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

2019-09-10王长喜陈孜

关键词:推进策略现实困境

王长喜 陈孜

摘 要: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在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中逐渐完善,促使资助模式由最初的保障型演变为现今的发展型。发展型资助模式是在保障型资助模式基础上资助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也将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秉持的方法论和标准样式。新时代下发展型资助模式具有“资助理念呈现层次性,人本化;资助方式趋于精准化、信息化;资助形式更加个性化、人性化;资助育人贯穿全过程,全方位”等内涵特征。资助对象认定模糊、资金资源配置不均、有偿资助实施遇阻,育人内涵凸显不足等关键性问题是制约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和实施的现实困境;当前推进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改革策略是完善贫困生的认定识别机制,建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弱势补偿机制,优化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的比例结构,提升“资助-自助-诚信-感恩”育人实效。

关键词: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内涵特征;现实困境;推进策略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我国促进学生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相关教育体制的变革,近十年来,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中逐渐完善,促使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由最初以“扶贫帮困”为核心,以“减轻学生经济压力”为主要特征的保障型演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实现育人最终目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型。发展型资助模式是在保障型资助模式基础上资助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也将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秉持的方法论和标准样式。从保障型资助模式演变至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本文试图对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构建的现实困境、推进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特征

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根据贫困生成长需求,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物质、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援助,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1]。在保障型资助模式的基础上,将“教育公平、扶贫帮困,资助育人”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上升至“兼顾公平,提升资助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内涵高度,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显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资助模式的内涵特征。

(一)资助理念呈现层次性,人本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公平、正义”的传统,改革之际就是秉着“教育公平”的正义向度,实行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对教育的扶贫,解学生经济之困,助高等教育发展,保高等教育公平。而资助工作的最终诉求就是育人,随着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变革和学生资助工作的推进,资助育人被纳入我国十大育人体系[2],明确要求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将育人贯穿于资助全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助”的精神和能力。发展型资助模式在扶贫帮困的基础上秉持着“兼顾公平,促进学生发展”的资助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保障型资助理念的升级。资助理念的升级使得整个资助工作的价值诉求和工作导向都上升了一个高度,资助不仅仅再是单一层次的“经济资助”,而是更多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地全面发展,是兼顾“经济援助,精神激励,心理帮扶,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资助的复合体。

(二)资助方式趋于精准化、信息化

资助方式是贯穿资助过程的方法做法。随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资助理念思想高度的上升,资助方式也逐渐得到改进。进入21世纪后,大数据、互联网、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不断渗透进且改变着社会各领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政府、高校、学者均不断积极探索精准资助的过程与实践方法,灵活的把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与学生资助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应用大数据的方法建立贫困生认定指标量化模型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或通过移动支付简化资金发放的程序、及时快速地发放资金。在发展型的资助模式中,资助方式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的文化元素,手段更加精准,由以往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喷灌、滴灌”①。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记录、工作人员调查走访、辅导员一对一访谈的方式精准定位资助对象,实现资助系统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数据信息对接;建立贫困生数据库,根据地域分布和当地物价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学费标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精准确定资助标准;对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实行信息预警机制,利用现代支付手段及时有效地将资助资金發放到学生手上。

(三)资助形式更加个性化、人性化

资助形式是显现于资助工作外延的特征表现。发展型资助模式将经济资助与资助育人并重,其资助形式的最大特点是更加注重资助需求与资助供给相适应,且资助过程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发展至今,资助类型已趋于多样化、多元化,因而在现今发展型资助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资助需求,所谓资助需求就是不同情况的学生最需要和最适合的资助形式,因此资助供给则需要较为多样化且个性化的顶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困难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与此同时,发展型资助模式在资助过程的外显形式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的尊重和保护,将经济援助和精神激励、心理帮扶、传递爱心相结合起来。例如,中科大首创的“隐形资助”,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贫困生消费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给贫困生“偷偷”发放补助,让贫困生更有尊严的接受资助[3],相比于“比贫演讲”和“相互评比”的方式,无疑更能彰显人文关怀,这也是发展型资助模式“资助理念”的题中之义。

(四)资助育人贯穿全过程,全方位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最终价值指向。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发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如何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学业、能力,心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帮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中提出,各地各校要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将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各个环节(包括奖助学金申请发放过程,助学贷款办理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价值观[4]。在新形势下,形成“全员育人、人人育人”的新局面,将资助育人贯穿于“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整个过程,真正培养出有德有才的大学生。

二、构建和实施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现实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的过程中,离实质意义上效果显著的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在改革发展中所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难点依然是制约发展型学生资助模式构建探索和实施运行的一大瓶颈,包含资助对象认定模糊、资金资源配置不均、有偿资助实施遇阻,育人内涵凸显不足等方面。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一直是掣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阿克琉斯之踵”②。

