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9-09-10欧阳恒陈国周

高教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课程建设慕课

欧阳恒 陈国周

摘  要:为实现建设国内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从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理念出发,在分析矿物岩石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设计入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改进教学考核方法,实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矿物岩石学;慕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099-03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igh-level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combination mode of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urricula. This mode of teaching starts from the design of course content, develop develops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combines class teaching and MOOC, strengthens the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improves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 and realizes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Keywords: university of application-orienta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MOOC

我校正致力于實现从新建本科高校向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转变。矿物岩石学是我校土木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工程勘察工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晶体光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在工程勘察中进行钻孔岩心编录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尤其在地下工程中准确鉴定围岩的名称对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安全与稳定的运营至关重要。课程要求学生能掌握矿物岩石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并且能对岩矿标本进行肉眼鉴定和显微镜下鉴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野外勘查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从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理念出发,在分析矿物岩石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课程建设能够符合我校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需求。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理念

(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导向进行办学[1],其课程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要、构建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核心素养。由于行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近年来,用人单位对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日趋提高,这就要求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1]。课程教学要从单纯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思维;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良好习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夯实基础,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三)要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

应用型本科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课程建设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要将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二、矿物岩石学的课程特点

(一)课程的专业性强

矿物岩石学课程主要针对资源勘查类专业和工程勘察类专业开设,但不同专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性。资源勘查类专业学习矿物岩石学课程是为寻找矿产资源打基础,特别注重对矿物岩石成因、矿物伴生关系和成岩成矿环境的分析。而工程勘察类专业学习矿物岩石学目的在于掌握矿物岩石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学会观察和鉴定矿物和岩石的基本技能,特别注重对岩石结构、构造的认识以及对工程影响的分析。因此在给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矿物岩石学时,就要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二)课程的知识点多

根据我校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矿物岩石学课程主要包含了结晶矿物学、岩石学和晶体光学的基本理论,授课48学时,其中包含8学时的实验。由于涵盖内容广泛,涉及知识点较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把每个知识点都讲透彻。同时,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也给教材的选择增加了难度。目前国内出版的矿物岩石学教材普遍更适用于资源勘查类专业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研究,对工程勘察类专业缺乏针对性,而且很少涉及工程应用领域的知识。

(三)课程的实践性强

矿物岩石学课程的实践性强,其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矿物和岩石的鉴定技能,包括手标本肉眼鉴定和使用偏光显微镜进行光学鉴定,并着重掌握常见矿物和岩石的基本特征。无论野外地质勘查还是工程现场勘察,遇到的矿物和岩石往往种类丰富,特征各异,只有通过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对观察到的各种信息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矿物岩石学课程专业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下面将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措施、考核方式的改进这几个方面来探讨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内容设计

1. 凝练教学内容

针对矿物岩石学课程教学内容广泛、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教学重点。矿物岩石学课程通常在大三开设,学生在前期已完成一些先修课程,例如普通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对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教学将侧重对结晶学、晶体光学和偏光显微镜操作实验等内容的讲解,矿物学各论和岩石学各论部分则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要强化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在确定课堂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凝练度的基础上,通过预先布置预习方案、加强平时成绩考核等方式,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学习,以确保教学质量。

2. 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优质的贴近实际应用的教学。传统的矿物岩石学教学过程受限于课时长度和教材内容的讲授,缺乏与工程应用联系,授课重点对工程行业的实际需求偏离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掌握鉴定矿物岩石的基本方法,但却并不熟悉对此类鉴定方法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不懂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一旦到了工作现场,在面对最基本的岩石编录都可能无法高效工作。对此,我校特意邀请用人单位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参与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促进提高课堂教学与工程应用、工程行业需要的匹配度。教师在教学中深入讲授岩矿鉴定方法的应用以及不同行业对岩矿鉴定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合理分解教学内容和适度压缩部分课时,有利于围绕教学知识点导入相关的工程应用知识,例如介绍根据不同行业需求,优良选取岩矿鉴定方法,并进行工程案例剖析。

3. 融入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

根据区域地质特点及区域性矿产资源分布特征,着重介绍福建省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鉴定方法与工程性质,矿产资源分布以及建筑石材的应用等内容。例如根据福建地方需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泉州石材加工业、德化白瓷行业等相关矿产知识。课堂教学融入福建特色矿物、宝玉石等知识。如将授课教师关于寿山石文化的研究成果[3]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课堂教学中融入“一带一路”相关内容,利用课堂和课后作业将“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矿物分布情况给学生作深入介绍。目前,福建省正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课程将重点强化了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矿物分布情况的介绍,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对矿物岩石学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和措施

