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大漠祭》中甘肃“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
2019-09-10王莹王琰
王莹 王琰
【摘 要】 基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本文借助“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自建可模糊量化五个参数评价标准,对甘肃作家雪漠《大漠祭》英译本中649条“乡土语言”的求真度、务实度与译者行为合理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译文务实度高于求真度,译者行为合理度较高,并对其原因进行阐述。
【关键词】 《大漠祭》英译;乡土语言;译者行为批评;“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6-0087-03
一、引言
“乡土语言”是“乡土文学”的载体,是指一切具有地方特征、口口相传、通俗精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对于熟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俚语、成语、格言、俗语和方言的高度概括(周领顺,2016)。“乡土语言”突出展现地方特有风俗、地域文化。中国文化地域特征明显,对外文化传播不可忽视这一特点。汪宝荣(2016:107)认为“乡土语言”的本质是在词汇、读音或语法结构方面偏离标准语的规范,其文体特征是“乡土味”十足。“乡土语言”作为乡土文学的重要载体,对体现作品的乡土色彩和民族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自然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往“乡土语言”英译研究集中于对鲁迅作品绍兴方言土语译者翻译规范影响因素的探析(汪宝荣2007,张献丽2018),莫言作品中东北“乡土语言”借助语料库的词、句及语篇的翻译研究(陈保红2018,周领顺 2016,张雯等2019),老舍《黑白李》中北京方言、熟语译者批评视域翻译研究(黄勤2017)。对于甘肃地区“乡土语言”翻译研究寥寥。甘肃乡土作家雪漠作品《大漠祭》英译由葛浩文完成,英译本《Desert Rites》于2018年9月出版。甘肃“乡土语言”的英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长河中,注入了色彩鲜活的地方支流,丰富了中国文化“软实力”跨越国界的交流,促进文化输出多样化,对其英译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本文拟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参照“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自建可模糊量化五级参数对《大漠祭》英译本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方言五类649条“乡土语言”的求真度、务实度及合理度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并阐述其原因。
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译者行为”指的是“社会视域下译者的语言性翻译行为和社会性非译行为的总和”。译者行为批评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即翻译活动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周领顺2014),“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的现实出发点在于“人是典型的意志体”,拥有社会性的属性,兼及服务作者/原文和读者/社会的双重责任(周领顺,2014),“求真”是面对原文的,“务实”是面对读者/社会的,前者看求真度,后者看务实度,而理性的译者处于原文要素和读者要素之间,其理性程度与文本平衡度决定着行为的合理度(周领顺,2014)。
三、乡土语言翻译的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的量化分析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为译者和译评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为提高描述性分析的可操作性,笔者以“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为基础确立了可模糊量化五个参数,用以描述《大漠祭》英译本中“乡土语言”的求真度、务实度和译者行为合理度,具体参数界定标准如表1所示。
根据可模糊量化标准,本文对《大漠祭》英译本中成语154条、谚语90条、歇后语89条、惯用语54条及方言262,五类“乡土语言”求真度、务实度和合理度进行量化,结果通过SPSS统计,译文的求真度、务实度与译者行为合理度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如表2所示。
表2所示《大漠祭》英译本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及方言译文的务实度均高于求真度(4.73>2.31,4.25>3.81,4.12>3.48,4.63>2.46,4.65>2.68)。鉴于翻译活动是目的性的,所以决定了译者行为总体上是从“求真”向“务实”一端滑动的(周领顺 2014)。这与“乡土语言”在语音、词汇、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及对译入语语境的考虑都有巨大的关系。以下结合部分实例分析阐述。
第一,求原文语言形式与意义之真的同时达到了务读者之实,以“求真”为上。此时,求真度、务实度高,合理度也最高,翻译效果也理想。
例1原文:借酒浇愁(成语)(《大漠祭》12)
