会专注的学习礼仪知识。表演模式,幼儿的模仿能力极强,表演的欲望也较为强烈。教师可以用幼儿的特点,将礼仪教育融入到表演的内容,让幼儿进行表演。这样的方式不仅将幼儿的表演欲望满足,同时在无声中培养了幼儿的礼仪。游戏模式,这是幼儿活动的最重要内容,将礼仪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礼仪教育将会伴随着幼儿的终生,是一个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制定长期的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努力,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同步配合,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在实践性活动中真正意义上感受礼仪,强化自身道德修养。礼仪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使幼儿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还为幼儿人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晶,常亮.学前教育中的礼仪教学[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206-207.
[2]张晓艳.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探究[J/OL].北方文學(旬),2017(04):210[2019-01-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058.I.20170516.0917.286.html.
[3]牛鲜新.学前儿童礼仪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6(17):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