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洛带“刘家龙”中彩龙文化的艺术特点探析

2019-09-10卜艺万延

美与时代·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扎龙舞龙艺术特点

卜艺 万延

摘  要:自古以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深入到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民间活动都与龙有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的民俗。成都洛带“刘家龙”由于迁移的原因,既吸收了四川当地的文化,又具有移民所在地的特色。经过多年演变,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成都洛带“刘家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探究“刘家龙”中彩龙在扎龙和舞龙方面的艺术特点,可以丰富人们对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文化的理解,凸显其艺术特点,推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成都洛带“刘家龙”文化的学习当中。

关键词:成都洛带“刘家龙”;舞龙;扎龙;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点

一、成都洛带“刘家龙”的产生

(一)成都洛带“刘家龙”的兴起与发展

在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中,人们把龙看作吉祥之物,崇尚其精神,从而使得龙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因此,供奉龙王和舞龙在中华大地上十分盛行,人们相信它能呼风唤雨、消灾避难并保佑自己及家人一帆风顺。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开始有舞龙祈雨的祭祀活动的记载,到唐代张九龄的《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舞龙已成为逢年过节常有的表现形式。成都洛带“刘家龙”也是这样,秉承龙的传人的勇敢、勤劳的精神,在此安居乐业,坚守着龙的文脉,耕读传家,世代相袭。

现居宝胜村的成都洛带的刘氏舞龙,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刘氏属于客家民系南迁群体的一部分,清初从江西迁移至洛带,至今已有300余年。成都洛带“刘家龙”的传承人为刘大益,根据他的口诉和相关族谱资料,刘氏在清初入川时,人员稀少且当地土壤贫瘠,整个家族生活艰难。入川始祖决定重新恢复龙舞,通过辛勤的付出,在龙的精神感召与鼓舞下,整个家族日益壮大,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相继建立祖屋和祠堂,还成立了家族的龙灯会,每年春分时节,便会进行龙舞,且利用每年的农闲时间对舞龙者进行培训,促使舞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成都洛带“刘家龙”的种类

成都洛带“刘家龙”有四种,分为彩龙、亮龙、火龙和水龙。不同的龙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不同。其中有祈求降雨以保丰收的水龙活动,又有消灾避难、保佑众生的彩龙活动。在不同的节庆期间,成都洛带古镇都会举行不同的舞龙活动,增添节日气氛的同时给大众带来欢乐,此民间活动成为对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延续。

成都洛带古镇举行的大型舞龙活动主要根据以下几个节庆展开:

其一,在每年的端午、中秋等佳节,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作为传统节目在江西会馆前的万年台上呈现给观众。一方面直观地呈现成都洛带“刘家龙”的彩龙在造型方面有别于其他地方彩龙的特点;一方面参与的人员由原来的男子舞龙增加了女子舞龙和娃娃龙,让舞龙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民俗形式。

其二,在每年的7、8月,天气十分炎热的时候,成都洛带古镇将举办水龙节。水龙节是客家最重要的节日。客家人最早迁居至沿海一带,传说客家人与龙王的交情甚深,龙王适时降雨,当地风调雨顺,物产丰富,客家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为感谢龙王适时降雨,客家人每年7月皆以舞水龙庆祝丰收,久之相沿成习。

其三,每年的元宵佳节,“刘家龙”中的火龙则连日飞舞,舞龙者皆赤裸上身,以桐油或清油擦抹胸背,下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如若身体被火焰灼伤,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其场面甚是壮观。

其四,春节期间,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亮龙,常在夜晚进行舞动,主要是富贵豪门寻求欢乐、增添节日的气氛而进行的活动。著名作家巴金在小说《家》中,描写了民国初年,四川豪门舞亮龙的场景。亮龙采用竹篾编扎,从头到尾一共有9节,每一节中间放置蜡烛,外面用纸糊并绘有波浪形的龙鳞,龙跟着宝珠舞动,活像一条真龙在空中飞舞。

现如今,由于手工艺人的转行和技艺的丢失,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亮龙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为大众所熟知的是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水龙和火龙。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成都洛带“刘家龙”的传承

2017年,成都洛带古镇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其中龙舞被评为省级保护项目。如何让非物质文化有效地传承,把祖先创造的、伴随我们人类生存的文化记忆传播下去,成为时代课题。

成都洛带政府全力挖掘尚存的传承人,对其进行调查、登记,明确需要保护的對象。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给传统的手工艺人发放一定的补助金,以支持他们在某些方面提高技能。倡导他们走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与展示,吸引更多喜欢这项艺术的年轻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当中。成都洛带政府以此为契机,通过有效宣传和大力度保护,洛带小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一个试验点。学生学习龙舞课程,具有一定的基础后,参与到各地的表演、比赛当中,使他们从小在认识国粹的同时又锻炼身体,实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

