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2019-09-10郑承军
[内容提要]理想信念源于理论上的真,是经过理论的概括与实践的检验后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意志和信仰;理想信念又重在精神上的信,是思想和行为的指南;理想信念又贵为实践中的行,要将掌握真理、坚守信仰的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理想信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高级形式,其形成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系统,并且同知识和理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实现了真、信、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关键词]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郑承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最强音。习近平指出,贯穿整个民族精神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1]39。这里所讲的理想信念,就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核心价值观是指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起决定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只有坚守理想信念,在它的指引与保驾护航下,我们才能够在理论上提纲挈领,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一、 理想信念源于理论上的真
一种思想观念能够成为我们的理想信念,其基本前提是我们认识到它是真的。什么是真?真就是世间万物的具体组成部分对社会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真实、朴素、实在和可靠的。这种认识最初来源于对经验的归纳和概括,经过论证和提升,然后形成了理论,最终又得到了新的实践的检验。价值观正是这
样一种思想观念,它概括了我们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世界的经验和认识,经过理论的凝练和论证,经过实践经验的检验,我们认识到它是真的,因而将其树立为理想信念。这是从人的认识的整个形成过程来说的。具体到每个人,理想信念的产生并不一定来自其亲身经历的经验,因为这既不可能,亦非必要;一种思想观念只要经过理论的论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要它与其他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是融贯的,人们就可能信其为真,这种信的前提当然是认识到它是真的。这正是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也是我们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因。
具体而言,我们做意识形态工作,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内化于其中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它在意识形态理论功能和实践功能的发挥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为意识形态的发端、形成与构建提供了评价标准;它突出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主要内涵,并关键性地规定着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意识形态作为意识的主要形式和精神机制的最终成果,在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构建,为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规定了性质和方向,有什么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尤其是反映社会形态主导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是人类价值意识的高级形式,理想信念的形成标志着人们的价值观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性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自觉的观念和形象的系统,并且同知识和理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的一般观点或根本观点的理论概括,它必然以人们的真认识为基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由对价值观念的不同认知而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在文化中作为稳定的认识模式,居于文化的最深层次,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而理想信念在各种价值认识中居于一般性、总体性的支配和统领地位,它既为价值观提供根本的精神支持,又是引领价值观趋向、明确价值目标的指针。总之,理想信念在人的价值认识中是最深层、最高远的部分,在人们的整体的思想言行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从而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人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成为主导人们精神追求的支柱。[2]
学界一直十分重视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关系问题,往往把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例如,在中国价值哲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把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综合起来进行研讨,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并达成了—些共识。这些观点主要有:价值观指导价值观念,价值观念体现了价值观;理想、信念、信仰是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信仰以价值观为指导,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由于理想、信念、信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的价值观念,所以,人们的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当然,这里所讲的理想信念是指一个社会将自己对现实情况的认识转化为其最高的价值追求,在当今中国社会条件下,是指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信仰。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不仅依赖经济领域的发展,而且也需要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同时,經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人类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价值观统摄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左右着精神家园的方向和内容。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理想信念、价值观是与生命相伴相随的,理想信念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李崇富先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内容,其‘关键’和‘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之所以是整个体系的关键和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理想信念与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本质的内在联系,二者是一致的。
首先,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在科学理论的支撑下确立的,而科学理论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和走向趋势,能够得到实践的检验。就人类整个历史进程来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一般原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激化的结果,反映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具体体现。这种代替是人类历史发展向更高阶段推进的伟大变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规律。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4]
其次,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远大目标,在理论上将人们的基本认识概括提升到了真理的高度。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党宣言》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学说,通过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刻分析,得出科学结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從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5]正如陶铸同志在《理想,情操,精神生活》一书中所指出的:“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呢?这不仅是因为共产主义,也只有共产主义能够使人类从私有制的束缚下彻底地解放出来,能够使人过着最快活、最美满、最幸福的生活。能够实现古人所说的‘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而且因为这个理想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6]而且只有无产阶级才具有远大理想,其他阶级因为利益裹足很难具备这样远大的理想。农民阶级的理想是均贫富,小富即安;资产阶级的理想是积累财富,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些所谓“理想”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只有无产阶级消灭剥削、消灭压迫、达到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远大理想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步达到。远大的理想,需要远大的眼光,需要远大的胸怀。之所以远大,是因为它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彰显了价值追求的真理光辉。
再次,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人类社会向着良性的方向进步和发展,伟大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理想信念的正确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理想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理想是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有各种意识形态的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理想信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由社会存在(主要是生产方式)决定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个性是它对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们对人生理想的确定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来实现的。[7]理想信念是人的主体认识,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夸大这种能动作用,把理想、正义、理性之类的东西说成历史的主宰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唯意志论”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相反,否认理想信念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把承认这种能动作用说成唯心主义,也是错误的,是机械论的观点。先进的、革命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理想信念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一经人民群众所掌握,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8]110
