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探究

2019-09-10王猛

美与时代·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设计实践

摘  要:“非遗”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政策,它是设计重要的文化源头,设计也成为“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徽州民间板凳龙,分析“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具体包括:以板凳龙传承信息为内容的传播设计;以“戏龙”为主题的儿童文创设计;以“喜龙”为主题的节庆文创设计,旨在为该项“非遗”支撑起腾飞的翅膀,使它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

关键词:徽州板凳龙;非遗保护;设计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艺学视野下徽州民间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AHSKY2016D81)研究成果。

一、课题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当下国家文化事业的关键词。一方面,政府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主导型角色,21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相关法律政策,明确提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方针,国家和地方政府分别公布了多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的举措为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及其技艺传承提供了资助,奠定了“非遗”原汁原味传承保护的基础,主导了文化创意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文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其与传承人、商家、企业开展合作,从而促进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嫁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者和设计师可运用专业特长,为该项事业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非遗”成为艺术设计重要的文化源头,艺术设计也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本人所在的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一直重视地方“非遗”资源的社会创新设计实践。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民艺学视野下的徽州民间板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即是其中一个项目,已就该项“非遗”的视觉形态、工艺特色、文化生态等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徽州板凳龙是我国东南地区多断板龙灯文化区域的民间艺术个案,它是龙舞与彩灯相结合的艺术形态,既存留了古山越先民巫文化的内涵,表现出原始、混莽、厚实、质朴的视觉特征,又受到儒教尊宗法、重礼学思想的影响,还体现了当地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文化特质和艺术情趣。基于徽州民间板凳龙艺术的设计方案是为该项“非遗”的传播、应用、创新开展的文化创意实践。

二、基于徽州民间板凳龙保护

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方案

(一)以板凳龙传承信息为内容的传播设计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徽州板凳龙艺术如诸多“非遗”项目一样,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存在着消亡的危机。在此背景下,整个社会需要提升对板凳龙“非遗”的文化觉知,只有包括传承人、文化管理者、文化学者在内的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实现“文化觉知”向“文化自覺”的转换。按照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中所谈道的“文化自觉……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历届所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定自己的位置”[1]。从事设计专业的设计师和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可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提高全民保护非遗的意识,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图1至图5是徽州板凳龙非遗课题组成员为“理学故里有龙俗——徽州板凳龙信息传播展”所作的部分设计。在前期考察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采集了包括文化类型、制作工艺、传承面貌、视觉特征等大量徽州板凳龙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梳理、提炼,然后作了招贴、信息图表、展陈等一系列设计。

图1为徽州板凳龙“非遗”信息设计,包括了龙首、龙身、龙尾、彩灯、各部位装饰图案、板凳龙文化生态图解以及龙舞阵列样式,造型元素极为丰富。该信息设计从板凳龙艺术中提炼视觉元素,以板凳龙首的平面几何图形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形成设计的主结构,以增强画面视觉冲击力,有效利用形式美规律建立秩序,使画面具有主次、动静、强弱的节奏感。图2是我国东南五省二十一个省级及以上多断板凳龙“非遗”传承地域分布图。设计者对众多信息进行了艺术的可视化转换,建立了有条理的信息结构,使枯燥的信息具有活泼、生动的可读性。图3、图4、图5是一组表现徽州板凳龙“非遗”的系列海报,每幅海报以板凳的平面造型为基本图形,分别表现了舞龙的圆形、“S”形、交错重叠等不同阵式,且以彩灯、云纹、水纹、南瓜图形等装饰来丰富画面效果。三幅海报皆以线描的龙头和古朴的版画舞龙人物造型为视觉中心,与大面积的平面板凳造型形成强烈的对比。海报和信息图的整体设计以黑白灰作主体色调,用少许红黄绿颜色点缀画面,既表现了徽州民间板凳龙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又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生活情趣。设计者发挥视觉语言的作用,在繁杂琐碎的图形、文字元素中建立视觉秩序,通过与受众互动,让人在混沌的效果中,调整视觉心理平衡。设计专业的学者介入板凳龙“非遗”保护的传播设计,能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此项民艺背后的传承面貌,感悟该项“非遗”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二)以“戏龙”为主题的儿童文创设计