(一)资助对象认定模糊

资助对象的认定识别一直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最大难点之一。在资助资源还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稀缺现状下,抓好资助对象认定工作是保证发展型资助模式顺利构建的前提。贫困生申请助学金一般首先要在生源地村委会、乡镇、民政等部门开具贫困证明并加盖公章,然后通过学生本人申请,班级代表评议,学院审核公示等过程。在传统资助程序运行过程中,资助资金的发放由较高层次向较低层次(中央(社会)——地方(社会)——学校——学生)自上而下的流动,资助资金的申请一般需要经历“生源地贫困证明——学生本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审核公示”自下而上的过程,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上下信息的不对称致使资助对象认定模糊,缺乏贫困生信息预警机制导致重复资助现象;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对于贫困情况真实存在的学生而言,在申请起点(生源地开具证明)和申请过程(班级评议)、申请终点(学院审核公示)等一系列环节,都可能会出现“人情问题”和“关系问题”,例如在生源地申请证明时,出于本土和地域情节,资助工作人员可能对不实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在班级评议过程,不乏出现利用人情关系拉票等问题,最终审核公示过程一般流于形式,也不乏出现相关部门的“权力寻租”现象;而对于本身不贫困的学生而言,由于某种的利益的驱动,虚报信息制造“伪贫困”,这对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资金资源配置不均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及校际之间的巨大差异及不均衡。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的资助政策也不相一致,存在优势与弱势阶层的不均衡,优势与弱势地区的不均衡,以及重点名牌高校与普通地方高校的不均衡,而这种不均衡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资金资源的配置上。一般而言,资助资金的投入和名额的分配偏重于名牌高校和一流大学,而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贫困生数量却远远超过名牌大学的贫困生数量。除校际的不平等之外,还存在区域性的不平衡,京津沪院校的学生资助获得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院校学生的资助获得。从现实状况来讲,高校学生资助的经费是有限的,而贫困生数量居多,导致人均资助额度相应也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任何社会都有利益集团,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使各方利益集团争抢的利益,因而利益集团必然会围绕着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的利益分配进行争夺。很明显,在总投入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在这场利益争夺中,优势地区和重点高校往往会凭借其优势地位而成为赢家,对某些高校投入过多必然会导致对另一些高校投入过少,若经费的分配向重点高校和优势地区倾斜。长此以往,易引起“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差的愈差,最终导致两级的分化,从而引发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加剧社会矛盾,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三)有偿资助实施遇阻

在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中,已形成“政府财政主导,银行、高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资助主体格局。政府财政的主导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高等教育资助经费的稳定来源,但从长远看,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及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将会致使政府的经费负担不断加重。勤工助学及助学贷款作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类型中的主要有偿资助方式,在高校学生资助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助学贷款是能够进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的唯一形式。有学者指出,学生贷款将是世界未来高校学生资助中的主体方式[5]。而依据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资助类型是各类奖助学金,其占比超过50%,而助学贷款作为有偿资助最重要的形式,其覆盖面却不足1/4,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惯性,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现状将很难改变。单就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學的实施现状来看,目前在助学贷款的运行实施中遇到了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特别是高拖欠率和违约情况,由于利率补贴、高违约率和管理成本的共同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政府给学生以助学金资助实际上更合算,同时,由于学生的坏账率过高导致金融机构投入资助的积极性和信任程度不高,致使社会资助的比例一直不高且不稳定;且近年来,勤工助学所占比例呈线性下降趋势,随着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资助政策给予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名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给予贫困生的无偿资助对于贫困生所获得的效用越来越小,贫困生较少通过自身获得有偿资助。

(四)育人内涵凸显不足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资助评选过程中,不乏有学校会让学生通过“比贫演讲”来确定资助对象,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可能具有自卑、敏感且自尊心强的特点,因此不管是资助评选过程中的“人情问题”还是“贫困宣讲”,对于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学生不仅是资助的客体,也是参与的主体,然而在资助工作中,往往只强调高校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被约束的地位,主体地位丧失,精神诉求被忽视,心理需求不重视,忽视了贫困生在面临经济困境的同时,往往更需要能力、心理、精神上的救助和帮扶[6]。学者们研究表明,高校资助工作普遍存在“重经济资助轻资助育人”的现象[7],各大高校虽设有“勤工助学”意图通过校内勤工助学来达到“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的,然而,一般而言,勤工助学岗位工作较为简单,且一般杂活较多,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单纯的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阻断贫困生贫困的根源,相反,学生在长期接受无偿资助的情况下极易形成懒惰之风和“等靠要”的思想,进入依靠他助,无法自助的恶性循环中,更不用谈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推进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完善贫困生的认定识别机制

