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定位
2019-09-10杨晓慧
杨晓慧
◆摘 要: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丰富的社会资源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之外还能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拓展自己的视野。课外读物的种类繁多,其中文言文的阅读材料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受限,一般对于文言文类型的读物接触较少。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的理解能力,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本文主要围绕文言文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定位来进行相关的探讨和议论。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是中国古代文化进程的发展载体,文言文的形式简练、内容丰富,蕴含着精炼的文化内容。小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了解文言文中精炼丰富的含义,精进自己的阅读水平,吸收古人文化语言中的精髓,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底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感知语言表达的精炼
文言文的典型特征即是它简短的表达形式中蕴含的丰富意蕴。中国的文化表达形式大多数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流传至今,其中言已尽而意未绝的表达形式是现代语言所替代不了的。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能够体会古人语言中表达的意蕴,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们上到《伯牙绝弦》时,其中的“志在高山”与“志在流水”让后世衍生出“高山流水”这一成语,指的是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对此教师可以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志在高山与志在流水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不太了解“志”的含义,所以翻译可能就出现“伯牙的志向在高山”此类错误。随后教师根据学生错误进行纠正,引出“心里想到巍峨的高山”这一正确翻译,令学生感受到短短四字所蕴含的气势。最后教师再将“高山流水”作为该课时的成语补充,让学生体验精炼的文言文在我国传统文学中的重大影响。
二、体验哲学思想的内涵
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之所以相对现代文阅读来说难度较高,原因在于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十分的简练,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无法正确的把握其中的含义,也难以领悟其中深意。因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对应的文言文知识,还要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能够进入文章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文章的大致思想情感。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说故事或者是相关背景的导入来帮助学生激发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从侧面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文言文知识,令学生对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哲学有全新认识。
例如,教师在上到《学弈》一文时,教师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文章发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通过两个孩子对待学下棋的不同学习态度来揭示一个道理:学习的态度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只有专心致志的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如此一来,教师便可以通过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与现实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了解文言文本身既是记载历史的一种形式,同样也是传承思想的有效载体。
三、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的相关文章记载流传悠久,其中涵盖了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和理解感悟,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通过这些文字的表达来体会千百年前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的情境,置身于文人墨客笔下的韵味悠长的历史故事中,领略这历史长河中所发生的种种神奇往事,而这些是其他文字表达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培养,帮助学生能够正确的把握文言文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例如,教师同样在讲到高山流水这个典故的时候,教师首先做的不是直接向学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内容,而是向学生介绍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些背景的铺垫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自行对于这两个人物进行自己的理解,从而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感受自己对于这个故事的感受和体会,这种做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拓宽自己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内容。
四、总结
文言文是历史文化传递的载体,它简练浓缩的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庄重谨慎精神的代表。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及早进行,因此,教师在对于小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文言文阅读在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去了解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从而对它产生兴趣,能够继承这种传统文化中所流传下来的精华,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白话文的使用的同时也能够对文言文这种体制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综合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广泛的进行阅读,拓宽自己的阅读题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吴莉萍.对当前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5):126+5.
[2]戚启强.浅议学生古诗文阅读赏析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