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建环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9-10刘东文佳岚田亚斌蒋斌
刘东 文佳岚 田亚斌 蒋斌
【摘要】:作为现代能源应用的一个重要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何结合互联网+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当前专业背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能源创新能力,是当前该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互联网+的思想,从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工科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 互联网+ 培养方案
1、引言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水、暖、电、燃气等工种领域内理论扎实、技能强、能独立工作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在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专业的发展,可再生、低碳或零碳建筑新能源结构的建设已经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内容,该领域对不同工种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不再是功能单一的系统。因此,建环专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培养专才的层面上,还应结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程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建筑智能化通识型人才,这一要求在建筑智能化以及节能领域人才培养上更加突出。 而新能源应用面向新能源产业,其学科交叉性强、专业跨度大,学科基础来自于多个理科和工科,与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信息、软件、经济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
同时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造就拥有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自动控制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人才是当今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针对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与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行业渗透融合,设计并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建环新工科培养模式。
2、“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其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相结合,从而更好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在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了现有专业结合互联网+的必要性:要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鼓励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2-3]。
从最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其针对的不仅仅是现代制造业,在制造、能源、金融、政务、教育、医疗、环境、电商等行业和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都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4】。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应面向“互联网+”融合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求,拥抱“互联网+”,探索适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互联网+建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培养目標设置
面向“互联网+”需求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应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与应用工程专业培养现状,通过学科与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备宽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掌握建筑环境调控、能源高效应用以及扎实的“互联网+”核心知识与能力、建筑智能化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形成具有互联网+和建筑环境能源应用工程相融合的的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除了应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互联网+”专业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控制方面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能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需求、商业需求和技术需求,开展能源应用监测、评估、分析等创新工作。
3.2、课程体系设计及构建
调研现有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现状,尤其是针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环专业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未来互联网+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中的应用需求,并提出相关课程需求。
联合信息与控制工程学科,突破学科壁垒,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现有专业培养中,突破现有专业培养模式,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突出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交叉化、多元化、实践性工科新特征,制定基于智能建筑的互联网+建环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在现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基础上,在低年级增加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高年级增加大数据技术原理、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相关课程,并结合现有案例实际增设相关工程案例设计与分析类课程,将毕业设计中加入互联网+能源应用监测与分析模块,形成基于互联网+建环的新工科人才课程体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3.3师资队伍建设
梳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专业知识及教师专业背景,选派教师进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数据分析企业学习和实践,共同构建产学一体化教学团队,并结合新工科试点情况,形成互联网+建环新工科双师型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选聘优秀互联网+行业企业教师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并针对学生进行面授,并将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带人课堂,实现产学一体化教学,同时高校教师一对一配套,实现教学相长。第二步:高校教师进入教学一线,同时针对企业实际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实现教师的双师型,最终形成互联网+建环型工科的双师型队伍。
3.4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设
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引导,基于现有学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住建部专业评估评价体系并引入企业对人才的评价结果,构建互联网+建环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实现教育质量标准与规范化,构建全周期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专业评估、专业培养国家标准、学校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进行整合,并进行整理、优化,并结合最近5年的毕业生意见,给出现有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并分析其优缺点,同时以产业发展和新兴技术应用为出发点,进行企业人才培养评价,并将企业对人才的评价结果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形成互联网+建环新工科培养评价体系,针对试点人才培养进行评价,并进行修改完善,修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评价方式,形成下一轮培养评估方案。循环反哺人才培养全过程。
4、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但在当前节能、环保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是当前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互联网+”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结合,从培养方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结合“互联网+”形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工科专业的办学模式,培养出具有互联网+知识背景的新工科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齐全,张杰.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的融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134-137.
【2】张海生.跨界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逻辑与建设目标[J].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09):13-18.
【3】李小花,袁跃华,李彩琴,武彦芳,李强,霍金仙.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翻转教学模式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时刊,2019,33(02):53-54.
【4】周世杰,李玉柏,李平,肖鸣宇,黄廷祝,曾勇.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5):11-16.
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01801127001),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15xn0015&15xn0043)
作者简介:刘东(1984-)、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621010、副教授、主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