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发挥全能型记者的作用

2019-09-10王应军郭磊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态故事

王应军 郭磊

摘要:一名记者除了具备采访、拍摄、写作技巧外,重要的还在于如何调动全身心融入整个采访活动中,并且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提高工作效率,赢得采访的主动权和发稿的主动权。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发挥全能型记者作用,即:融入采访现场,用积极的心态提高效率;不负时代期望,用“四力”的要求做好报道;改变报道语态,以专业的技巧讲好故事。

关键词:融入采访 用户思维 语态 故事

一、融入采访现场,用积极的心态提高效率

今年9月28日,第七届贵州省旅发大会在织金召开,为了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9月2日到4日,笔者带队到织金县采访。

这次我们到织金,是毕节市广播电视台8月份开展融媒体改革暨台领导值周制度试运行以来第一次带队出去采访,因此很想在采访中探索一下媒体融合中如何发挥全能型记者作用的模式。

我们首先深人的是织金的溶谷苗寨。溶谷苗寨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屯上村大槽口组,是织金文旅集团2018年6月肝始打造建设的一处集吃、住、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是今年4月29日开业试运行的,由新成立的“织金文旅集团溶谷苗寨分公司”具体运作与管理,他们与23家农户签定了乡村振兴合作协议,租用村民房屋改建民宿,打造具有特质的苗族乡村民居,创办农家乐、超市、蜡染制作坊等,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为了让这条报道多从几个角度呈现,笔者对记者的要求是,这条报道除了综合其他内容用在“毕节新闻联播”以外,还需要变换角度用在“直通百姓”“文化星空”栏目,并重点用在微信公众号“云上毕节”。

为了抢时效,晚上回到宾馆后,记者连夜赶写稿子,当晚写稿到凌晨三点,并配合相关图片迅速发回台里。第二天,本台微信公众号“云上毕节”以《毕节新添一旅游好去处,美!美!美!》为题发了出来,仅仅十二小时,该条推文点击率就迅速达到了一万三千多,并且当天还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学习平台“学习强国”贵州平台推送出来。

织金县委宣传部的同志都很惊讶,对市台记者的工作效率赞不绝口!之后,在两天之内,我们又陆续对织金的下红岩乡村旅游,织金平远古镇,织金鸡场的南瓜种植、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群英谱,织金小吃等作了全方位的采访。三天时间,除了毕节到织金路上往返的时间以及去鸡场乡路上耗费的五六个小时,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一共采访发回报道共十四条,这些报道分别在“云上毕节”“毕节新闻联播”“直通百姓”、“文化星空”陆续推送、播出。

在采访的三天中,大家全身心投人,高强度工作,充满了激情。

现在回过头来认真思考,笔者觉得作为一名记者除了具备采访、拍摄、写作技巧外,重要的还在于如何调动全身心融人整个采访活动中,并且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举一反三,提高工作效率,赢得采访的主动权和发稿的主动权,这应该是织金之行的一大收获,恐怕也是我们开展融媒体改革的一大收获了。

二、不负时代期望,用“四力”的要求做好报道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要求,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的殷切期望,是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引领风气之先,不负时代的期望,就要将习总书记的期望人脑人心,付诸实践。

今年5月13日至16日,笔者率采访组先后深人大方县雨沖乡红旗村、鸣放村、黔西县营盘村、民主村,对当地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深人采访。

2018年以来,毕节市旅投公司在黔西县中建乡

营盘村月亮湾景区推广“5221”民宿众筹模式,引导村民通过用旧房入股参与分红的方式打造精品民宿试点,助推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其打造的共享民宿项目是利用“互联网+农旅+共享经济+众筹”模式,以民宿为切人点,整合当地文化、非遗、民俗等资源,将传统艺术、民间工艺与民宿融合。2018年,旅投公司在黔西中建乡月亮湾开始推广“5221”众筹分红模式。

所谓的5,是投资方占50%的股份。旅投公司占20%的股份,然后老百姓用他们的闲置的旧房人股,占20%的股份。1就是指村集体,为了壮大村集体,村委会这里占10%的股份。

入股的村民与旅投公司签订20年的合同,在此期间只需提供闲置旧房,不仅不用投人一分钱,还可以在民宿点上班领工资,而旧房改造由投资方解决,客源问题则由旅投公司的平台来保障,村委会主要承担相关服务保障工作。

2017年白黔高速开通后,曾经“寂寞得发霉”的中建乡进入了贵阳、毕节、遵义一小时经济圈,打“生态旅游牌”也提上了日程,2018年,黔西县大话西游梦幻漂流基地开始迎客,而与漂流基地相邻的营盘村月亮湾休闲度假区也开始闪亮登场。

此次采访活动,为了真正体现“蹲点”的特点,体现接地气,体现“四力”实践,我们不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而是迈开脚步到村、到户、到田间地头、到大山深处,用眼睛看外观变化,用耳朵听村民心声,带着问题在与众多的采访对象(市文化旅游广电部门负责人、乡镇干部、村民、外地及本地老板等)的交流中,思考分析中建变化的原因,发展趋势和前景,经验做法等等。

作为电视媒体,我们除了在内容上体现变化、深度外,在表现形式上还力求创新,避免空泛,杜绝材料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从“小处人手”,分别用了《颜值爆表!毕节这里牛圈变身“精品房”》、《悬崖上建酒店,毕节这个地方乡村旅游有特色!》、《黔西县中建乡:“筹”出来的“精品民宿”》等标题,既体现大的主题,也凸显可视性,新鲜性,在拍摄上除了传统的拍摄方式外,也大量采用航拍器来展示美丽乡村的无限风光,同时,对重点采访对象采用跟拍方式认真捕捉细节画面和同期声,主持人通过现场出镜的方式来增进节目的贴近性和生动性。

