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实效性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研究

2016-04-19王志强张瑶

关键词:综合改革高校教学实效性

王志强++张瑶

【摘要】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并且行之有效的高等教育方法才能使大学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本文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注重实效性的教学方法体系,探索如何利用这一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具体包括合理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摆脱应试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等。旨在真正做到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更感兴趣、理解更为深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关键词】高校教学 实效性 综合改革

【教改项目】本论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教改项目(编号:1304JG1504Y)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2015年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编号:1415ZJ04SJ02、1415ZJ04XX02)资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41-02

引言

本次教学改革将国际上流行的“有效教学理念”引入工科类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效果明显。

一、引进先进教育理念

1)时代背景

“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事业的开拓者”是南航的人才培养目标。21世纪初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理论缘起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3)内涵解读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

4)引入实践

本课题将“有效教学”理念引入教学实践。本着教学活动也应具有“科学性”的原则,重新设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高效学习”为改革目标,从学生的角度重新思考教学活动,探索“高效学习”的可能实现途径。

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1)让学生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头讲到尾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学习效果,本质原因就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无法调动积极性。改革之道就是让出部分讲解知识的时间,留给学生发问、质疑、思考、甚至是辩论。只有经过思考的知识才不容易忘记,也更容易转化成个人的能力。

2)让学生影响课堂。

教师在认真讲课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状态。也就是说虽然老师讲的很精彩,但是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并不相同,而且目前网络时代学生的知识更新非常快,也许之前几年还是新闻的东西,对于当下的学生已经不再新鲜。因此,需要格外关注学生“学”的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调整教学的重点,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让学生丰富课堂。

课本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但课本之外的研究却是无限的。此次教改鼓励学生挖掘课本之外更广、更深的知识,进行小组研讨,激发思想火花。通过交流,带动全体同学共同思考。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让学生评价课堂。

最直接最科学的了解学生感受的方式就是进行问卷调查,主动搜集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案。这样教学才能更精准,更贴合学生的需要。

三、优化教学培养模式

1)大量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设置问题点,通过反复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了研究的过程,以研究的方式完成教学。如“地磁场重联过程”以及“地磁场起源探秘”的讲解,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方案,逐一讨论排除,最终得到结论。

2)大量加入科学史的介绍。

科学家的故事最能让学生肃然起敬,也让冰冷的知识有了人性的温度。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介绍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点滴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挪威科学家Kristian Birkeland发现场向电流的故事,就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必须具备的首创精神和探索欲”。

3)大量介绍知识点相关的故事趣闻。

自然科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奇闻异事。通过介绍这些故事可以刺激学习的兴奋点,营造趣味性课堂的氛围。如“中国百慕大-四川黑竹沟神秘失踪事件”的磁异常科学揭秘,就迅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更大的兴趣。

4)大量联系生活实际。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量枯燥的原理和公式会消磨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中增加讲解“死知识变为活应用”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比如,“磁异常用于探矿和探石油”的应用实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改革应试评价体系

1)降低笔试成绩占比。

此次课程改革中增加了课堂研讨、创新实验设计、课后研究论文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分值,更加全面的衡量学生的能力,比单一的考试成绩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降低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增设加分制。

对于在某方面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加分鼓励,评分更科学,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对于有创新表现、科研积极性的同学,以及在研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思考深度的学生进行定向加分鼓励。

3)提前告知评分标准和细则。

制定严格而且细化的评分标准,全面衡量学生的表现。同时提前告知评分体系,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主动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实际上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

不可否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功利心,都希望有个好分数为日后的考研就业等打造良好的“形象”。因此可以利用评价体系,通过给分点的倾向性分配,引导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激发潜在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综合改革高校教学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关于未来“会诊化”高校教学模式构建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