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体育学院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研究

2019-09-10王操惠崔高原

关键词:综合改革

王操惠 崔高原

摘 要:艺术表演专业是高等体育院校重要的新兴专业和支撑性专业,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的培育为高等体育院校其他专业发展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保障。研究高等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问题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并且可以为专业建设提供实践性的建议。本文根据研究团队实际调研首先分析了艺术表演专业目前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教育部于2018年度新颁发的专业建设标准提出了符合目前我国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武汉体育学院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

教育部高教司2011年12月颁发了《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由此国内各高校开始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本校办学特色,多种途径探索专业发展的综合改革,以彰显不同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正在飞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数量和种类的需求与日俱增,体育文化与艺术文化之间趋于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融合体育与艺术的交叉类专业,即表演专业。表演专业的主要表现手段有面部表情的运用、身体姿态的处理、形状和动作过程的变换等,其艺术表演形式將体育、音乐、舞蹈三者融为一体,它将体育和艺术作为理论基础,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学科,为了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体现丰富的体育情感、分享优秀体育文化及反映体育生活内容,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运动和组织形式,这门新兴专业的表演性和观赏性极强。

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的蓬勃发展,企业、事业单位、舞蹈俱乐部及健身俱乐部对艺术表演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运动技能和艺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他们能够胜任各种艺术活动的培训教学工作和指导工作,同时对人才的的数量也有更大的需求。这既是社会对表演专业人才的高质量与高数量的需要,也对高等教育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鲜明更严格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符合社会需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施是在高校,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也在高校,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是支持社会发展的动力。专业作为高校中的一部分,可以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多种多样的专业人才与专业技能,不同专业的人才对应着社会上不同的职业岗位,因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所对应专业建设模式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同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有科学的专业建设模式。

不同类型的高校的专业综合改革均会有所差异。高等体育院校的专业建设的定位应该是建设应用型、有应用价值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对社会职业需求有较强的指向性。专业综合改革需从以下三点展开:首先,能够精确满足社会需求,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其次,设置“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专业人才,从而拓宽学生就业面;第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同时也展开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以及相应的社会服务。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专业建设模式紧密相连,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专业建设模式要根据其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科研学术专家研究高校专业建设模式及其综合改革,不仅是出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对人才培养理论的探求与创新。

一、体育院校艺术表演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随着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数量的持续增加,表演行业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高等体育院校普遍认为艺术表演专业需要培养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实践能力不仅存在于艺术表演等领域,也存在于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指的是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所表现出的各项动手动脑能力。殷霞(2013)在对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指出,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完成体育表演领域相关工作所需要的一种多种素质综合而成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演能力、创编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表演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是舞蹈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根据调查,制约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发展的因素众多,但是有三成教师认为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实践机会太少,并有三成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院校相对于普通艺术院校来说,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在所有影响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排第一位。根据对体育院校艺术表演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对于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不太满意。影响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奠定了其他各种能力如获取知识的能力、基本技术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而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表演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能力,多数教师表示当前表演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表演能力都值得肯定,在教学中,教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塑造。同时,由于会有部分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将来会在中小学、健身会等领域就业,因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和训练能力的培养,毋庸置疑,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与训练能力也比较出众。

相比而言,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创编能力、科研能力、表演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等明显不足。在调查中了解到造成这些能力不足的原因如下。首先,艺术表演专业的课时设置中实践课时很少,甚至有些院校尚未开设实践课程,且开设实践课的院校中实践课课时比重低,所以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实践技能较少,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变为实践技能。其次,体育院校的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并没有足够的选修课课时,因此学生创编、表演能力受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少选修课的知识储备导致而导致的学生    知识面狭窄。由于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更加重视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相关行业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由此导致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科研及社会沟通能力较差是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一定不足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体育院校在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有严重的“趋同化”现象,通过对十所体育院校艺术表演專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发现,尽管不同院校在艺术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上的表达不尽相同,但培养目标却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另外不同院校在艺术表演专业方面的课程大致相同,导致各体育院校为社会提供的艺术表演人才的技能与能力相近,该因素成为制约艺术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及发展的瓶颈。二是体育院校在艺术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没有洞察到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而是单纯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由于高等教育周期性长,就可能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落后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学生毕业时对社会需求的专业结构失衡。根据调查,目前国内排名前十的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范围大致分布在60%-80%、80%以上两个阶段,占比分别为40.54%、32.43%,而 2017年我国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74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相比之下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人才培养目标尚需提高。