贫困生的认定识别问题无疑是影响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现今学者们纷纷对贫困生的认定识别等进行探索,高校也将大数据分析与贫困生精准认定相结合,对贫困生实行建档立卡、入库,将学生贫困生数据库与生源地民政、残联等部门进行信息对接,然后通过数据对比、一对一访谈,从经验和数据两方面实现对贫困生的认定和识别。因此,构建精准化、信息化的资助方式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升对贫困生认定、审核的精准度,改变以往认定模糊、重复资助、漏助多助的情况,使得学生资助工作更高效、灵活、便捷。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需对受资助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的信息反馈,以此来提高资助工作水平和成效;同时,高校需建立贫困生预警机制,“主动识别”未被“程序认定”的贫困生或未“及时申请”的贫困生。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等专业队伍的核心作用十分重大,因此,除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资助对象认定工作中外,资助专业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此外,政府需设立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资助各方主体客体权责,避免在认定程序上出现“权力寻租及“虚报”等现象。

(二)建立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弱势补偿机制

弱势地区,弱势高校及弱势阶层因为其弱势地位导致的资源利益的分配不均衡使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有必要均衡地区,校际甚至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对此,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的弱势补偿机制十分重要,补偿其由于不利处境和地位所带来的损害[8]。弱势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弱势地区的补偿,对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资助资源进行倾斜;第二,弱势高校的补偿,对于资助资源来源少,社会资助短缺或没有的高校,贫困生数量多的高校的经费投入进行倾斜;第三,对弱势群体的补偿,主要是指贫困生群体,对由于经济、社会地位、出身、文化背景等原因造成不利处境的贫困生进行经济、教育、就业心理方面的帮扶和补偿;或根据实际情况对出于不利地位的高校进行经费投入,均衡资助利益分配,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对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资助名额要向民族院校、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学科专业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地区和学校倾斜[9]。

(三)优化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的比例结构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包含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两种类别,有偿资助包括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两种类型,无偿资助包括各类助学金、困难补助等类型,各种类型的资助方式的综合发展使得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在现行状态下,应将降低无偿资助的经费比例降低来加大有偿资助的经费比例,勤工助学可激发学生的志气,锻炼他们的能力并获得报酬,学生贷款能够有利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回收,纠正学生“等靠要”的不正之风。在加大有偿资助经费比例的操作层面上,可增加高校的勤工助學岗位,同时加强勤工助学与学习、实践的联系,剔除无价值的勤工助学虚设岗位,保证勤工助学在对学生进行经济援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学者研究的结果,建议将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之比调整到“黄金分割率”即0.618左右[10],调整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比例有助于将经费的利用率和效益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会自助而不是依靠他助,这是发展型资助模式内涵中的应有之义。

(四)提升“资助—自助—诚信—感恩”育人实效

推进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构建,需将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理念和内涵贯彻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提升资助育人实效一直是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基本要求。发展型资助模式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意在利用各种育人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心理方面的能力,进而获得持续“自助”的能力,因而相比于传统的“只重经济帮扶不重能力培养”的资助模式而言,更加具有育人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必然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以提升育人效果为突破点。在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和能力和诚信、感恩意识。高校可通过设立较为有效的助学、助研、助教岗位,使学生做实事、真做事,让贫困生在获取劳动报酬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急需解决资助过程中“只重经济资助不管心理帮扶”问题,无论是对于资助申请落选的学生还是申请成功的学生,加强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极其重要;在对学生进行资助后,需建立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真正做到“解困、助学、暖心”。此外,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急需建立学生个人征信系统,可将学生的日常信誉与学生成绩、评选奖助学金资格相挂钩,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注重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真正达到“资助—自助—诚信—感恩”并重的育人效果。

注 释:

① 201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李克强指出,必须坚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

② 阿克琉斯之踵:原指阿喀琉斯的脚跟,因是其唯一一个没有浸泡到神水的地方,是他唯一的弱点。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被人射中致命,现在一般是指致命的弱点,要害。

参考文献:

[1] 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5-88.

[2] 教育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 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712/t20171206_320712.html,2017-12-6.

[3] 张书乐.中科大“隐形资助”贫困生,是大数据的完胜[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72880694940042,2017-7-4.

[4][9]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3-1.

[5] 沈红.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75.

[6] 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7):31-34.

[7] 牛磊磊.“大学生资助—自助”体系构建理念与路径的双重变革[J].教育与职业,2015,(22):44-46.

[8] 吴跃东.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81.

[10] 李守远.从经济学的角度浅谈高校学生资助效益问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5-108.

猜你喜欢

推进策略现实困境
电子商务发展与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浅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推进策略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