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构式语法应用价值探究
2019-09-10陈罗云张单
陈罗云 张单
【摘 要】 近些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遍地开花,发展势头迅猛,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重要贡献。而此类院校中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效率低下,是日后就业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短板。为响应时代的号召,本文针对此类学生特点,以构式语法悖逆传统语法的创新思想为基础,探讨了构式语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式语法;创新思想;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6-0045-03
据2015年人民网报道,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规模已占全国本科教育的17.8%。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已超过260所。有调查显示,此类院校生源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表现不佳。某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分文理,在针对大一新生的英语高考成绩的统计中发现,不及格人数达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考虑到试卷中存在的大量客观题和学生们掌握的应试技巧等客观因素,学生对英语的实际掌握情况远比数据体现出来的糟糕。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师资主要是由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年轻教师,他们习惯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氛围,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时常感觉到束手无策。因此,急需通过对传统英语教学改革创新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效果。
一、构式语法理论
经过近40年发展的构式语法理论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在回应生成语法的一些思想和观点的过程中兴起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在输入和普通认知机制的基础上习得的(Goldberg,2006)。构式语法不去“边缘化”语法知识的非规则和特异性方面,重视人们对语言知识的习得过程;该理论还重视从语言习得和教学中获取实践上的支持。因而,构式语法的主要思想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很值得语言教學者注意(陈满华,2009)。目前在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构式语法理论分支还是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Goldberg(2006)在其新作《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中将构式解释为习得的形义对子,并且在构式里增添了话语功能这一语用因素,将其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构式语法理论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论
构式语法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放弃了先前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法所持的原子论,转而采取了整体论。然而20世纪以来,原子论和分析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人们意识到通过逐层切分直达事物内部,而通过局部来观察和认识整体,很难认清事物的本质。因此,想抓住事物本质,只能反其道而行之,从外部和整体着眼,而不能为局部所限。20世纪中期,强调整体的系统论就应运而生。以整体论为根基的构式语法,更注重综合,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则是语言学吸收了自然科学优秀思想的必然产物。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在构式语法中,词库和句法之间界限模糊,语义和语用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分界线。构式语法理论认为,句法和词汇中间有自然的过渡地带,形成了句法-词汇连续统(Croft & Cruse,2006;Goldberg,2003)。一个构式不但有明显的句法特征,而且还包含有丰富的语义特征以及话语功能特征、信息结构特征等语用因素。构式集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于一身(牛保义,2011)。与传统语法的动词中心观相比,构式语法强调构式的整体性(holistics)在语言学习和理解中的作用。
(二)基于使用
构式语法的基础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明快定义是“从心智过程来说明语言知识的本质”,或认为其所关注的核心是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Croft & Cruse,2004)。语言建立在人们的经验和体验之上的,是人类思维外部表达的载体。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而人们的语言知识就是关于各种各样的构式的知识的全部,构式就是语言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和存储方式。
构式语法研究采取“所见即所得”的方法,从单一层面研究语言的全部,研究的直接对象和根本目标就是构式,形成了“词素-词库-句法”的连续统(continuum)。构式语法明确反对生成与法学家设立的“转换层面”,认为转换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只是主观想法。构式语法理论采用基于使用的研究路子,不设定句法底层,也不主张不同句式之间的转换,却主张构式是依赖分别输入和一般认知机制学到的(陈满华,2009)。因而依照构式语法的思想,语言中的构式是语言学习者后天习得的,不是与生俱有的。因为构式里增添了话语功能的语用因素,所以构式是在语言的理解运用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不是使用规则转换或推导出来的。
(三)构式的形式与意义并重
构式语法继承了描写语言学注重形式的思想,摈弃了其忽略意义的做法,将构式看成是形义匹配对应体,这里的意义作广义理解,也可叫功能。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构式是人类基于互动体验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产物,其中心语义常常是对人类经验中最基本事件类型的编码。认知语言学家还总结出构式的一些特征,比如象征性和体验性,图式性和抽象概括性,以及能产性。构式语法学家从理论上阐释了构式本身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并提出了“无同义原则”(the principle of no synonymy),即不同的形式总是蕴含了意义或交际功能的不同(Goldberg,2007)。这可理解为,绝对的语言同义现象不存在,凡是构式,无论简单和复杂,形式不同,则意义有别,因此形、义之间一一对应。有语法学家把语法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做是语法研究的根本问题。显然,构式语法理论很好地践行了这一主张,“构式”作为语法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恰恰是把形式与意义/功能置于并重的地位,结合起来而不偏废。语言中的同形和多义现象也可以据此得到解释。
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语法学习中坚持由简到难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语法基础薄弱。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语法时,通常先给出抽象的语法规则,用一系列语法术语解释之后,再给出示例,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反复训练加以巩固。而英语教学最终效果却显示,该教学模式在更多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体现出诸多问题。如,有感觉语法规则抽象晦涩难以消化的,有记住了规则却不能灵活使用的,有笔头功夫过关,可是一开口规则统统丢到九霄云外的,等等。简言之,现行的教学模式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身上被验证失败。
构式语法从理论上抛弃了语法规则的推导性或派生性,把构式视为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而且不做形义的切分,强调整体性。现行教学中某些难以攻克的难题,可以尝试借鉴构式语法的思想,让学生首先多接触简单且典型的构式,使学生在有了足够的输入后,通过概括、引申机制来理解和学习其他非典型的构式,从而达到固化或自动化的程度。这种概括引申的学习机制更加符合人们遵循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认识路线,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的挑战更小,容易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利于后期进阶提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对于语法规则的忌惮,转而从人们认知的最原点着手,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由简到难,適时从构式语法中寻求理论帮助,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突破口。
(二)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构式整体意识
由于传统英语教学中的层层切分的模式,加之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英语输出过程中一语迁移的问题严重。
构式语法认为每一个构式都是一个有机整体(an integrated whole),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构式的整体性,鼓励学习者形式和意义并重,不可偏废。学生应以构式为基本学习单位,一并输入构式的音系、句法和语义特征,注意词汇与语法的过渡环节。Goldberg的构式语法最具革命性的意义就是它全面挑战了“动词中心说”。Goldberg认为,虽然在一个句子中,在所有单词中,动词似乎携带了有关句法和语义的最大信息量,但是动词所具有的对句子整体意义的预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劲。对比下列句子:
例(1):Chris gave Pat a ball.