1.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教与学互相关联,相互影响,教师通过不断充实自身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把握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动向和行业需求,才能在讲解传统知识点时,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加强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考前突击复习为积极探索学习,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课前教师布置“矿物各论”的自学任务,要求学生课前分组制作课件,并提交成果,每组推选1-2位同学进行课堂讲解,以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教师课前对学生提交的课件进行批阅和浏览,进行针对性辅导。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就“各种相似矿物的鉴定”这一重难点知识展开讨论,通过师生间的互动答疑來为学生辨析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课后教师针对“矿物晶体结构”这个知识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单体模型以增强学生对晶体结构的空间认识,以增强学生对晶体结构的空间认识。

2. 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把学生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4],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5]。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各种教学技术和实验手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为一体。在知识点繁多、课时偏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程讲授与实验操作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工程应用中。为此,将上课地点直接安排在矿物岩石学课程专用实验室。实验室内有26台双目矿物偏光显微镜供学生观察鉴定矿物岩石薄片;一台三目矿物偏光显微镜配有摄像机、电脑和投影仪,供教师上课演示显微镜观察内容进行教学。同时实验室内有大量展示标本和模型展示台,可陈列单体模型和矿物岩石标本供学生观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授课不受实验课时安排的局限,老师可以在讲到与实验操作相关的知识点时实时操作演示,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能同步接触实验设备,进行观察与鉴定。此外,学生还能在课间、课后随时进行实践操作。不同型号的实验仪器在一些部件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整体操作步骤又具有普遍性。可采用由教师讲解仪器操作的普遍性方法,由学生自学当前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触类旁通。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随时欢迎该课程的学生申请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和操作,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3. 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

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优质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过程受限于课时长度和教材内容。慕课是一种新兴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具有资源丰富且信息量大、视频内容精炼且画质高清、能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引入大量与工程案例相关的论文、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而充实教学中应用实践内容,以解决教材中缺乏工程应用知识的问题。

慕课中以知识点划分小节,采用15分钟左右的视频进行教学,视频内容简洁阐述理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利用随时随地进行课程学习。理论教学阶段针对课程知识点繁多的特点,安排学生课前通过慕课视频进行课程预习,了解基本理论知识。课堂中教师不必再重复介绍各个知识点,而是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实践教学阶段的学习重点是要学生掌握偏光显微镜进行矿物岩石光学鉴定的方法。学生可通过观看慕课高清视频学习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同时视频还能生动形象的记录和展示实验内容。在岩矿鉴定实验中由学生自主选择鉴定方法,通过观察矿物和岩石的各种光学特征,综合分析进行光学鉴定,教师负责引导和答疑,重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布置学生拍摄实验仪器操作视频的课后任务,进而促进学生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鉴定练习中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设计鉴定实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任何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枯燥乏味的时候,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是营造优质课堂教学氛围的主要方法,更是引导学生加深加强课堂学习印象的重要方法。利用课堂教学与慕课相结合,能更好地进行师生实时互动交流。通过慕课平台中自带的学习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记录进行分析,把握课堂节奏,对学习进度缓慢或可能弃学的学生进行提醒、课堂提问和辅导答疑;通过课程测验、话题讨论、作业提交等学习活动,把握学生学习效果,并及时开展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重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普遍出现的错误问题。学生可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在线学习信息和数据反馈及时进行督学和针对性的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改进教学考核方法

1. 强化平时成绩考核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矿物岩石学课程考核将平时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主要由慕课学习成绩和实验成绩组成。利用慕课平台能统计课程视频观看情况、课堂互动、作业成绩、测验成绩、签到率等多项内容,教师可进行权重设置得到综合成绩。布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和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参与度。实验考核中重点强调操作规范性和鉴定综合性。可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偏光显微镜的操作是否规范熟练和对岩矿鉴定的分析过程,不再局限于纸质的实验报告。

2. 实行期末开卷考试

对应用型人才的考核应全面覆盖教学目标,多视角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懈怠;同时,重客观记忆轻综合思考、重书面理论轻实践操作的考试模式不能全面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鉴于此,结合矿物岩石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泛的特点,课程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进行期末考核,同时考题设置上以主观题为主,侧重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考试内容适当涉及对矿物岩石学相关前沿问题的探讨与分析,进而检验学生平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试卷答案不设标准答案,只设参考答案,教師阅卷重在考察学生对考题的解读、分析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这样能更加有效地评估学生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针对我校给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的矿物岩石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近年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设计重点突出,将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融入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打破课时和场地局限,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利用慕课平台丰富教学资源,解决了教材中缺乏工程应用知识的问题,开展实时互动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多视角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优化调整,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获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

参考文献:

[1]侯长林,罗静,叶丹.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J].教育研究,2015,36(04):61-69.

[2]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05):26-31.

[3]欧阳恒.福建寿山石分布及其特点[J].上海地质,2010,31(04):90-94.

[4]时伟.应用型大学的文化定位与建构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09):83-86.

[5]曲艺.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理念的内涵及应用[J].教育探索,2009(06):28-29.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课程建设慕课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