二、客家彩龙的造型特点

(一)龙纹图案概述

龙纹从古代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多次变化,造型极其丰富。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龙的图案是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红山文化玉器,可知“龙”是想象、虚拟之物。龙到底是什么样子?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绘画,在不同的时期,龙纹和形象皆有所不同。

从龙纹的结构形式分析,常见的形式有:行龙、团龙、正龙、盘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对于龙的形象,史前龙纹稚拙而古朴,商代龙纹神秘而狰狞,春秋战国的龙纹神采飞扬,隋唐时期的龙纹雍容华贵,宋代时期的龙纹典雅而洒脱,明清时期的龙纹精繁而华丽(如图1、图2)。

从龙的形象分析,不同时期的龙,皆采用了艺术手法,重构和移植了许多动物的特点:麒麟头、蟒蛇身、鹿的角、鹰的爪、鲤鱼尾、虎的眼等。在细节处也有所不同,明代的龙为五爪、四爪、三爪,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清代的龙为张牙舞爪,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紧紧相靠,而是像鸡爪状。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龙的形象的组合创造,其所赋予的意义也不相同。

(二)典型龙纹图文分析

商周以前的龙纹主要采用简单的线条,流畅地塑造龙的造型,具有粗狂、质朴的特点。从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中龙的形象可知,头部较短,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后称之蟠龙纹。

商周以后,龙纹呈现丰富多彩的特点,对于龙纹创造的基本形态大致分为三大类:屈体龙纹、爬行龙纹、蟠龙纹(如图3)。屈体龙纹总体形态呈C形,爬行龙纹为鳄纹状,蟠龙纹头部带有虎的特点,整体形态为环形。随着环境的变迁以及帝王的喜好,不同时期的龙纹呈现的特点也不一样。以明朝为例,永乐、宣德时的龙纹以蟠龙纹为代表,形象高大,趾甲呈三角形,略微内弯,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云朵等。而明朝晚期,龍身多用平涂的绘画手法,龙头呈方形,龙眼呈圆形,龙爪的结构虚化,较之前的龙纹,画得草率、随意。再则嘉靖皇帝痴迷信奉道教,即在很多龙纹图案的构成形式方面都与八仙、暗八仙、寿字、云鹤纹等道教题材组合。可见,龙纹的特点与当朝皇帝的性格、政治局势、社会关系等都有某种密切的关联。

(三)客家龙的造型特点

赣南客家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分支,对龙的敬仰和崇拜自然比别的族群更胜一筹,而且还在特定的生存空间创造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龙文化,其中一些龙俗活动便非常奇异和独特。客家相传一句谚语“狮龙入屋,买田做屋”,寓意发财兴旺。可见舞龙习俗在客家人的春节、元宵等节日里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成都洛带古镇90%以上为客家人,他们一直保留着舞龙的习俗。在过去20年,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的龙纹演变逐渐呈现简洁化和卡通化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成都洛带桃花节举办,舞彩龙成为一大亮点,并且得到企业资助,有了政府投资,甚至有了专门的扎龙师傅。其彩龙采用绸缎和手绘方式相结合,更具艺术特点。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制作材料的更新,采用机器制作,耐用性高,且不需要每年更换,导致扎龙者纷纷转行,龙纹的造型特点逐渐变得单一。

早期的彩龙与目前的彩龙最大的不同主要有:其一,现在的彩龙采用机器制作,龙身的造型工整、简约,采用剪贴的方式呈现;以前的彩龙采用手绘和人工编制的方式呈现,受艺术家个人思想、审美的制约;其二,现在的龙珠放置于舌尖;以前的龙珠悬在口中;其三,现在的龙腮呈火焰状,共三层,层层叠置;以前的腮为太阳鸟图案的装饰;其四,现在的牙齿呈锯齿状;以前的牙齿为马齿状。可见,采用不同的艺术方法,龙的造型风格也不一样。以下就成都洛带“刘家龙”中彩龙与梅州丰顺县的浦寨火龙在龙纹方面进行类比分析。

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整个头大,身体呈屈体龙纹状。张嘴的龙首呈锯齿状,龙口张、卷舌且有珠;牙齿锋利,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双目有神,长角,须眉;颈与身一体,且周围衬托以火焰纹。整个造型极具艺术美感,体态生动,气氛威武、豪放。相对于成都洛带“刘家龙”中彩龙,梅州丰顺县的浦寨火龙头小,龙口张,吐舌,仅有四颗锋利的尖牙齿,其余牙齿平整;双目威严,鹿形角,头部后面须挺立,均为针刺形;颈细,身体与头呈Z字型。整个龙采用细线勾画,颜色丰富、气势磅礴、苍劲有力(如图4、图5)。二者龙的形象均源于古代各种原龙纹,结合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需要,采用混合式组合、移植和重构的艺术手法,创造了龙的形象。

三、成都洛带“刘家龙”

