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与合作探讨
2019-09-10姚琦峰
姚琦峰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各个行业都逐步采取了新经济形势的创新,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就是在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相结合而衍生的产物。在对传统商业银行进行“升级与改造”的同时,也为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使其面临着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文将从界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征入手,展开对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与合作的详尽探讨,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 竞争 合作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至今,已不再是最初的传统商业银行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的粗浅结合,而是完全依托了网络信息技术,演变成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十分明显差异的金融模式,例如:支付宝、易支付等第三支付平台;P2P小额信贷;债券众筹、股权众筹等众筹融资;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投资理财;以及类似于阿里金融、京东等这类以云计算为依托的大数据金融模式。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不断地快速革新的当下,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压力。而如何在竞争中寻找突破,抓住合作与发展的机会就显得格外的至关重要。
一、界定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在具体分析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间存在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范畴。实际上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虽然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融合都归属互联网金融的范围内。根据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可以划分为两种融合方式:
1.金融互联网
主要表现为进一步提升了金融的服务方式。诸如:开设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依托网络办理个人或团体的存款、转账等货币流通活动。此种方式本质上只是将金融服务业务电子化,而非转变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具有提高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且促进金融机构的内部组织构架革新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上文“金融互联网”,它是对金融经营方式的一种升级与革新,是一种新型的商业金融模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等;第三方信贷平台,如P2P小额贷款等;电商,如阿里巴巴等均归属于互联网金融。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同时有效降低市场需求者的信用风险[1]。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自由性特征
商业环境本身就具备一定程度的自由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加深了这种特性,使得金融活动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金融的影响范围,避免因实体网点不足而造成的业务处理上的困扰。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使得潜在的客户群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即使在不同的地域或处于不同的时间上也都能享受更加个性化与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进而促使金融服务朝着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高端水平发展。
2.虚拟化特征
相对在传统商业银行中办理金融业务而言,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区别在于将金融相关的服务业务虚拟化了,如:交易媒介货币、服务平台以及业务内容等都以电子图片、文字或数字等虚拟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减小对实体平台的依赖程度,实现以用最短的时间、更低的交易成本,来完成更广范围内、更多的金融业务的目的。
3.公开透明化特征
互联网金融具备一定的业务公开透明化特征,能够有效实现金融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金融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包括但不仅限于在市场定价、清算流程、执行交易,以及传递信息等方面公开透明化的程度。
4.“大数据”特征
获取更广泛、准确的数据信息一直是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难点,为了能够弥补这一问题,往往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资金成本,从而导致交易成本过高。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相比较,互联网金融因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使得其能够更加及时、快捷地实现数据信息的更新与完善,进而搭建数据化信息库,用以在如信用评价等方面上能够更客观且全面的掌握需求者的整体状况,从而降低因数据信息不全而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
“互联网金融”一词自2013年出现以来,金融行业的改革就从未停歇。互联网金融发展劲头迅猛,对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传统商业银行在经历多年的积累也拥有足够的客户群体资源,以及专业化的网络技术人才。基于此,两者间的金融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但就整体而言,传统商业银行仍处于被动地位。
(一)新兴的金融服务产品的威胁
商业银行的业务涉及多个方面,而最主要的业务范畴是支付结算业务,是其中间业务主要的收入来源与途径。而互联网金融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尤其是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逐渐抢占了商业银行十足的市场空间与资源。同时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投资产品的出现,也使得其投资市场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此外,还有P2P的网贷平台,也给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是在贷款者的信用评级方面;二是在利率的适应性方面;三是在P2P本身的功能上,不仅拥有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模式,还拥有传统商业银行没有的信用评价功能。因而造成了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市场的占比一定范围的缩减。当然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也不定期的会推出各类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或产品,以此减緩竞争带来的冲击[2]。
(二)信息化技术的威胁
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技术手段,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金融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而商业银行因其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信息收集与完善方面实力的不对等,使得传统商业银行无法灵活的对应多变的市场需求。而这也是导致市场竞争失利的主要原因。
(三)“同行业”威胁
金融市场在多元化的基础上,也具备一定的共通性。因此,部分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关系是互通的,在战略经营的过程中必然就出现矛盾或冲突,久而久之形成所谓的“同行业竞争关系”,主要表现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以及保障等多个方面。在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中,电子商务平台与小额贷款则是双方主要的竞争对象。
三、传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體系
首先可以凭借研发出的各类小微特色的场景数据模型,完善线上金融投资的风险评级系统;其次,擅于利用内外部的数据信息进行交错检验,并构建“大数据”形式的风险监测体系,为贷款的前期、中期、后期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保障;然后,建立诈骗风险防控系统。结合网络技术与信息化平台共同管控,实现风险控制外延的目的。最后,加强清收的力度。同时强化高危贷款客户群体的早期监测预警措施。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微金融相关服务,切实发挥小微金融企业银行的领头效用,从而实现金融业务质与量的协同发展[3]。
(二)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金融业务转型
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有意识的加快金融业务的转型,以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为借鉴,构建信息化金融发展平台,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能力,并积极地拓展新型的市场,以此满足市场的发展以及个体或团体客户的消费需求。既要抓稳大型企业的营销布局,还要抓住中小型企业的业务拓展,依托如企业通、小微金融服务等金融平台,挖掘其可能存在的更多潜力。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手段,不断地对线上线下的客源进行探索与维护,构建“新旧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三)构建全方位的客源管理与维护体系
一方面是构建智能维护线上线下客源体系。针对线上,可以发挥零售业的本质:“跟着客户走”。促进产品与服务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当中的进一步融合,实现场景式的数字银行服务模式,打造“外部平台,线上开户”的新型模式。另一方面,注重零售客户的职能维护。加强远程服务团队综合能力的建设,构建客户资源分层维护体系,进而实现一体化管理各层级客户的科学管理机制,确保“客户来,有人管”的这一原则得到落实。在此原则的基础上,还应搭建“管理有方案”的方针,设置相应的智能配置服务措施,促进理财产品从单一的产品销售朝着组合、智能、专家级别的财富管理形式转变,针对客户资产结构,提供科学有理有据可循的诊断报告,以及资产规划建议报告书。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企业级别的零售业务IT工程设施,致力于实现简化流程、改善客户体验、统一标准数据、开放生态融合、共享营销信息,以及智能把理财控风险,以及促进运行系统创新与发展的目标。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的全面改革,促进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进而推动其在金融服务效率、交易形式以及金融构造的革新与发展。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应以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为基础,结合自身所拥有完善的内部组织系统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开拓服务范围,进而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业务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样,互联网金融企业因缺乏金融牌照认证,或缺乏信用优势,则可以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获取支撑与管理。从而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展开在金融相关领域的密切合作。
参考文献:
[1] 刘兴虎.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安徽大学,2016.
[2] 张洁.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7.
[3] 陈素伟.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未来合作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