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俗语名句的运用实践
2019-09-10黄胜曾德兰
黄胜 曾德兰
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也称俗话,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认知和生活态度。中华俗语或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或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中华俗语数量众多,使用频率高,不仅在人们的口头上广泛流传,而且在各种形式的著作中也被普遍引用。学习和掌握中华俗语中的精华名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增强他们对母语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在目前的义务教育中,中华俗语这一宝贝虽然早就被课程专家关注,部分经典的中华俗语多次被选编进入教材(部编版尤为突出)。但从现行的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看,小学阶段选入进教材的俗语很有限,我们认为拓展学习一定数量的中华优秀俗语很有必要。为此,我们将“小学生常用中华俗语拓展教学”作为研究专题,被确立为江西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之一。在此将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成果作为分享。
校本教材:优化俗语质量
如何突破小学语文现行教材选入的俗语条目数量,增加哪些俗语名句?拓展学习多少俗语数量?是让学生自行拓展还是统一圈定?这是摆在我们课题组面前的首要问题。通过调查搜集和讨论筛选,我们编辑了适合小学生积累感悟应用的惯用语120条,歇后语180条(不包含现行教材里的),谚语300条,并将它们连同教材里的俗语名句一起编成了校本教材——《小学生常用俗语积累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所编《读本》的体例与形式與市面上关于俗语的书籍和词典大有不同:市场上的此类书籍词典基本上都是按首字音序排列编写的,很少有按主题或用法等类别去分编排的小学生实用词典,不便于学生分类查找和分步积累,难以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我们编写的《读本》却都做到了,其中“惯用语”这一块,我们还将60多条惯用语编成了顺口溜,琅琅上口,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同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抄录诵记:积累俗语名句
大量积累是已被公认的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所谓“聪明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在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拓展积累中华俗语名句的方法主要以检查抄录、诵记《读本》里的条目为主,以学生在阅读书籍时摘录为辅。具体做法是:我们在实验班里布置每周周末做一次俗语名句积累,每次用积累本从《读本》中工工整整地抄写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各5条以上,可以由老师统一指定抄哪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按计划选抄,抄好后,借鉴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总结的“137读经累积法”进行诵记,即:每天读经典名句至少1遍,约10分钟;每天交替读3种不同经典(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刚好为三种);每个学习周期为7天(一周刚好7天),7天之后再安排新的诵记内容(再次抄录诵记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各5条)。我们用此法实践诵读中华俗语名句,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效果显著:实验班的学生一学期熟练积累俗语240条,三年级开始拓展学习,到刚上五年级时就已牢固积累了俗语上千条,到了高年级时,已能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熟练地、经常地应用所学的俗语名句了。
学以致用:盘活俗语名句
知识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俗语名句的积累也是如此。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俗语名句能用于生活用于与人交流中,我们实验班的老师在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的“俗语应用”教学活动。
创设语境用俗语活动 如看到天气突变,老师提起话题:这鬼天气,就像——生接: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再如,面对不爱学习、玩物丧志的小朋友,要求用一句谚语名句来劝学,学生会回答: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引用俗语改习作活动 在习作讲评课上,实验班的老师十分注重让学生尽量运用名言俗语来润色自己的语句。写到内心慌乱,引导学生用上歇后语“怀揣十五只兔子——七上八下”去形容;写到某人的坏主意败露了,要求学生找到惯用语来比喻——“露出狐狸尾巴”或“露馅了”。
根据俗语编故事活动 起初,让学生交流讲一些歇后语的典故,如“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画蛇添足”的故事;后来,选几条歇后语,让学生试着创编故事,如编写《秀才遇到兵》《哑巴看戏》等。这些俗语的应用盘活了学生积累到的俗语名句,让平常“囫囵吞枣”式记取的俗语条目在语境中在交流表达中得以发酵迸发活力,让它们在学生心中建构起与生活相联系的该有的意义。此外,这样的活动还能激发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俗语的兴趣,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它们的作用,从而更自觉地去诵记积累中华俗语。
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我们所进行的中华俗语拓展教学,尝试的正是从传统文化的支流中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多积累,在诵读与运用中华优秀俗语的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小语名师二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