2. 课程设置单一雷同,缺少鲜明特色

目前,艺术表演专业毕业生获得的学位是文学学士学位,从学位来看,应在艺术表演专业公共课中设置一定课时的人文类学科课程,但是通过对十所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来看,大多数艺术表演专业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教育类课程设置较多,人文类课程设置较少,还有一些关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课程能扩大学生视野,却只占据了公共课的极少部分。除此之外,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类的课程也占较少比重,导致体育院校的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导致体育院校与艺术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致相同,缺少特色。

在艺术表演专业的专业课设置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1)体育院校是以发展体育专业为主,故在艺术表演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上缺乏经验,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大都套用艺术院校艺术表演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而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不能体现体育与艺术的融合;(2)体育院校的艺术表演课程只是将艺术院校艺术表演相关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堆放到了一起,课程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少联系,且层次性不强;(3)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缺少体育艺术概论、体育表演艺术等体育与艺术结合的课程群。

(三)专业教师团队总体不足

体育院校发展艺术表演专业的根本保障是拥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而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实现的一项决定性的条件就是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储备,完备师资队伍结构是体育院校发展艺术表演专业的重要内容。

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艺术表演专业教师大多出自体育艺术专业,因此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且专业基础知识不够完备,技术水平也还有待提高。这些教师只能满足日常的教学训练,而无法对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创新。此外,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职称结构偏低,执教年限偏短,由此导致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除此之外,近年来随着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生人数持续增加,艺术表演专业发展的需要比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要超前,这些因素也限制了艺术表演专业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加之教师在专业水平方面相对薄弱使其在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停滞不前,无法进一步提高发展,以上因素均是制约体育院校艺术表演专业的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武汉体院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及基本思路

结合目前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存在的各类问题,在专业综合改革目标上可以设定为:立足于高校教育发展、产业经济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充分整合利用体育院校优质的教学资源,突出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KAQ)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产”为导向,以“学”为中心,以“研”为路径,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资源协调与集成、过程优化与控制、绩效评估与改进三个层面的关键点映射,建立目标映射联动(GML)艺术表演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平台,力争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整合优化、教学方式与实践教学创新以及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等行动方案在这个动态联动循环中实现协同推进。

在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上则是根据体育类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定位,分步骤有序推进专业教学体系改革,重点实现“五个一”的具体目标:形成一整套的目标映射联动培养模式,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立一个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套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构造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终实现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1. 形成一整套的目标映射联动培养模式

探索一整套地方性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表演专业目标映射联动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既体现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可操作性强,能得到有效地实施,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一条可行的改革之路。

2. 打造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摸索出地方院校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学缘、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和科研水平高,协同创新能力强。

3. 建立一个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艺术表演数据库和校内外艺术表演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据库主要储备国内外艺术表演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典型企业艺术表演实践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艺术表演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以及名师等优秀教学资源信息,既服务教学,又在湖北省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辐射作用。

4. 建设一套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通过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运作机制,专业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形成以培养 “能力”为核心的艺术表演专业教学特色。

5. 构造一个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更加完善、先进、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保证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教学督导组的监控机制,严格实行新开课教师试讲制度,坚持观摩教学、评教评学制度,及时掌握社会需求动态及毕业生反馈信息以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优化。

三、武汉体育学院艺术表演专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一)培养模式改革

1. 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明显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