在传播方式上,我们边采访拍摄边发“抖音”,抓住中间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在节目包装分类上考虑到移动优先的传播趋势,努力让节目形态呈现从简单、简洁到盘点综述,不一而足,以此多形式、多渠道来展示成果、深化主题。

由于在采访中大家都用了心,因此,其中的一组报道《黔西县中建乡:“筹”出来的“精品民宿”》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出的30件优秀作品中,荣获了优秀作品二等奖。

用大爱坚守初心,用生命诠释使命,牺牲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耿展宇是毕节市新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2019年10月18日,耿展宇为搜集脱贫攻坚资料,在途经贵州省毕节市211省道时突遇交通事故,因公牺牲,年仅33岁。

2011年8月,从俄罗斯留学归来的耿展宇不顾父母反对,背上行囊,踏上了“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的道路,从浙江玉环来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省毕节市从事志愿服务工作。随后通过公开招考,耿展宇成为贵州省毕节市双山新区工作人员。

2016年调至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并于2018年3月正式扛下精准扶贫的“大旗”。

2016年至2019年,耿展宇连续4年被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9年10月24日,金海湖新区党工委召开会议,决定追授耿展宇同志“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9年11月7日上午,毕节市召开向耿展宇同志學习大会,毕节市委追授耿展宇同志“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耿展宇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他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扎根山区,勇担使命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宗旨意识。

为进一步挖掘他的典型事迹,在第20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根据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台派出采访组,再次深入金海湖新区河尾社区和官坝社区,循着耿展宇生前的足迹,通过走村串户,与村民深人交谈,听他们讲述耿展宇一心为民,帮扶困难群众的感人故事。

采访组通过深人细致的采访,将耿展字的事迹进一步梳理,将这个报道作为毕节市广播电视台50集大型系列报道《脱贫攻坚群英谱》的重头报道浓墨重彩推出,并:根据该系列报道的报道要求,用心撰写片尾的‘‘扶贫心语”:扎根毕节,你用真情温暖了乌蒙大地;爱在大山,你把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用脚步丈量的土地,不会忘记你的家国大爱;用青春兑现的承诺,永远记得你的为民情怀!

报道播出后,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云上毕节”及时进行了推送,当天的阅读量就突破一万,反响十分强烈。

我们通过深人基层,践行“四力”,用新闻作品弘扬榜样的精神,彰显榜样的力量这种形式,在记者节到来之际,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11月7日,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贵州省新闻学会在“致贵州省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中指出: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断锤炼“四力”,深人开展系列蹲点调研采访报道,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用自己的热情、勤奋、敬业,展现了贵州新闻战线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我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能战斗的队伍。

新闻工作者协会的慰问让我们倍感鼓舞,也倍增信心,在蹲点采访中,我们这样认识,也将这样实践!三、改变报道语态,以专业的技巧讲好故事

融媒体时代,用户思维与产品思维至关重要,在新闻报道中,我们要讲好毕节故事,一定要有用户思维和专业技巧,要让受众喜欢我们的报道,关注我们的报道。这牵涉到一条报道,或者一个作品通过采访播出后,它所带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传播中特别要注重报道的语态,摒弃高高在上的宣传口气,用互动、交流、平视的语态进行报道,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技巧,让我们的故事精彩不断,好戏连台。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任长箴在一次培训中谈到了她对于讲故事的独到见解,她认为: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一定是主人公身处在某种麻烦之中,他总是做一些积极的努力摆脱这些麻烦。然而他的每一次努力只能让他陷得更深,而且一路上他遇到的阻碍也越来越大。最后,当事情好像最黑暗无望的时候,他终于通过自己的智慧,或是别人的帮助,或是老天的庇佑,摆脱了麻烦。

根据任导的这种故事技巧,我在今年的4月、5月、7月,分别带领摄制组深人威宁县炉山镇、纳雍县左鸠戛乡对茶叶产业和芦笙制作进行拍摄。

在纪录片《茶如人生》中,我们选取的主角有从煤矿老板转型种茶制茶16年的蔡定常;有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在茶场负责销售的蔡定常女儿蔡娇;有在茶场负责技术指导的蔡定常侄儿蔡国威等。

同时在片中还为他们找到了茶叶遇上低温灾害;茶叶产量上不来导致缺货收茶时兑不到零钱等困境阻力,全片一共设置了6个困境、3个悬念、4个故事。

在另一个片子《一把芦笙一个民族》中,我们也是如法炮制,在片子拍摄之前做足了功课,通过前期大量的采访、脚本的创作、故事的设置,在纪录片的拍摄中逐渐找到了一定的规律。

而这个规律就是拍摄前的充分调研,因为调研是给一部片子的拍摄做准备,准备越充分,越节省拍摄时间,调研越准确,拍摄得就越到位,前期调研是一件非常值得付出的事情,是拍摄好一个纪录片的基础。

按照任导的观点,一部好的片子可以让受众获得两种感受,一种叫“获得认知”,即让你知道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另一种叫“欣赏挫败”,这要求导演必须到生活中去捕捉,找到那些有戏剧冲突的点,讲好故事。

目前,经过后期的精美制作,《茶如人生》已经播出,并先后被《学习强国》、《今日头条》采用,《一把芦笙一个民族》也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相信两个片子的传播价值正逐渐得到凸显。

(作者单位:毕节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语态故事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故事细节语言
“故事”是中国动漫的短板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动词“Take”的用法
动词的时态、语态
时态与语态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