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临镇北台(散文)

2019-09-10王月邦

青海湖 2019年7期
关键词:红山边关榆林

从毛乌素沙漠吹来的风,一路浩荡,吹过红山顶的时候,突然间分了岔,一岔吹向横山,在塬上打旋,卷起许多草,一岔吹向黄河湾,与云彩纠缠,落下几滴雨。

红山就这样站稳了自己的高度。

陕北有个地方叫榆林,榆林有座山叫红山,红山上有处烽燧叫镇北台。七月的一天午后,我从榆林的闹市出发,乘车走十多分钟,就到了红石峡。下车往东,路在前面延伸,沿一段平缓的坡,杨树、榆树和旱柳,在路两边参差。走不多远,仰观,镇北台的雄浑与磅礴就在眼前了,猛觉袭上头顶的晕眩。进入门洞,左拐,拾级而上,这里是墩台的基座,也是红山的山顶了。东南角墩台下有券门,穿进去,上得台地,第一层,颇显宽敞,很早以前这里是戍边将士的营地,房屋早就不在了,现在建有展室,内有此地出土的五行砖、瓦当、瓷雷等文物,见证着镇北台远去的风雨沧桑。墩台共有四层,三十多米高,呈梯形往上收进,先是用黄土夯筑的台地,再以青砖包砌,方方正正高耸在红山顶上,宣示着自己的壮硕与威猛。

站在镇北台上,抚摸着一个个垛口,极目处,四野苍茫寥廓,长城的残垣断壁横亘毛乌素沙漠南缘逶迤而去。走远了的王朝,把自己的繁华和颓废留在了史乘里,遗落在秦砖汉瓦间,消匿在风吹雨打中,秦的明月,汉的金镫,隋的角声,白云苍狗不及细数,已然悲情顿生。

而如今眼前的墩台,能看得出旧时模样的,也只有文治武功的明朝了,把碎掉的日子往前数,就能触及宗庙丘墟的明朝了。明朝的幸福时光在开疆拓土的马蹄声里,在万国来朝的车马驿道上,在余音绕梁的戏曲杂剧中。而在我的印象中,明朝更像是一个武士,从春秋鼎盛到老态龙钟,在边关上雄起来却在朝堂里蔫下去而不复往昔的荣光。

有人说镇北台连接着八达岭,我信。长城从山海关一路延伸到嘉峪关,其间有多少座城池、多少个关隘和敌台、多少個垛口和瞭望孔,谁知道?但我知道,长城有时候是分岔的,纵横交错的,自战国至秦至隋至明的长城并不一定重合,它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条线,我们平时留意的只是它的延伸和衔接是否通畅。如此,绕过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长城中段上,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倒也名至实归。

但在更早的时候,红山也就是一座山而已。山下的长城已经残破不堪,明朝的军队守在那道废墟上,自以为固若金汤的疆界,便板起面孔告诫对方:这是老子的地盘,谁要撒野我就揍谁!

揍不怕的鞑靼时常越过破败的城墙进入河套水草丰美的地带放牧,顺便抢上一把。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东蒙鞑靼和西蒙瓦剌。鞑靼在毛乌素沙漠北缘的戈壁草原,闷得慌,觊觎明朝仓廪的充实和市井的繁华。断垣残壁挡不住奔腾的马蹄,成千上万的骑手来去如风,穿过残破的长城,在毫无屏障遮蔽的乡村闾里市井坊间杀人掳掠,河套百姓深受其害。

看着这些不识时务的家伙在眼皮底下放肆,明朝气得七窍生烟,派兵征剿,双方在长城脚下打打杀杀好多年,打乏了就和,和久了又打,消停时也做点茶马互市之类,一边讨价还价,一边磨刀霍霍。所以这时候的边关还充满许多变数,红山上空飘着一层厚厚的云彩,那场雨,注定迟早要来。

终于,朝廷派了一个人来,他是个文人却有着将军的胆魄。他站在红山顶上,抽出宝剑横空一挥,从毛乌素吹来的秋风就断成了两截,一截散入神木,一截吹落米脂。

明成化八年,余子俊来到了榆林,初来乍到就将治所从绥德迁到榆林卫,且先下手为强,将那个难缠的对手赶出河套,并一举捣毁鞑靼红盐池巢穴。鞑靼被打得鼻青脸肿,不敢在河套停留,卷铺盖远徙漠北,边地警报解除。余子俊因军功升任右都御史,随即在秦、隋城址的基础上再修长城,连绵一千七百余里,历时四月即告完工,称“延绥边墙”,成为长城中断的坚实屏障。从此烽烟暂息,黎民百姓脱离战乱之苦。

