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贴布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应用比较分析
2019-09-10张其增
摘 要:“非遗”传统技艺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技艺承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湖北省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五个方面分析其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了中日“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传统非遗艺术保护传承的必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
关键词:阳新布贴;青森碎布;审美特征;技艺传承;创新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社科基金2019年青年项目“荆楚刺绣类非遗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在世界各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贴布、拼布艺术,这些贴布艺术大多从普通百姓中源起,历经时代变迁和岁月洗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手法,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荆楚地区的传统民间技艺繁多,特色显著,有很多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阳新布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美术(民间美术)项目。阳新布贴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起源于阳新的传统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1]。
阳新布贴既是文明的载体,又是文明的传播者,更是荆楚民众相互认同的标志性民间技艺。青森碎布艺术是日本东北部地区特有的民间传统技艺,也是青森独特的手工艺术品。青森碎布通过碎布制作的作品传达青森地区的和谐美丽、地区习俗和民族审美。作者从阳新布贴和青森碎布的源起之因、色彩之美、素材之美、女性之美和细节之美五个方面比较,解析了两种贴布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技艺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发展现状等。
一、源起之因
湖北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赣鄂交界处,地理位置相对闭塞。阳新布贴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过去阳新地区的生活普遍比较闭塞和贫苦,物资比较缺乏,妇女们都舍不得丢掉做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她们随意地剪切布料,然后组合成个性鲜明的图案缝制在衣物上,她们的巧思,反映了阳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如今阳新布贴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日常的生活所需,生活日用品、装饰艺术品和互赠礼品等类别发展丰富[2]。
青森地区位于日本的东北部,冬季气候异常寒冷,由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限制,青森地区物资匮乏,棉质材料紧缺。在江户时代,青森地区的普通大众只能穿麻质材料制作的和服,棉布制作的和服禁止穿着。但在冬季的青森地区,麻质和服不足以达到御寒保暖的目的,迫于无奈,人们将破旧、零碎的布料用线一层层地贴补起来御寒。青森碎布从最初实用御寒功能的贴补缝缀,到如今装饰美观功能综合一体的服饰,衍生了众多的工艺手法和材质创造手法,应用种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综上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阳新布贴和日本青森碎布的起源都有地理位置偏远闭塞、物资匮乏的社会背景,“布料拼贴”是人们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中追求美、表现美的形式。正是因为材料所限,在制作过程中,人们就更加追求技艺的精湛,产生了众多不同的拼布工艺和表现手法,也就有了比如补、纳、缀、拼、贴、镶、堆、缝、绗等不同技法[3],使大众萌发并创造出了如此具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的贴布艺术。
二、色彩之美
阳新布贴中使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废弃或者多余的边角余料。聪明智慧的民众将这些“废弃物”有效合理利用,使其重新焕发光彩。由于材料有限所以贴布的色彩也相对比较有限。除了黑白色之外,常见的有黄色、红色、蓝色和绿色,还有为数不多的紫色。这些色彩一般饱和度高,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和黑色、藏蓝色的底布相互映衬,十分夺目。图案纹样题材的造型和内容大多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有动物题材、植物题材、人物题材以及其他题材,这些题材结合人们夸张稚拙的图案造型和“非专业”的色彩搭配,一件件色彩鲜艳、造型夸张、充满生命力的阳新布贴作品就跃然“布”上了(如图1)。
与阳新布贴相比,青森碎布的色彩更为单一,但是色彩的层次过渡丰富一些,有厚重深沉的靛蓝色、有洗涤褪色的灰蓝色,也有消退了靛蓝的浅蓝色,还有近乎雪山的白色。这深浅不一、错落有致的蓝色调麻质面料拼凑出了青森碎布文化的主色调。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蓝色调,是对那个时代染色技术的真实写照,由于染色技术的限制,麻布的色彩除了麻纤维的本色以外,大多是蓝色染色,以靛蓝色居多。在贴补的碎布中除了主体的蓝色和麻本色外,还掺杂较少的赭石色、黑色和深褐色等拼贴布样。不同蓝色主题的小色块和大色块叠加拼贴,丰富层叠将乏味单调的服装变得具有块面跳跃感,白色和黑色的加固棉线在贴补的服装上穿针引线织就了一幅幅装饰感十足的作品。青森碎布艺術用有限的色彩组合,通过简单的线迹,组成了丰富多变的几何造型块面装饰,点线面的艺术构成赋予了碎布作品更多的艺术魅力(如图2)。
阳新布贴和青森碎布都是以拼贴的形式制作,但是阳新布贴的贴布形式从色彩图案上来说,要比青森碎布更为复杂、丰富和多样。阳新布贴的色彩选择更为丰富,鲜艳绚丽,在图案的设计上更倾向于艺术构图和造型,有纸上绘制图案、剪样、选布挑色、拼贴组合定位和缝制几个流程。图案纹样的设计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性,比如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寓意多子多福的莲子和感情和睦的鸳鸯等。青森碎布在色彩上相对单一,以蓝色调为主,没有具体的图案造型,主要以几何造型的拼贴为主,塑造的贴布造型基本上都是色块的拼贴和组合,比起阳新布贴更为随意自由,从色彩搭配、图案造型和审美意识上综合比较,阳新布贴比青森碎布“更胜一筹”。
三、素材之美