中的彩龙在扎龙方面的艺术特点

中国龙舞大致分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两大派系。南北龙舞因地域、习俗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龙身造型特点、呈现风格、材料的选取、舞龙的动作、道具的制作也不相同。南龙在制作上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龙身采用绘制好的布缝制而成;龙头是整条龙最重的部分,因此没有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相对于南龙,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用传统的纸扎,或比较新颖的胶质,以便做出更多花巧的动作。而成都洛带“刘家龙”因迁移的原因,形成了自己独具的风格特色。

成都洛带“刘家龙”中彩龙在扎龙方面,呈现的特点尤为突出。首先在制作步骤方面,龙头和龙身是分开制作的,但都是采用上等的竹子,在划好的篾条固定龙头的框架后,再固定龙角、眼睛和下颚,接着在前期造型的基础上,蒙上麻布以及丝织品,最后进行龙纹的绘制。洛带刘家彩龙在造型方面呈现突出的两点:其一是龙头,龙头是整个龙最重的部分,大约20斤左右,兼顾了南龙和北龙的特点。其龙角为鹿角,单独运用金纸包裹,白色胡须,龙头为红黄两色且有白色、蓝色点缀,局部有云纹;其二是龙身,整个身是红、黄两色相间,龙鳞为鱼纹状,龙尾为鲤鱼尾状。

成都洛带“刘家龙”中的彩龙,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金色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鲤鱼尾象征灵活;白色胡须代表长者;马齿象征勤劳和善良;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等。这使龙不仅具有文化艺术特点,也是洛带客家人精神寄托的象征。

四、成都洛带“刘家龙”

中的彩龙在舞龙方面的艺术特点

成都洛带“刘家龙”在洛带古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由于地理环境和客家人一直保持“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颜”的祖训,在舞龙方面呈现独特的艺术特点。

(一)龙舞地域性分析

洛带镇是成都东山客家人聚居之地,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洛带现存客家建筑的主要类型有三类:住宅、宗祠、会馆建筑,最为突出的就是客家会馆。如今保存完好的会馆有:广东会馆、川北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等,这些会馆建筑成为客家人移民历史的见证。以下就成都洛带“刘家龙”中彩龙与闽、粤、赣三省在舞龙的地域方面进行类比分析。

闽、粤、赣三省作为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各自有着丰富多彩的地貌类型。江西省一些城市和丘陵地区,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少,有一定的封闭性,使得江西的民俗异彩纷呈,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和布龙。福建省的闽西西部,地形东西宽而南北窄,地理位置优越,最为典型的是庙前镇的红龙缠柱,在连南一代颇为盛行与流传。广东临海,地理环境优越,使得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异域文化,龙舞种类达30多种,形式各异,特点鲜明,比较突出的有调顺草龙、浦寨火龙、中山醉龙。成都洛带“刘家龙”从江西迁移至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平原与龙泉山脉交界地带,地处内陆,受外界影响相对较小,使得这里的客家人至今保存着较为原始的舞龙程式。

(二)舞龙仪式及动作方面分析

从舞龙仪式方面分析,成都洛带“刘家龙”在舞动之前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设案、焚香、作揖、施扣礼,所有的村民均十分虔诚。在仪式过后,方可舞龙,锣鼓相随,声势浩大,热闹非凡,以此庆祝安康。

从舞龙表演程式的组成特点方面分析,每个地区都有所不同。江西彭泽板龙比其他龙都要重,配合难度很大,有的用秧歌形式配舞,翻举时显得威猛。从整体上看有“卧龙”“盘龙”“送龙”“抽龙”“生龙儿”“踩麦”“盘衙门”等系列表演。福建红龙缠柱在舞龙表演程式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方面采用武术“六九拳”或少林拳术“四平步”为龙头的舞步;一方面用武术棍棒的“四勾拨”为龙珠的舞步,形成整套的珠逗龙、龙抢珠、戏珠、藏珠、找珠、缠柱等优美动作。广州湛江市调顺草龙用扭、转、穿、腾等动作,展现岛上渔民与大海搏斗的精神面貌。而成都洛带“刘家龙”保留了中国传统古朴的舞龙程式: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等。

五、结语

龙是中国人最崇信的神物,几千年来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经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成都洛带“刘家龙”中彩龙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感情和记忆,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能够把人们从喧嚣的世界引入一个艺术境地,在充分感受艺术文化色彩的同时,细细品味洛带“刘家龙”的龙纹演变过程中的造型特点。洛带“刘家龙”不仅增强了客家人对龙的传人的认同意识和对客家文化的自豪感,更是对龙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的现代延续,是对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盛玫.从龙纹演变看明晚期御窑瓷器特点[J].收藏家,2019(2):13-19.

[2]门捷.明清时期龙纹形式特征探析[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传统艺术 龙纹装饰[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沈泓.龙图天下 民间美术中的龙图腾溯源[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5]董胜,陈秀伶.文化之美 千年传承 舞龙舞狮[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作者简介:卜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万延,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扎龙舞龙艺术特点
舞龙
带春回扎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鹤之灵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七绝·游扎龙湿地(外一首)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