余子俊定定地望着对面的毛乌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红山顶,看了那么久。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红山墩,在山脚下的城墙内侧,只剩下一个夯土堆,十分地不起眼。但在当时,长城中段的军事要地红山墩,威震塞外远近闻名。

余子俊站在烽火台上,望着北边的毛乌素思绪万千。如今战备工事、攻防器具和军队配置齐全,榆林作为边防重镇已颇具规模,百姓生产生活趋于稳定安宁,胡琴琵琶羌笛。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市贸易。

他想到了鞑靼。鞑靼这次确实被打疼了,躲的很远。近处好安身,远处好挣钱,他向对方发出了邀请。

同时,为确保开禁互市的安全和便于官方间的沟通,在长城内侧红山墩脚下修建了“款贡城”,不大的一座城池,里面建有屋宇,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口岸,作为进献贡物、赠送礼品、洽谈贸易的重要场所,是明长城线上唯一的一处官市。

“款贡”是什么意思呢?从镇北台回来后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按“款关而入”理解显然是不妥的,谁没敲过门呢?查了一下词典,却是“归附进贡”之说,明着是藐视人家,更不妥。后来看到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番夷求贡赋》,载“得其既败,而后抚之,则彼之感恩愈深,而款贡可以坚久”一段,这样看来就有款诚、款洽的成分在里面了,恩威并用才可以坐下来谈,诚信融洽才可以放心做生意。张居正比余子俊差不多晚了一百年,不难看出此赋是借鉴了余子俊的做法,当作成功经验加以应用,真的是天下第一号明白人。

但在我看来,款贡城更像是一座瓮城。四面都是城墙,红山墩巍然耸立,高牙大纛,朱雀玄武,火列星屯上国雄风。这样的建筑,和平时期是官员办理外交事宜的场所,战时则可用作防御工事,具有不可小觑的双重功能,匠心之独运由此可见一斑。

而真正的集贸市场,则在红山西边两里远的地方,先是在长城脚下空地上进行,后于嘉靖四十三年建成用于民间通关互市的易马城。

明朝的月光洒在延绥边墙,洒在榆林城头,洒在毛乌素,洒在北京的朝堂上。

苍黄翻覆,一百多年之后,当年修建长城和屯垦戍边的人们已不在人世,风烟过处,他们的苦难和功绩没入了尘埃。长城雄伟依旧,榆林风物不改,毛乌素飞沙扬砾。这时候的红山边市,因循着物物交换的定律,一路延续,且场面宏大,一如“万马辐辏”之景象。易马城狭小的交易市场已容纳不下众多的人口和牲畜,只能拓展到城外的开阔地带进行。这种情势下,倘若鞑靼借赶集趁乱攻入城内,距红山只有十里的榆林则首当其冲,潜在的危险无处不在。

此时又一个人来到了榆林,长城在他的眼前延伸。他站在红山顶上,拿起令旗断然一挥,从榆林城赶来集结的几万军队,西边是旌旗招展的步卒,东边是钢刀闪闪的马队。

万历三十五年七月,涂宗浚就任榆镇巡抚。

北边来的抢劫犯此时按捺不住犯罪的冲动,舞刀跃马蜂拥而来。长城沿线鼙鼓动地,角声震天,狼烟连墩而起,城内军民闻警战备。鞑靼忘了曾经的痛,火落赤、摆言太等勒索赏赐未逞,纠一万余众分路攻打城防隘口,劫掠集市,战事一时吃紧。涂宗浚下令以火炮、瓷雷还击,辅以滚油灰盆,再以轻骑追杀,斩首颇多,获马匹器械无算。鞑靼退去,遁入沙漠,延绥边关复归宁静。

涂宗浚定定地望着对面的毛乌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红山顶,看了那么久。

就是这里了,建一座墩台,镇北台,很大很大,很高很高,能一眼望穿毛乌素,能看到两翼绵延的长城,能看到明朝北疆的无限江山。

于是奏请朝廷,获得允准,翌年四月动工,将红山顶凿平作为台基,历时一年多完成此项浩大的工程,成为长城中段的标志性建筑。高大的墩台崛地而起,巍峨挺拔直戳云天,站在上面能摘到星星,伸手,一把,再一把。举目四顾,镇北台借助地势之险峻,南面遮蔽着三秦大地,北边抵挡着漠漠瀚海,紧扣长城要隘,严控关陇门户。登台望榆林,丰收景象奔来眼底,街道巷陌熙来攘往。

边关虽安,忘战必危!