按照专业建设思路,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加强基础,突出培养特色,使学生富有创新精神,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上吸收国内外高校先进办学理念,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强调“基础扎实、追踪前沿、实践创新”的专业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步形成主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安排上拟加大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在课程结构上,充分体现和继承我校艺术表演专业的学科性质,有利于艺术表演专业培养解决区域艺术表演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艺术表演相关问题的专门人才,符合湖北省发展实际。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商业劳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湖北商学院艺术表演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而且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树立热爱和献身艺术表演事业的信念,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好基础。

2. 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动脑能力,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引领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与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学院产学研合作企业现场教学、艺术表演管理实验室为基础,以艺术表演专业教师承担的國家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为媒介,并鼓励艺术表演专业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计划在艺术表演专业教学中实行“三导师联动制”:根据KAQ人才培养目标,以高校导师为主体,高校专业教师作为理论知识(knowledge)传授主体,企业导师为专业技能(ability)训练主体,辅导员导师作为职业道德(quality)教育主体,三导师联动培养完成人才培养计划。教师和学生双向互选,组成师生互动学习组合。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找到学生兴趣所在进行重点培养,拓展实验课程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创新性研究活动。为学生配备教师进行“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表演设计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系统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进取的良好学风,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目标。

3. 建立多渠道培养、多通道成才的分层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把学生中综合能力最强的10%组成“考研实验小组”,把学生中基础有待提高的10%组成“学士后流动站”,其余的编入“普通培养小组”,实施不同的教学安排与教训内容。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通过辅修、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形式搭建学生多元发展平台,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如图2所示。

具体改革措施与实现途径:

(1)研究制定第4学期的分班考核方法。采取KPI绩效考核和360°绩效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学习成绩、实践情况和个人兴趣为主要考核指标来划分学生的基础等级,从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三个层面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信息,综合以上情况作为分班的考核依据。

(2)对于“考研实验小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艺术表演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引导其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艺术表演工程技术方法解决艺术表演管理与工程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

(3)对于“普通培养小组”: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艺术表演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适宜到艺术表演中心、健身会所等从事艺术表演工作。又能具备一般的艺术表演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训练能力,从事其他教学领域的工作。

(4)对于“学士后流动站”:通过政府引导、学校指导、企事业单位和高校毕业生之间双向自主选择的形式,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申请暂缓就业的往届本科毕业生提供为期三个月或者半年的见习机会和预备就业岗位。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必须与学生签订合法用工协议来保障学生基本权益,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并发放薪水。实习期满,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工作情况给出评价,存入学生档案,该经历可以作为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历或就业、创业的证明。实习期满后,经得实习单位的同意,学生可以选择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继续留在单位工作,或者自行选择就业渠道。研究制定鼓励学生开展辅修、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的制度和具体措施。

(二)培养途径改革

搭建校企、校府、校际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平台。以体育院校为主体,艺术表演行业、重点艺术表演企业、艺术表演行业管理部门等多方面有机参与,多个课堂联动、多个平台并举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知识、能力、素养(KAQ)协调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积极借鉴其他体育院校的经验,吸纳艺术表演行业、重点艺术表演企业、艺术表演行业管理部门等多领域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设计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方向设置进行优化、开发艺术表演课程与教材。

1. 优化校企合作关系,产学研战略联盟

依托省级产学研教学示范基地与湖北省现代艺术表演研究基地,探索形成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支撑的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以“人才订单”培养模式为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构建以“湖北省现代艺术表演研究基地”理事会为基础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探索高校、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整合体育院校的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学校要尽力突破产学研合作中的机制、体制障碍,将长期规划分解到产学研合作项目中,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根据改革的要求,本专业至少建立5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应是本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费、规模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2)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艺术表演专业的特点,邀请联盟中的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艺术表演系教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确定教学计划的方案。待学生学完专业理论课后,安排他们到艺术表演基地进行参观和短期实习,选派骨干教师下厂学习并管理学生。如此,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发挥学校专业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项目为支撑点谋求持续发展。达到“借产业资源办专业,以专业优势促产业”的双赢效果。

