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提问

2019-09-10薛荧映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69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

薛荧映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阅读课堂中生本对话的实效。教师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准“切入点”提问,能提高生本对话的实效,打造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课堂提问;生本对话;提高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课堂。其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而且能通过师生平等对话,从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阅读课堂中生本对话的质量水平。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没有准确把握提问的目标,导致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总是会不自觉问“是不是”“好不好”等,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启”无“发”。还有的教师只注重生生对话,没有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而是在课堂上设计过多的小组讨论学习环节,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以下谈谈平时笔者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优化提问的一些策略。

一、观念先行,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教师应该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乐于倾听,学生才会敢于发言,乐于发言。

在师生对话中,笔者会尽可能地注视学生的眼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认真倾听学生言语内容,保持对学生言语状态的敏感。比如在《庐山的云雾》一课中,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了庐山云雾的变化快、变化多,然后进行朗读汇报。笔者轻轻地走近,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以表示出倾听的兴趣,着重倾听学生能否读出个人的感情,了解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语言状态适时用眼神、手势或鼓励、反馈。

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善于通过对话把学生逐步引入文本,提高生本对话的实效。

二、掌握学情,面向全体

教师在课堂中要掌握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在提问时注意问题的梯度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与文本对话,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如教学《卫星比武》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卫星?”这个问题在课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让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回答。“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人造卫星的特点和功能。”这里需要联系课文,概括并表达出来,留给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解决。最后,提出“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口头介绍一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这里要理解前一个问题,掌握先写外形,再介绍功能,然后自述本领的表达方法,才能介绍自己搜集的人造卫星知识。能激发那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探究,培养阅读科普文的能力。课文的重难点在无形中实现了,更重要的是提问面向全体,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生本对话的实效。

三、围绕目标,层层推进

语文阅读课堂中,如何避免蜻蜓点水的“浅问”,一问一答的“碎问”,把课堂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设计“主问题”带动研读整篇文章,把学生引入文本,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有效开展阅读课堂教学活动。

如在《清明节的由来》一课中,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笔者把教学的落脚点定在通过复述课文,所以笔者从关键词“感人肺腑”切入,统领整篇教学。教师提问:“重耳和介子推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请简要说一说。”学生说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各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出三个小标题,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自己独特的体会,画出课文导图。最后借助三幅课文导图复述课文内容,达到运用课文导图生动、有条理地复述课文的教学目标。

当然,生本对话的过程不能只靠“主问题”,还需要做好衔接,层层推进提问,使问题前后连贯,形成问题链。如《清明节的由来》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复述的技巧,笔者借助课文导图示范复述了“割肉奉君”的故事,提问“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感人肺腑?”,然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头昏眼花、狼吞虎咽”等词,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课文感情,从而理解课文导图里用上关键词,可以使复述更感人的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与文本对话,开展阅读感悟、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实践活动。

四、细读文本,选准“切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一课一得”的教育理念,即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语文阅读课堂中,不能面面俱到,处处提问,教师需要細读文本,把握教学目标,选准“切入点”适时提问,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如《触摸春天》一课中,笔者设计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品读“我”看到的和想到的语句,感受看到的与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的作用。笔者把“切入点”放在批注中找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首先,品读“我”看到的句子时,设置情景提问“盲童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假如你就是安静,你有什么感受?”进行一次学生与文本情感碰撞的想象训练;然后,品读“我”想到的语句时,提问“此刻我仿佛看见了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我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感受;最后,课后迁移运用时,提问“假如安静走进金鱼池,把手放进水里,请展开想象,续写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看到的与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只有找准“切入点”提问,才能提高生本对话的实效,让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地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带动研读整篇文章,层层推进,形成问题链,并选准“切入点”适时提间,必能极大提高生本对话的实效,带来轻松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优化语文提问设计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2(23):39-40.

[2]赵慧.注重提问实效优化语文教学[J].教育:00653.

[3]陈燕.找准话题支点 彰显生本对话精彩[J].广西教育,2017.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提问能力培养之我见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