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9-09-10梁涌陈佳慧

青年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困境高校对策

梁涌 陈佳慧

摘 要:高校是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外来文化产品的“价值渗透”、教育管理工作滞后,等等。它们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内化相融通、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最关键的是加强“五个能力”建设,即舆情信息斗争能力、社会思潮研究判断能力、办学治校能力、主流思想传播能力、阵地管理能力。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困境;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能。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步伐加快,意识形态领域愈发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困境。因此,深入探析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高校在新时代条件下必须开展的重要工作。

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整体趋于向好态势。通过课程教育、实践化育、环境熏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稳步提升,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但在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不良社会思潮削弱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在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面临的最大敌手就是由境外传入的不良社会思潮。这些不良社会思潮多以一些抹黑社会主义、诋毁政府的不实言论来“蛊惑”国人的思想,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在方便国人了解世界的同时,也为境外不良社会思潮流入校园提供了便利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社会历史趋向的正确的主体选择,并赋予全体人民以最大的民主。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却经常抹黑社会主义中国,弱化了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价值观上的混乱。这从根本上削弱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附加腐朽价值观的文化产品冲击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态势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交融突破了經济、政治等领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愈发频繁。当代青年所热衷的好莱坞电影、肯德基快餐文化、迪士尼乐园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了他们的视野。在经济利益的表象背后,潜藏着巨大的价值观博弈、政治博弈。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这些文化产品除了具有经济价值,更多地是向我们进行“价值渗透”、“价值输出”。它们在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与需求、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使得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略显僵化死板、丧失了吸引力。这极大地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威。

(三)滞后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弱化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

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权的弱化主要归因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滞后。第一,哲学社会科学目标不清晰,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贯穿其中的精髓,没有很好地发挥思想价值引领职能,导致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一个立体的认识。第二,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高校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及时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致使错误的社会思潮、腐朽的价值观念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易地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第三,高校社团组织管理滞后,长期以来缺乏校党组织的引领,也没有引起高校过多关注,使高校学生失去了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机会。第四,高校在加速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的进程中,没能建立起对留学生思想动态监察机制。

二、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根本原则

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能随意为之,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规律是原则的根本依据。具体而言,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要以理论灌输与实践内化相融通、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为遵循。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内化相融通

理论灌输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法。在列宁看来,“作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学说,只有在有产阶级有教养的知识分子经过自己世界观的改造,超越自己原有世界观的局限后,才可能建立起关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由此观之,理论灌输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武器。这是高校学生“懂”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但是,理论灌输只是让学生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产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因而,实践内化才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所谓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循特定的教育规律,并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这是开展科学的教育的首要前提。但是,在保证教育科学性的前提下,又必须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这是教师教书育人规律的生动体现。

(三)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所谓主导教育,是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特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这是学生深化意识形态的外因。而自我教育,则是指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将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学生巩固意识形态的内因。坚持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体现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所推崇的“主体间性”理念。

三、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策略

当前,抓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既是塑造和谐校园环境的必要条件,还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前提。而抓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最关键的就是加强“五个能力”建设。

(一)增强舆情信息斗争能力

舆情信息斗争能力,是指当学生群体针对某一社会事件产生规模化的舆情后,高校所具有的澄清、应对能力。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群体的网上、网下舆情监测,以便能够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尽早解决舆情。其次,高校除了进行常规的课堂教育,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譬如《西方民主怎么了》、《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等等,从而使高校学生对所谓“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方价值观本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进而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再次,高校要加强学生群体舆情监测、辟谣团队建设,以使舆情信息斗争更有力量、更有针对性。

(二)提升社会思潮研究判断能力

社会思潮研究判断能力,是指高校能够自觉根据社会思想大环境,从而对学生群体的的思想趋势或者倾向做出准确的研究判断。其一,高校要勤于在校園内部进行调研,以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突出问题研究。其二,高校还要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民情、国情,增强政治自觉,自觉抵制腐朽价值的精神腐蚀。其三,高校要定期邀约国内专家学者为在校学生做大型报告、讲座,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思潮做出研判,为学生打上“预防针”,进而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向同行。

(三)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办学治校能力,是指高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国家教育目标,制定合理办学目标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高校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就是要落实好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保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高校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教育硬件设施建设,要保证在校园公共区域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牌的投放数量,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和教师心中。再次,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办学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校办学过程得以具体实践和延伸。

(四)增强主流思想传播能力

主流思想传播能力,是指高校通过拓展渠道、改进方式以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等的效果得到提升。第一,高校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骨干进行全员轮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合力。第二,高校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选择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学生开展事迹教育,使主流思想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第三,高校要做强网上主流思想传播工作,组织一批教学名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开辟网上先进思想工作室,同时,鼓励大学生创建网络文化工作室,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高校是多元思想交融的大熔炉,这里比其他地方更容易接触到新文化、新观念。但“新文化”、“新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高校必须管好导向、管好阵地,以确保校园文化呈现多元中有主流、多样中有主导、多变中有稳定的态势。笔者认为,高校只要抓好“五个能力”建设,就一定能够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参考文献:

[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921/c40531-30306407.html,2018-09-21.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318.

猜你喜欢

困境高校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跟踪导练(一)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