传统文化在以儿童为受众主体的设计中能古为今用,源于其朴素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自然、和谐、率真’的情感符合儿童‘天真、烂漫、随性’的身心情感”[2]。在古徽州有许多生动的板凳龙传说。据传,龙王违反天意为百姓行雨,受玉皇大帝惩罚,被斩成数节,百姓为了纪念它,每年扎龙头,用板凳造龙身,节节相合,恢复龙形,形成了板凳龙最初的神话形态。另外,还有“乌龙精”和“斩尾龙”挂纸的神话,讲述了“许真人”除掉祸害忠良的乌龙精后,被斩断龙尾的龙子每年清明来徽州挂纸,届时昏天黑地、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此传说与徽州重孝悌的观念不谋而合。最脍炙人口的是关于岳飞绝龙脉的传说,都说新安山清水秀、极富灵性,遍地龙脉呈祥,有不少出天子的风水宝地。相传岳飞来徽州飞佛山察验,登至山顶,发现有三十六大穴,小穴如麻如粟,果真是徽州龙脉所在,他挥舞宝剑劈山斩水,砍断“龙脉”破风水。徽州后人为接风水,每年以舞板凳龙的民俗形式续龙脉。此类传说经过历代口传心授,反映了徽州人朴素的民俗愿望,是底蕴深厚的徽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师可利用的文化资源。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原汁原味地保护传承它,又要运用其视觉元素、作符合当下审美语境的创新设计,创作出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艺术作品或时尚产品,使“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能融合协同发展。近年来,高校注重在动手制作环节中培养文创设计能力。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成员带领设计专业学生为徽州板凳龙传承村落开发了一系列旅游纪念品,该纪念品以儿童为目标受众,它以“戏龙”二字为主题名称,使徽州民间板凳龙传说与插画设计、玩具设计相融合。让受众在玩乐过程中了解民俗,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主题字体设计是“戏龙”二字的结合,字形上合体成“凳”字,突出了简洁的板凳龙视觉形式和文化内涵(如图6)。图7、图8、图9是戏龙主题插画设计,它以拯救百姓的龙王为形象,先手绘勾线稿,再用软件染色,画面以简洁明快、虚实得当的色调烘托了神话传说的气氛。此插画设计丰富了板凳龙的民俗信息,可为传播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作用。

图10、图11、图12是以“戏龙”主题的棋盘玩具设计,它将板凳龙故事设置成情节贯穿其中,以拯救巨龙为任务主线,并设置与故事相关的障碍环节和幸运牌,且制作了小板凳作为游戏辅助道具。玩具在游戏过程中会经过很多写有“命运”二字的区域,在此区域玩家需要抽取命运牌来决定自己接下来的命运。整个棋盘犹如一条舞动的长龙,棋盘和命运牌的设计运用了板凳龙传说和龙舞视觉中的元素,在现代图形中融入民族的神韵和精神。

图13为拯救龙王的魔方玩具设计。此灵感来源于传统华容道游戏,游戏盒中装有描绘板凳龙传说人物的魔方,通过移动盒中各个魔块,帮助龙王移到出口。玉皇大帝是拯救龙王最大的障碍,四名天兵是灵活的,也最容易对付,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拯救龙王的关键。魔方游戏盒以单纯明快的木质材料制作,内部人物魔方色彩响亮艳丽,游戏盒内外形成对比。此魔方玩具是徽州传统龙文化与益智游戏结合的设计方案。

图14、图15为戏龙游戏方盒设计。该设计以层叠相套的方式将徽州民间板凳龙故事记录其中,收拢后形成一个正方形方盒,方盒表面以竖排文字记录民间斩尾龙故事,盒子打开呈九个三角撮箕形,以麻绳打孔串联,三角撮箕形体内接镶嵌了板凳龙故事人物图片。盒子整体设计以简洁的单色为主,与盒内色彩鲜艳的图片形成对比,方盒展开呈长条状,形似一节节板凳龙。此文创产品可视作纪念礼品,用于室内空间装饰,又可供娱乐玩耍,是文化、生活、艺术的生动融合。

