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错误资源”的三部曲
2019-09-10毛丽
毛丽
“错误”,顾名思义,是指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一种定义;在物理学习中,极易出现理论与实际不符合而导致的“错误”,这种错误是无法避免的。在面对“错误”时,我们不能将错误“一棍子打死”,而应该积极的分析错误,从错误中开拓学习思路,将错误转化成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那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错误资源”呢?
发现,形成反思意识
发现错误,是指在物理学习中,发现本身所固有的对于物理的错误认识,并进一步加以改正。发现错误,这就要求学生留心发现自己固有的认知错误,形成深刻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初中物理“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章节时,很多同学都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难:“将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小球在A、B、C三點的速度分别为7m/s、5m/s以及0m/s,若小球在B点时重力突然消失,则小球将做什么运动,速度将为多少;小球在C点时重力消失,则小球将如何运动,速度将为多少?”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同学却得出小球将静止,速度为0的错误结论。笔者让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的错误,从思维方式上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学们积极反思可知:是自己对物理的固有认知发生了错误,同学们都认为物体运动是靠力来维持的,力消失了则物体自然处于静止状态。通过反思得知,力是改变物理运动的原因,在外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一错例使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不一定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吻合,生活中的错误认识会对物理学习形成错误的诱导。在学习物理时,不能固执地认为自己熟知的物理原理就一定正确,而应该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到正确的物理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能一味地讲授知识,而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固有认知上的错误,形成自我反省、自我审视的反思意识。发现惯常思维和熟知理论的漏洞,用科学的推理得出正确的物理理论。
反证,尝试假设论证
反证是指在物理学习中将错就错,顺着同学的错误思路引导,直到推出与客观事实相反的结论。物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是建立在探究与实验基础上得来的科学,反证法承袭了物理的探究精神,是证明物理原理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章节时,做到“光滑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时”,很多同学对于笔者所说的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始终难以理解和相信,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水平方向上受力。于是,笔者提出让学生用反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假设此时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力均衡,那么水平方向上所受合力为0,如果一个物体受到水平向前的牵引力,那么牵引力的提供者是水平面;同时,为了保持平衡,物体一定会受到一个相反方向上的摩擦力,这时分析可得,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也是水平面,可是同一施力物体不可能作用同一个物体两个相反方向的力,这时水平方向受力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通过反证法,学生深刻地明白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加深了对物理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对于学生固有的错误物理印象,不能一味强迫同学改正,要巧妙地运用反证法让学生自己推出原来理论的不合理之处,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揣摩物理探索精神。
探究,升华学科意识
物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物理的发展总是与探究难以分家。探究错误,即探究物理错题背后的原理和科学精神。在物理学习中,实验也是探究错误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深刻地了解错误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实践应用。
在教学“电路初探”时,很多同学对于书上所教授的“串联、并联”电路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只凭死记硬背,结果在实际运用时总是记反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而导致整个电路图画错,进而使整个题目“一错到底”。这种题目我强调多次都没有作用,结合物理的实践性特点,笔者决定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在亲自动手操作中感受串并联电路的不同,并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在实验室里,每个同学都结合自己的错题,分别动手组装不同的电路,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连接好小灯泡,刚开始用一条电线连接好所有小灯泡,连接成简单的串联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小灯泡全部亮起;当开关断开时,小灯泡全部熄灭。接下来,学生用多条电线连接成多条并联电路,将开关连在每一条并联电路中间,当闭合一个开关时,只有这一条并联电路上的灯泡亮起;当所有开关闭合时,所有的灯泡才同时亮起。经过这次实验,学生对于串并联电路的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知道了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即串联电路的所有灯泡同时开闭,而并联电路的灯泡只受并联支路上的开关影响,与其他灯泡的开闭没有关系。
物理实验是探究错误的有效方式,这与物理的特性分不开。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他们用实验进行深刻的错误探究,凭自己的动手力量将这类题型完全理解,吃透,加深印象,培养爱探索、爱实践的学科意识和学科自觉。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对于错误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巧妙反证,勇于探究,奏响错误三部曲,让物理在错中学。在错误中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物理精神,让学生不仅深刻熟记物理原理,更能自主探索出物理的其他奥秘,是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