例(2):John sliced Mary a piece of pie.
例(3):John sneezed the tissue off the table.
在例1中,动词gave带了双宾语,句子的基本意义可以由动词的论元结构give(施事,受事和客体)轻松解读;而例(2)中sliced是一个普通的行为动词,表示切割的含义,并没有传递的意思,但例句(2)却有了“给予”的意义,当然以sliced的本义为传递的前提。例(3)中的sneezed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却带了宾语,传统语法对此解释乏力。而构式语法将此解释为:有一些动词进入了它们一般不能进入的论元结构构式,由于构式的压制作用,该动词在特定语境内发生了变化(Martin Hilpert, 2016)。Sneezed因此衍生出特殊的含义,表示“纸巾由于John的喷嚏而发生迁移”。因为这些动词用在双及物构式和致使移位构式中,动词的意义和构式的意义融合互动,获得了增价,同时词义和功能都得到了扩展。而类似的用法并不少见,再如“Cry Me a River?”,“Sally baked her sister a cake.”,“My doctor promised me two cups of beer each day.”等. 由此可见,构式的整体意义与其词汇成分的意义相互影响,形成最终的语义表征。
使用构式的整体论思想来指导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反其道而行之,“自下而上”的教学思路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对于抽象的规则和割裂的层层切分的语言知识的不适应,同时还能大大降低一语迁移的影响。
(三)重视“不规则”语言现象的构式义的阐释
在英语教学中,借鉴构式语法的思想与方法,在处理某些语言现象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很多语言结构,意义不仅来自它的组成分子,其结构也蕴含了自己的意义,因此注重组成成分意义不如注重整体构式义那样有效。例如词组“by and large”由and连接的一个介词和一个形容词组成的副词短语,在传统语法中,这样的组合属于“不规则”范畴,所以很难根据其构成成分来推导它的用法和意义;“all of a sudden”同样也是一个无法用英语中的一般造词规则来解释的一表达式;再如“let alone”是一个动词加副词组成的动词短语,它的用法相当于一个连接词,表述与它前面成分相对的意义(如“There isn't enough room for us, let alone any guests.”),动词短语被用作了连词。由此可见,以上三个常见短语的整体意义并非其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构式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同样存在于句法层面。如 “Joe allowed Belly a popsicle.”, “He seemed to be whistling his way along.”和“They laughed the poor guy out of the room.”传统上仅用“词典加语法模型”即组构性原则对这些句子的解释是受限的。构式语法讲综合,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此刻展示出了更强的解释力。构式语法将它们分别归属于双及物构式,way-构式和致使—移动构式,能够充分解释这些动词,且无需为这些动词设定额外的意义。
以上示例暴露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过于依赖规则和推导的教学模式的某些不足。根据构式语法的“所见即所得”的思想,对于能产性很差的格式最好不给出结构规律。淡化“规则意识”,遇到形式语法无能为力的表达式,最好分别作为凝固的成分对待;减少“不规则”或“边缘化”等概念的提法,不硬讲繁琐的规则,可以减轻学生理解记忆的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结语
构式语法理论从构式的全新角度来看语言组织和语言知识,以语言运用作为认知基础,强调整体性,已被诸多学者证明其思想在二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独特性和颠覆性,能够弥补现行英语教学中过多关注语法形式和“动词中心说”教学模式形成的抽象和割裂的印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教育工作者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综合式的思维路子。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2-7.
[2]陈满华.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64-70.
[3]Croft,W.,Cruse,D.A.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5.
[4]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国语,2003(3):1-8.
[5]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6.
[6]Croft,W.,Cruse,D.A.Cognitive Lingusitic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3.
[7]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of Structure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2,65.
[8]Martin Hilpert.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lish[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