板凳龙舞的社会功能已由古代的娱神向现代娱人转变,它的文化特质与现代儿童玩具文创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的融合可以使玩具文创产品更加鲜活,亦能更好地传承板凳龙的文化内涵。

(三)以“喜龙”为主题的节庆文创设计

“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会形成具有其民族精神、行为特征的节日,节庆文化传承着民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依托。”[3]如今,节庆文化也成为展现民族形象、传播民族政治风俗、推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民间板凳龙艺术是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形式,在城市化进程中,其文化视觉元素可为节庆文创设计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源泉。

图16是围绕徽州板凳龙艺术节展开的文创设计。根据前期对板凳龙文化特质的研究,对其文化元素的提取整合,给该文创品牌取名为“喜龙”,以表达节庆、欢乐、吉祥之意。品牌字体中加入了灯笼、板凳等元素,字体中的圆形既代表着灯笼,也表现了龙灯起舞时形成的阵形,同时圆形与元宵节所要传达的节日含义“团团圆圆”相契合。字体中的“龙”字横过来看像一节板凳龙身,将节庆舞龙的主题巧妙融入其中。标志图形取材于徽州板凳龙龙首图案,取火焰纹、云纹、“王”字等元素进行变形、重组,使之具有喜庆、活泼、可爱的审美感受。吉祥物的设计结合标志的造型,色彩运用了红、黄二色,表现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吉祥、喜庆之意。吉祥物身上装饰有徽州板凳龙特有的纹饰,尾部饰以变形的灯笼造型,展现了一个大众易于接受、且识别度高的卡通形象。辅助图形也运用了板凳龙相关的灯笼、云纹、水纹等图形,保持了整体设计的系列性和延展性。在以上品牌识别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展开了“喜龙”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具体包括布艺卡通、文化衫、手机壳、装饰画、胸针、红包、纪念册、明信片等,它是围绕徽州板凳龍传承村落的文化艺术节和乡村旅游所作的设计案例。“喜龙”系列作品体现了文创设计与现代节日风俗的融合,反映了当代人的文化需求。

三、结语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社会思想家埃尔·布迪厄有关文化再生产的论述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4]他指出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处于不断再生产中的过程。1998年英国在全球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政策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从建筑、音乐、计算机游戏到电影等领域,英国创新、发达、多元化的创意产业已发展成为其支柱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实践探索。文创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传承人、学者、商家企业等多方开展合作研究,方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促进“非遗”保护与文创产业的良性嫁接,实现社会共赢的理想效果。基于徽州板凳龙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设计实践,是在深刻挖掘该项非遗文化生态内涵的基础上,实现其文化再生产的探索,它不旨在改变非遗技艺本身,而是意在为非遗支撑起腾飞的翅膀,让它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之中。现代设计不只是停留在对“物”的设计,它是围绕动态“事”的设计。徽州民间板凳龙的文化创意是针对当代人生活方式变迁情境下的设计方案,是注重事物过程的设计,是“非遗”与设计共向发展的尝试,在实践过程中,它不可避免地遇到“非遗”保护和商业开发的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来实现该项民间艺术的再生和繁荣。

参考文献:

[1]耿涵,马知遥.“非遗”语境中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共向发展刍议[J].民俗研究,2014(2):61-65.

[2]刘宗明,赵月浩.儿童绘本中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现状及设计策略研究[J].湖南包装,2017(3):37-40.

[3]叶雅倩,金蕾,梁伟.节日文化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3):277-278.

[4]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2-25.

作者简介:王猛,硕士,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装饰绘画。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设计实践
三大战略中的豫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研究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浅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如何引入家电产品设计课程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致力于世界“非遗保护”
突破作业重围,激扬生命活力
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的设计实践研究
义乌旅游商品研发双轨制策略及其设计实践
浅析任务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适老性住宅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