鞑靼的商队穿过毛乌素而来,还没到易马城就看见了高高耸立的镇北台。镇北台上旌旗插满垛口,迎风猎猎,军卒肃立,傲睨自若,刀枪剑戟,寒光森森。他们以为走错了地方,呆呆地看着那座仿佛挂在天上的楼台。

将军跨马,扬鞭奋蹄,一声嘶鸣,声震云汉,马道在前,鼓角在后,轻尘紧随,垛口折轉。旋上去,旋上去,金甲反射着日光,战袍飘拂成云霞,一副剪影印在天幕上,横刀立马,豪情泼洒,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如许国!

鞑靼很折服,但不舒服。马市照样开,生意照样做,仗就别打了吧!

于是在款贡城,双方的官员又坐到了一起。

——你们住在房子里好舒服啊,不像我们在马背上风吹日晒,日子过得苦啊。

——你们养牲畜辛苦,可我们种粮织布也不易啊。买卖大家做,干嘛非要抢呢?

——我们的马几年里才能长大,但你们的粮食,一年就能割上一茬。兄弟我过得苦啊。

——我们也不富啊,还养着一群虎狼之师。只要诚心归附,我们省吃俭用也不会亏待你的是吧?

我想象那时的谈判,明朝一定是悟出了不凡的智慧。剿抚并用只是在打不死对方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谁想在战火中烧钱呢?我甚至猜想,什么时候,款贡城内的谈判桌说不定就换成了饭桌,茶碗也许就换成了酒杯,如果喝高了再上演一场抱头痛哭那也不是没有可能,很有可能。

明朝的月光洒在延绥边墙,洒在榆林城头,洒在毛乌素,洒在北京的朝堂上。

涂宗浚走了,刘敏宽来了。

刘敏宽是个诗人。

先前在任西宁兵备副使的时候,刘敏宽在湟中五峰山找出了铁矿,炼出了用于军备的生铁,减轻了财政负担和百姓差役,并纂修了《西宁卫志》,颇受时人赞许。进士、军人、地质队员、史学家、诗人,刘大人的简历很不简单!

万历四十三年,刘敏宽由延绥巡抚升任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站在镇北台上,定定地望着对面的毛乌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边墙的城台上,看了那么久。

刘敏宽不需要修长城,不需要建墩台,他需要赋诗:

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

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

戍阁崔巍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

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

如此闲情逸致,还以为刘大人是来旅游的,看不到前人栽树。而实际上,边关一派祥和的原因是:刘大人炼出了铁还要造炮,铁铸的大神炮,重三百五十斤,安装在城台上,另外还有重四十斤的涌珠炮,架在垛口。这在当时就是重武器了,如果来一场实弹演习,炮声震天动地一响,谁敢惹他?

由此可见刘敏宽巡行登台的用意所在了,身在边关,国事挂心,醉里挑灯看剑。前两位余子俊和涂宗浚,跟鞑靼死磕,修城墙修墩台,流血又流汗,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打下的基础很牢,榆林城防作为“九边重镇”,无疑是挺起在长城中断的一道坚不可摧的脊梁。

刘敏宽意犹未尽,他又来到红石峡,在榆溪河西边的摩崖上,刻下“华夷天堑”四个大字,站在河对岸都能看到,你说狂也不狂?

这就把余子俊和涂宗浚的功劳都隐含在四个字里面了,原来功夫却在后头,不显山露水地赞颂了一把。

而事实上,此时的刘敏宽,再有两年也就退休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一位老人竟有如此强大的雄心和胆略,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请受晚生一拜。

但是明朝,在边关上雄起来却在朝堂里蔫下去的明朝,在它的最后一位皇帝穷得补裤子的时候,李自成猛不丁在后院里放了一把火,紧接着满清入关,内忧外患加剧了家天下的衰亡,一道长城轰然倾塌,一个王朝黯然谢幕。

鞑靼望着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明朝,五味杂陈。他们走向草原深处,走向陌生的清朝,从此远离长城,忘掉曾经的痛。

雄伟的万里长城,终于没能挡住一个朝代终结的命运。浩繁厚重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前途,需要良好的内部秩序来维护,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需要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支撑,这才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横亘于凿饮耕食的尘寰,稳固而恒久。

如今,几百年过去,明朝的身影埋在厚厚的典籍里。我站在镇北台上,定定地望着远处的毛乌素,看了那么久,最后把目光落在长城残破的遗址上,看了那么久……

作者简介:王月邦,供职于青海省互助县人民法院。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一百余万字。长篇纪实小说《曾国佐将军》获青海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红山边关榆林
边关月组诗
红山蚁的仆人
红山蚁的伏击战
绥芬河
美好教育三秦行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
十五的月亮照在边关
新常态下榆林地区群众监督机制建设分析
陕西榆林海关正式通关
边关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