当下,“普世价值”宣称揭示了人类价值追求的共同规律。显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决定了人类的理想信念是有阶级性的,并不存在人类唯一的、抽象的理想信念。“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理想信念和‘普世价值’的幻觉是根本对立的。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摆脱抽象的普遍观念的束缚,‘让思想冲破牢笼’,决不是否定理想信念的作用,更不是否定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求所具有的道义力量,以及其可以获得最广泛认同的世界历史意义,但这不是‘普世价值’,而是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唯物史观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建立在剩余价值学说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科学再现之上,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对于工人阶级历史地位及其解放条件的准确把握之上,因而不是虚幻的想象,而是真实历史必然性的认同。”[9]理想信念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不是抽象、虚幻的,而是“必须具体”地在历史条件下把握的。
二、 理想信念重在精神上的信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引领精神方向,至少有两个原因。首先,如上文所述,其基本前提是这种认识符合历史规律,经得住实践检验,它是真的;其次,人们在精神上信它,将其作为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指针。什么是信?信就是不怀疑、不欺骗,崇奉其为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也就是说,在精神世界中,理想信念是起支配、统摄作用的价值观,是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反映,是人生的坚强支柱。正是因为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人类核心价值观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在有机联系,因此,它会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带来蓬勃向上的生机和幸福充实的支撑,成为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精神生活中的“钙”。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10]
理想信念在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在于它是一种不能缺失的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能给我们正确的理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促进我们摸索出正确的道路,并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前进,努力奋斗。习近平同志说:“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11]66
理想信念在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在于它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进步,这是实现一切发展目标的基础,但同时仍然需要人类意识和精神的能动作用,通过上层建筑影响和促进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夯实。人们常说,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这说明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固然重要,但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同样不可缺少,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驱动力。《第三条道路》的作者吉登斯认为,社会主义的“价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要创造的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已经失信的地方使这些价值再现其意义”[12]。
理想信念在精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在于它对精神世界具有引导思想、凝聚人心、激发志气的功能。理想信念是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引领着人们抖擞精神、意气风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理想信念是灵魂中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精神世界中的主心骨,是人们心灵园地的脊梁,决定着人们行为处事的方向,支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主宰着人们的奋斗目标和终极追求。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总闸门”。如果理想信念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历来是凝聚人心、克服困难、战胜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人们的奋斗进程中起着上下联动、前后推动、左右互动的枢纽作用。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扉页写道:“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13]187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使青年马克思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立志为全人类作出牺牲,而决不寻求个人的“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的乐趣”。[13]7这种为全人类服务的理想,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激励着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努力攀登,并深入实际,参加革命斗争,同工人群众相结合,成为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同志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8]137江泽民同志说:“牢固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14]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1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说:“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15]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1]34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核心是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有无这种精神支柱,人们的精神境界、精神面貌、情操兴趣和生活态度就会大不相同。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缺失理想信念,否则,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失去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核心价值观,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失去前行的动力和汇聚力量的源泉。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持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使崇高理想成为我们党、我们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想信念是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旗帜和向导。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方向标和主心骨,如果国家和民族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如一盘散沙、一蹶不振,被人任意宰割和凌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濒于亡国的深渊中奋起抗争,创建出一个令世人尊敬的、国力日趋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高擎救国救民的理想火炬,为亿万中国人民照亮了团结奋斗的征途。今天,我们党所身体力行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两方面集中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凝聚和感召着亿万人民为之奋斗。
正是在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支持下,我党才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我们国家才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独立自主,从羸弱到强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更需要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和信念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11]50
三、 理想信念贵在实践中的行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讲究知行合一。什么是行?就是要将掌握真理、坚守信仰的认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而言,真、信、行是三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的环节。理想信念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重要地位,而理想信念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理想信念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攀登前进,而且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他们在毕业后可能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其中的一些人还可能成为担任一定职位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有德无才,其德可用;有才无德,其才无用。德才兼备,人们称之为人才。“人才”二字,“人”字在先,“才”字在后,可见对“人”的要求重于对“才”的要求。民間有一种对人的分类:有才无德——伪君子,有德无才——君子,有德有才——真君子,无德无才——非君子(小人)。人们对德的重视,可见一斑。上述这些俗语揭示了一定道理,那就是说,一个人的德,基本上代表了他的人品和本性,也体现了他的思想素养与理想信念,从而集中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其德所反映的理想信念而言,恰恰决定了一个人在工作单位和社会中的价值。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是用人单位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培养接班人的战略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一定不能缺少理想信念。首先,每个人稳健的行事风格取决于其成熟的心理和稳定的精神状态,这包括有没有核心价值观、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就是这样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越坚定,其选择的理想信念也就越远大和坚定,从而在客观上改造世界、在主观上改造自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就越高,其社会价值和生命价值也就越能彰显。其次,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良好环境中茁壮成长,将来必然要承担起推进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任,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等人文素养状况与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尽管大学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但是大学生在整个社会的构成中依然是顶端部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是社会的风向标、先导器,代表着社会风气的水平,预示着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172所以,在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核心价值观中,决不能缺少理想信念,否则,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希望,社会发展就会暗淡无光。