(3)与重点艺术表演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艺术表演专业的综合实力,主动联系艺术表演行业中发展效好的企业,了解这些单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诉求,平衡艺术表演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在学校招生前,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书,学校按照协议针对性招生,录取时企业可与学生和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

(4)与企业一道,共同规划设计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计划。协议企业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与学校共同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学生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工作技能训练,每学年实施轮换。学生在企业完成各项课程实训提高实践能力,毕业后可直接在该单位签署协议参加工作,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对行业人才需求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学校可以收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信息,并有效地针对艺术表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5)参与并探索“人才订单”的创新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与重点艺术表演企业及相关企业签订的“XX班”,对该班学生进行针对性订单式培养,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企业实习。校企双方共同设计艺术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企业导师指导职业教育课程和业务实习,若学生考核合格,可以直接进入单位工作。

2. 依托全国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协作组织,搭建校际人才培养平台

依托全国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协作组织,搭建共同艺术表演教育合作平台,在省内高校(条件成熟后可扩展至华中地区)艺术表演专业建立共享实践教学实体、实验室和基础平台课程,教材编写和网络公开课程建设合作,创办本科生艺术表演创新能力联赛,建立师资培训和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具体改革措施与实现途径:

(1)召开全国高校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教学研讨会、全省艺术表演教学研讨会,形成校际交流合作机制。在2011年成功召开成立大会和年会基础上,研究和完善全国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协作组织的运作机制和协作内容,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召开全省艺术表演教学研讨会,在省内同行之间形成稳定的交流机制。

(2)整合全国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协作组织的艺术表演教学资源,出版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

(3)探索建立全省高校艺术表演设计大赛,建立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在全国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协作组织的号召下,尝试建立跨省的体育类院校艺术表演设计大赛,共同就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艺术表演人才培养质量。

(4)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校等建立校际合作联盟,开展师生相互交流学习,搭建一座跨地区、跨层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尝试开展短期的校际访修,校际师资力量交流,边远地区的艺术表演专业援教支教,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之间的艺术表演教学经验交流,并加强校际艺术表演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有效的合作小组,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各模块的教学研讨,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推进教师队伍的传帮带和老中青年龄结构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探索完善教学合作小组的运行和管理创新模式,为全省高校教师队伍进行经验共享。

1. 建立团队内部“传帮带”机制,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以教授为基石,以副教授为骨架,以青年教师为发展力量,在发挥高级人才作用;同时,针对中青年教师渴望学习、渴望进步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的学习和培养,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期间拟选派2名青年教师去国外进修,选派3~5名青年教师去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学习。

2. 对青年教师实行“指导教师制”

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交流合作,建立教学研究团队,使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提高。

3. 实行“首次开课培训制”、“集体备课制”

通过个别示范、集体讨论確定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处理方法,促进共同提高。

4. 开展定期的教研活动,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结合每周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学与教学改革读书讨论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议,互相学习总结教学经验。

5. 建立“相互听课制”

要求青年教师多听其他教师的课,吸收长处。校、系督导组听青年教师的课,及时发现讲课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行点评,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6. 建立“表彰奖励制”

每学年由教学督导组根据听课考核情况,结合“优秀课”的评选,评选出1-2名教学工作优秀青年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 付文睿.舞蹈学专业在体育院校的发展及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5.

[2] 张广宇.高等体育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培育路径[D].武汉体育学院,2015.

[3] 赵宁.北京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7.

[4] 刘欢.全国高等体育类院校舞蹈学(体育舞蹈)专业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5] 李亚臻.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体育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9).

[6] 陆炎.小团体队形编排在高校健美操教学考核中的实验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10):111.

[7] 严蔚刚,赵心蕊.我国新一轮高校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J].高校教育管理,1673-8381(2015)05-0009-09.

[8] 马艳红.体育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
赣州市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注重实效性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研究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到高校事业发展的实践中
政校行企多方合作共建广州市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