阳新布贴的主要材料是棉麻面料,棉麻面料舒适透气,是家家户户常用的面料。缝制时候用的线也是棉线,主要以白色为主。人们为了美化阳新布贴的造型,更加立体、生动的形象,还会用刺绣、填充和镶缀等手法进行细节和局部装饰,而日常用的坐垫、包等需要将布贴缝制完成后在里布填充棉花、芥麦壳或稻草等,满足使用的舒适感和功能需要。
在日本的青森,冬季异常寒冷,人们把多层零碎的麻料和残余的棉布旧料拼凑缝缀在一起,以达到保暖的目的。除了制作服装的面料外,絮料也是冬季服装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最好的絮料就是棉花。在物资紧缺的时代棉花稀少又昂贵,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用废旧的毛巾碎料和绞碎的粗糙麻植物纤维碎片来填充服装,这些微不足道的廉价材料为人们抵挡了青森的严寒,带来了温暖(如图3)。在缝缀中,主要使用的是棉线,以白色和黑色为主,简单朴实的棉线为青森人们串起了温暖的冬天。
四、女性之美
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地区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在阳新,大凡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或祖母的教导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如图4)。到了出嫁时,便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做嫁衣时所剩下的各色布角,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里带到婆家,待到怀孕(俗称“有喜”)以后便开始做起各式好看的布贴物,不用花多少钱,就能让自己的小宝宝得到既实用又漂亮的衣物和贴画玩具。同时,在亲戚朋友家有小孩做满月、生日喜庆之时也可作为贺礼相送。
日本的青森碎布同样凝聚着女性的聪明才智。辛苦劳作一天后,回到温暖的家,母亲、妻子亦或女儿拿起手中的针线,在灯下床前将破旧磨损的残布碎片用一根根的线连成了一件件夏衣冬服,给家人制作服装和日常用品。正是她们的勤劳、善良、聪明才智让每一个家庭安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如图5)。在阳新布贴和青森碎布这些平凡又珍贵的贴布作品中,有为初生婴孩制作的健康长寿的包被和服饰,寄托了对生命初生之美的赞叹和呵护;也有母亲在弥留前为家人缝制的舒适鞋袜,母亲饱经沧桑的粗糙双手却一针一线绣出了对亲人细腻的爱;还有妻子为丈夫和孩子缝制的保暖被褥。寒冷的冬夜一家人在妻子亲手缝制的被褥下相拥而眠。正如诗中所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平凡的女性在历史的长河和时代的变迁中,以其坚强的毅力和无尽的爱在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延续至今,一直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五、细节之美
阳新布貼在贴布的基础上还会进行必要的辅助缝制,主要有刺绣、填充和镶缀等手法,刺绣手法运用的最多。刺绣一般运用在图案的细节部位,面积相对较小、贴布不容易体现的地方,比如动物的爪牙和毛发、人物的眉眼和胡须、植物的叶茎、花蕊等细小部分。刺绣绣法有很多种,如盘金绣、锁绣和十字绣等(如图6)。另外,为了塑造体积感和立体形象还会用到镶缀手法,主要在一些日用品小物件上镶嵌和吊挂,凸显布贴的精致感和设计感。
例如在披肩上吊挂铜扣、铜铃、流苏和珠子等。智慧的人们通过这些细节来完善阳新布贴的形式造型,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布贴的特色。
青森女性在基本的服装式样上,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了科学合理的服装细节。夏季简单的外衣,采用轻薄透气的麻质材料制作,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散热排汗,部分服装在袖子的腋下部分不予缝合,形成一个开放的腋下区域,增强夏季服装的实用功能,更加凉爽。在易于磨损的服装部位进行了多层面料的缝制,加强服装的耐磨、抗洗涤能力,延长服装的穿着时间,比如服装的前门襟、领子、袖口、裤子的膝盖处以及鞋袜的脚掌和后跟部位。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和智慧为服装的制作贡献了力量。同时人们为了维持服装完整的外观形象,经常将完整大块的面料缝补于服装的外观,将琐碎破旧的面料缝制在服装的内层,有时服装内层的面料数量达到几十片甚至上百片。完整的服装外观打开后,密密麻麻的贴布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还有心灵的震撼,更体现了女性的坚强毅力和无比耐心(如图7)。
相比较青森碎布的细节技艺,在手工缝制、装饰手法和材料的综合运用上,阳新布贴的细节造型更为丰富多样,适用范围更广、可塑性更强,注重了贴布作品功能实用性和装饰审美性的双重结合。青森碎布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在有限的材质和技法下展现手缝线迹形成的造型形式,更多地倾向于体现作品的实用性。
六、结语
中国的阳新布贴和日本的青森碎布拼布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今贴布艺术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图8 )。目前国内市场出现了很多结合阳新布贴技艺特征的产品,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但是开发的产品大多数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过于功利,忽视了对“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售卖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工艺技法粗糙简陋,没有充分地挖掘阳新布贴的文化内涵,不能全面体现布贴的技艺特色。日本市场也针对青森碎布的特点进行了适当的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包袋日用品和服饰等方面,与阳新布贴相比范围小、类别少。
卡西卡符号美学认为,“艺术是人类内心生活的显现,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符号的表示’。符号在文化冲突中变异,只有灌注了社会文化意义的符号才能实现广泛认可、交流的价值”。文中通过对两种不同贴布形式的比较分析,加深了对不同贴布造型技艺的认识,认识到了对“非遗”贴布类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利用的必要性,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珍贵的“非遗”资源的保护和研究,不应只关注于表面和历史,更可贵的是要剖析传统,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只有开发出兼具传统美和时代美的市场产品,才能最终实现保护传承、创新“非遗”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伪间岛.阳新布贴[EB/OL].[2016-08-31].https://baike.baidu.com/item/阳新布贴/3150529?Fr=aladdin.
[2]王芙蓉,张晓腾.湖北阳新布贴的制作工艺研究[J].纺织教育,2016(1):24-26.
作者简介:张其增,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