大学生能不能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呢?当然可以有,特别是积极向上、健康上进的个人理想。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三者其实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仅有个人理想、没有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人是残缺不完整的人;仅有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没有个人理想的人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仅有最高理想、个人理想而没有共同理想是不现实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远大的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当下人们所奋斗的共同理想正是朝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里程碑,共同理想必然成为对个人理想的规定,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必须也必然融入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下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其具体内涵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初心”所构成的共同理想正是实现未来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必备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中间环节,能够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物质和思想方面奠定坚实基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理想”,是当下共同理想在实现之后进一步发展和奋斗的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目前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实际上也就是在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总之,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未来要实现的远大理想和当下正在奋斗的共同理想在本质上属于相同范畴,处于同一个领域,而共同理想在本质上规定着个人理想,个人理想只有与共同理想保持一致,才符合这种本质要求,其本身才有得到实现的可能性,否则个人理想要么难以实现,要么在短暂的实现之后也必然会失去,因此,个人必须融入社会,个人理想必须与社会理想保持高度一致。[16]
如上所述,当代大学生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具备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基础,他们就如同一艘艘即将远航的舰艇,必须一开始就明确航向,须臾不离航向标,坚定理想信念,如此才能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产党员”[17] ,共产党员更要把个人理想融入为之终生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理想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共同理想乃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成员,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树立远大的崇高理想,并且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每一个共产党员也必定会有个体的理想,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就是说,个体理想的存在是合理的,必须尊重这个基本事实。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中,把各种观点和想法综合起来,以最远大、最崇高的理想为信念,并以此为统领,将其他理想整合进来,形成合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处理好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的关系,将它们协调起来,这是至关重要的,绝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绝不能认为个人理想的实现不需要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的指导和引领。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搞好自己的学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找个好工作、有个好身体、有个好家庭、有些好朋友就心满意足了,没必要树立什么远大理想,他们甚至把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努力等同于或者说降低到为个人利益而奋斗的层面上来,因而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与自我无关的其他一切都驱逐到自己的世界之外。这些显然是没有处理好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没有把它们协调融合起来。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种子,不可能脱离社会、民族、国家这片肥沃的土地而独自保全;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将自己的个人奋斗主动、积极地融入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利益而奋斗的主流当中,由此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个人理想。
马克思在17岁时写了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他在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8]显然,马克思在青少年时代就把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理想、个人命运同千百万人的幸福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他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体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高远的追求。伟人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们应当不忘初心、执着追随。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超越自己的经验、超越自己的个人利益、超越自己的狭小视野,将伟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致胜法宝,早日踏上成才之路。
我们不能因为共产主义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就失去信心,的确,实现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有人说,共产主义是地平线,看得到,却永远走不到,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这是一种错误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知道共产主义目标是建立在对历史规律和事物发展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还有人觉得共产主义好是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显然这是在功利地看待理想信念,把人生仅仅牵系在“解近渴”的功利层面,遗忘了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人不能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溫饱,而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实现,应该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责任意识,应该有奋力前行、矢志不渝的意志。只是满足于“解近渴”,就必然会有“无水解渴”的远忧。人生的得失不能靠急功近利来判断,更不能为眼前利益放弃远大理想。列宁同志指出:“把远大理想同实际工作统一起来,用实干精神做好本职工作,是一个无庸置辩的原则。” [19]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说,每个个体只有脚踏大地、胸怀天下,将个人的日常行为融入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征程中,将此作为原则,才能够为精彩无悔的人生提供指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王玉樑.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l:11.
[3]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11.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2-413.
[6]陶铸.理想,情操,精神生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100.
[7]張昌文.邓小平江泽民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侯惠勤.论资产阶级实行思想统治和价值渗透的方式[J].红旗文稿,2009(8):12-17.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8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15]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2005-09-05)[2019-10-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73/200509/11924.html.
[16]曹阳.新世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讲话[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56.
[1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6.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19]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57.
(编辑:李江静)
本文系2019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JDXCA00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精尖建设和博士生导师学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