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进阶式评估策略研究
2019-09-10邓晓王楠王艳
邓晓 王楠 王艳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特殊的集复杂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活动,有效地实施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共性问题: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大学生就业教育缺乏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认知缺位,缺少量化评估方法等。针对以上难题,将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引入到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提出了基于OBE的高校就业教育进阶式评估策略,深入探讨了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培养体系,以及基于专业选择评估和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量化评估方法,为高校就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 就业教育;OBE;进阶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6-0029-03
随着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日益递增。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出2017年20万人,高达820万,就业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就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当前较为权威的观点来自于杨晓慧教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一书中所定义的:以学会就业、实现职业发展以及生涯成长为目标,以就业观念引导、就业知识学习和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与个体的匹配性、知识与技能的复合性、社会生存的适应性为突出特征,以全体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就业教育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全面发展。
虽然围绕大学生就业教育问题,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对于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所存在的内在互动性和关联性,以及如何在大学生专业教育中有效树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研究仍然甚为薄弱,总体归纳起来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去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学科定位模糊
目前虽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在这些成果中,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学科定位很少涉及到。当前较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置于“最后一公里”的教育实践环节。例如,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只开设在大四或者大三学年,忽视了对于整个大学四年全程贯彻的重要性。此外,突击教育、大范围宣讲、重形式而轻实效等的就业教育模式将就业教育推演为一种形式教育。因此,对于如何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设置就业教育课程,明确大学生就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定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及其自我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缺乏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
大多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策略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还几乎不能称之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虽然2007年12月教育部提倡各个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课程缺乏连贯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即使部分开设了就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也往往很少将其纳入到正常的专业课教学规划。通常由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来完成该门课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割裂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被更多的学生认定为突击课程。
(三)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目标存在认知缺位,缺少量化评估方法
很多高校仅将就业率作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量化评估指标,这显然对于就业教育概念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本质上,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门极具综合性,而且涉及学科领域极广的复杂性系统性工程。与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相比而言,国内高校对就业教育这一系统化的工程,在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以及个人发展目标上存在认知缺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大学生缺乏专业自信,缺少职业规划,从而失掉核心竞争力的原因所在。但是当前文献研究对于如何在高校期间有效树立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却很少涉及。另外,当前很多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文献侧重于宏观策略的论述,缺乏实现这些策略目标所需要的系统化的实践操作体系。由于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目标不清晰、不明确,因而对其的量化评估方法和指标鲜有论及。
综上可知,虽然当前较多学者针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在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以及模式革新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对于大学生就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科定位认知、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就业教育量化评估方法等方面,仍然缺乏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本文将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缩写为OBE)引入到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中,以期为上述问题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三、OBE助力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
OBE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斯派蒂(Spandy W.D.)首先提出的用于改革美国基础教育的新的工程教育模式。斯派蒂在其所著的《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中把OBE定义为合理有效地整合、组织教育系统中的优质资源,并将其高效地服务于学生,使学生获得走向未来成功之路的实质性的技能和经验。本质上,基于OBE,一个良好的就业教育模式主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达成以下三个基本目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和自我评价。显然,能够包容以上三个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课程才能称之为规范的、系统化的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OBE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进阶式评估策略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
高校就业教育课程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课程,就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就业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一就给新生开始就业认知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就业的紧迫感。在大二对学生进行覆盖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就业教育,并通过APESK专业选择评估测试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APESK主要是基于瑞士荣格的MBTI模型、美国Holland和Career Anchor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专业选择评估测试系统。其从学生的学科兴趣、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三个要素评估出最适合专业。图2给出了一个工科专业选择的示例。
由图2箭头右侧所给出的专业适合度可以看出,机械类的适合度指数最高,其意味着被测学生在该专业上未来可发展性最强。同理采用APESK测试,在大三时可对自己的专业进一步细化,以确定自己的专业优势,从而为自己未来就业方向提供科学参考,其中就业能力Ⅰ主要指的是专业课程训练。
到了大四,在学生进行综合性拓展课程训练基础上,进行就业能力Ⅱ的训练。就业能力Ⅱ主要包括就业形势政策课程、职业道德教育、择业心理学以及人际关系学课程等,帮助学生由在校生到职业人士角色的转变。基于前述的进阶式就业教育评估策略,学生在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但是相同的专业领域涉及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因而,高校就业教育所要最后面临的是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选择问题。众所周知,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并非一定能够确保很好的就业,因为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其所生长的土壤环境,而这种人设环境具备错综复杂的多样化的特征。为了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最佳职业匹配,本文引入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用以解决这一问题。AHP是美国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
图3给出了采用AHP对企事业单位选择这种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简单示例。
基于所建立的递阶层次结构,AHP通过对各个层次之间相对权值的计算,就可以得出方案层不同方案的权重值,从而进一步通过权重值的大小来确定最佳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引入现代科学评估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高校就业问题模型化、定量化,从而将高校就业教育引向科学化的建设轨道,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系统化、科学化的解决方案。另外,高校所培养的不只是会制造社会财富的机器,而是拥有高尚情操、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复合型人才,为此,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始终,其是确保大学生未来就业、成才、构建诚信社会的精神磐石。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本文在系统分析和概括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策略,就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构建以及就业教育目标认知和量化评估方法等,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面临的诸多共性难题。针对以上问题,将基于成果的教育模式(OBE)引入到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提出了基于OBE的高校就业教育进阶式评估策略,该策略将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并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贯穿以及体现于高校大学生教育的每个阶段。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将APESK专业选择评估测试有效引入到就业教育中,大学二年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三个关键要素基于APESK评估出最适合自己的未来攻读的专业方向,以便在学生中实现专业分流,并在大学三年级的专业学习中进一步确定自己的专业特长。AHP模型的有效引入将有助于大四毕业生在众多的外在定性因素影响下能够有效地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定性问题提供了定量化的解决方案。为此,基于OBE的就业教育进阶式评估策略能够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达成以下三个基本目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和自我评价,为高校就业教育难题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乔志宏,蒋盈,杨洪涛,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07-110.
[2]高婷婷,赵武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11):92-93.
[3]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7):59-65.
[4]杨欢耸.“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25-28.
[5]黄薇.移动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途径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2):117-124.
[6]李宝莹.大学生创业障碍及其突破[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0,4(4):23-25.
[7]熊艾伦,蒲勇健.社会资本与个人创新意识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6):26-32.
[8]张万朋,柯乐乐.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生学习成果评价研究——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8(1):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