译文:Some people drown their sorrows in drink.(Desert Rites 17)
例2原文:拾了个跌果。(方言)(《大漠祭》 150)
译文:Fallen fruit just waiting to be picked up. (Desert Rites204)
例1中“drown their sorrows in drinks”即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又向目标语读者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内涵,求真了原文,务实了读者,达到了很好的交际效果。例2中“跌果”是典型的甘肃方言,指做某事的时机恰恰合适,得到意料之外的效果。葛浩文调整句式,顾及了读者,传达了原文意义,原文语言形式也有所保留。
第二,原文语言形式无真可求,留其文化内涵,以“务实”为上。
将原文的语言形式直接移植到译文中,会给读者造成困惑。此时,译者就要舍弃原文的语言形式,求取符合英语语境意义内涵,最终使译文实现一个微调后的“合理度”。例如:
例3原文:“小姐的身子丫環的命不成?”(谚语)(《大漠祭》314)
译文:“She was born into a poor family, so he has to be tough. But she’s delicate, like a young mistress in a rich family.” (Desert Rites 456)
例4原文:难务息(惯用语)(《大漠祭》 2)
译文:Hard to care for.(Desert Rites 2)
例3中直接“将小姐的身子和丫环的命”语言形式植入目标语中,读者对于其深层涵义即本应衣食无忧的女子却为生计而做丫环的活,这样的深层内涵可能无法理解。因此采取意译的方式将译文靠近读者。例4中的惯用语表达成“care for”完全考虑读者的接受度。
第三,对原文之真需要取舍时,以“务实”为上。译文难以让人联想到深层的文化意义,便以务实为上,传递原文的内涵。此时,原文求真度最低,务实度较高,无碍于交际,合理度较高。例如:
例5原文:你狗咬吕洞宾。(歇后语)(《大漠祭》84)
译文:You don’t appreciate it when people mean well.(Desert Rites116)
例6原文:吃香的,喝辣的。(谚语)(《大漠祭》 84)
译文:Enjoy good food.(Desert Rites115)
例5中“狗咬吕洞宾”是文化负载词,译文直接省译,意译成“don’t appreciate it when people mean well”保证了译文的顺畅,此处原文意指并不是“狗咬吕洞宾”的文化信息,因此采取意译以“务实”于读者。例6对译文保留了深层内涵,舍弃了语言形式。
在求真和务实难以兼得的情况下,常求原文有限的一点点或几点之真而实现更多务实目标。毕竟,翻译总体上是为社会服务的。本文统计结果同时也验证了葛浩文的翻译观,葛浩文说:“我认为一个做翻译的,责任可大了,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对得起读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季进2009)这与“求真文本,务实为用(上)”的译者行为不谋而合。
四、结语
纵观葛浩文英译《大漠祭》“乡土语言”,译文在“求真”与“务实”之间保存了很好的平衡,译者在翻译内与翻译外做到了很好的平衡,顾及了原文,面向了读者。译者行为合理度也较高。虽然其中有些译文对于“乡土语言”的乡土味翻译欠缺,但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理解无碍,译文也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诚然,译者的每一种选择都会存在得与失。葛译本的译者行为偏于“务实”,合理度较高,符合译者“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的一般性行为规律。
【参考文献】
[1]陈保红.方言土语英译研究——以《蛙》和《红高粱家族》为个案[J].上海翻译,2018(3):27-31.
[2]葛浩文.葛浩文文集[C].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3]黄勤,刘晓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肥皂》中绍兴方言英译策略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1-11.
[4]韩斌,肖维青.“生根的骨头”——乡土语言的翻译再现[J].中国翻译,2019(2):183-186.
[5]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5-56.
[6]汪宝荣.试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乡土语言英译原则与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16(5):106-112.
[7]雪漠.大漠祭[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7.
[8]杨宁伟.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乡土语言”英译对比研究——基于《骆驼祥子》四译本的考察[J].外文研究,2018(4):74-81,106.
[9]周领顺.“乡土语言”翻译及其批评研究[J].外语研究,2016(4):77-82.
[10]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張雯.葛浩文翻译风格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12]张献丽.《孔乙己》中的方言翻译规范化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5):51-5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