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熟、抗SMV夏播鲜食大豆‘苏豆18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19-09-10陈华涛张红梅袁星星刘晓庆崔晓艳顾和平陈新

农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陈华涛 张红梅 袁星星 刘晓庆 崔晓艳 顾和平 陈新

摘要:旨在瞄准鲜食大豆产业需求,针对性选育早熟、抗SMV的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利用1.5万R的60Co人工诱变‘苏豆7号’,在其分离的后代中经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早熟、抗SMV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早熟性、丰产性和食用品质,并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中抗炭疽病菌。2017年3月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70021)。‘苏豆18号’具有早熟、抗SMV、优质等特点,适合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本文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阐述,供相关研究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参考。

关键词:鲜食大豆;‘苏豆18号’;抗SMV;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2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8040011

0引言

鲜食大豆指在R6(鼓粒盛期)至R7(初熟期)生育期间采青作为食用的大豆,是一种特用大豆。此时豆荚鼓粒饱满,荚色、籽粒呈翠绿色、籽粒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但籽粒填充達到荚长的80%—90%。鲜食大豆富含高营养的蛋白质、多种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较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对调节人们膳食结构和改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作用。鲜食大豆在中国各大产区均有栽培,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为多,其中江苏省的鲜食大豆常年栽培面积约8万hm2。由于鲜食大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栽培面积近年来呈现逐年递增的种植态势。中国南方生态区域夏季多雨湿度大,鲜食大豆田间病毒病和炭疽病多发,严重影响鲜食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目前鲜食大豆主要栽培地区对早熟兼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MV)和炭疽病菌的优质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需求强烈。对于感病品种,SMV将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品质和产量。对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团队针对性的选育适合夏播、抗SMV、抗炭疽病菌,并早熟的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出的早熟抗SMV和炭疽病菌鲜食夏播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于2017年3月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早熟、抗SMV和炭疽病菌等特点,适宜在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湖北、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使用。本文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等作详细阐述。

1 选育过程

‘苏豆18号’(原品系名‘苏七辐选’)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通过采用1.5万R的60Co人工诱变‘苏豆7号’,在其分离的后代中经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进而选育而成的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经过2014-2015年的区域试验,2016年的生产试验,认为该品种早熟、品质优、抗性好、丰产性好、商品性优良、综合性状好,适宜在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70021)。

1.1 选育方法

‘苏豆18号’是通过1.51.5万R的60Co辐射处理‘苏豆7号’后,在其分离的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早熟夏大豆鲜食新品系。‘苏豆7号’是江苏省农科院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于2011年通过江苏省大豆新品种审定,采取辐射育种的方法对其进行提早熟期的改良。

(1)2007年夏天,在南京对‘苏豆7号’进行辐射处理,辐射源为60Co,剂量是1.5万R,秋季,将Mo代植株上混合收获的种子到海南加代,成熟时采用摘荚法收获种子M,。

(2)2008年南京夏播加代M2,2009年冬季在海南加代M3。

(3)2009年,夏季和冬季继续在南京M4和海南加代Ms,采用摘荚法混合收获成熟豆荚。

(4)2010年夏季继续加代M6,成熟时实行优系选择,共选出优良早熟单株36个,冬季在海南对这些优系进行繁殖,同时继续进行选择,选出6个早熟高产M7株系。

2011年,在南京鉴定圃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南繁16号’株系表现特别优良,出苗到采收鲜豆荚75天,鲜豆荚产量为11394.3 kg/hm2。冬季在海南进行种子繁殖。

(5)2012年继续在南京繁殖该品系,同时在六合、南通、盐城进行适应性种植,表现出早熟、稳产、抗大豆病毒病。主要优点是成熟早,鲜豆仁口感好。

(6)2013年在南京、南通、泰州和盱眙进行预备试验,综合性状优良。

(7)2014年申请参加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8)2015年继续参加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9)2016年参加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生产试验。

1.2 产量表现

2014年9个试点鲜荚平均产量为10446.8 kg/hm2,比早熟对照品种‘衢鲜3号’增产4.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早熟参试品种第2位,增产点率为55.6%。2015年8个试点鲜荚平均产量为12125.9 kg/hm2,比早熟对照品种‘衢鲜3号’增产3.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品种第1位,增产点率为87.5%。2014-2015年鲜荚平均产量为11286.7 kg/hm2,比2年对照增产3.8%,居2年试验品种首位,平均增产点率为70.6%。

2016年生产试验中,鲜荚平均产量为10988.0 kg/hm2,比对照品种‘衢鲜3号’增产5.3%。

1.3 品种标准

‘苏豆18号’平均生长期(从出苗当日至采收时的天数)为78天,比对照品种‘衢鲜3号’(85天)早7天。白花灰毛,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椭圆叶(图1)。株高43.9cm,主茎节数11.9个,单株有效荚数24.5个,多粒荚率63.9%,单株鲜荚重64.4g。种皮、子叶黄色,种脐淡褐色,椭圆粒。该品种每500g标准荚数为174个,标准两粒荚荚长×荚宽为5.6cm×l.3cm,百粒鲜重为78.9g,标准荚率为69.7%,病害荚率低,虫蚀荚率为5.1%,其他荚率为22.6%。

1.4 抗性鉴定

(1) 2014-2015年,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对‘苏豆18号’在防虫网室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主要流行株系)、SC7(强致病株系)情况下,调查了品种的症状反应、发病率和病级,在此基础上计算病情指数,根据病情指数进行抗性分级。具体的6级分级标准为:0级(高抗)一无可见系统症状,病情指数为0,0<病情指数≤20%为l级(抗病),20%<病情指数≤35%为2级(中抗),35%<病情指数≤50%为3级(中感),50%<病情指数≤70%为4级(感病),病情指数>70%为5级(高感)。2年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流行株系SC3和SC7鉴定品种抗性结果见表l,2014年和2015年‘苏豆18号’均表现高抗。

(2)2014年和2016年,鉴定圃设置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作物品种抗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福州基地,大豆炭疽病原菌分離自福建大豆病株,在幼荚期进行喷雾接菌,成熟期调查品种的发病情况、病级,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抗性评价。病情指数0为高抗,0.01%<病情指数≤10.00%为抗病,10.00%<病情指数≤20.00%为中抗,20.00%<病情指数≤40.00%为中感,40.00%<病情指数≤60.00%为感病,病情指数>60.00%为高感。2年人工网室雾化接种大豆炭疽病菌鉴定品种抗性结果见表2,2014年和2016年‘苏豆18号’对所接炭疽病菌均表现中抗。

1.5 品质鉴定

2014年区试中该品种口感浓香,甜味较浓,入口较软,糯性中等,综合评价为香甜柔糯型(A级),口感和商品外观品质综合评价为II级。2015年区试中该品种口感清香,甜味浓,入口柔软,糯性中等,风味好.综合评价为香甜柔糯型(A级),口感和商品外观品质综合评价为II级。

2 配套栽培技术

(1)播种前将种子晒l—2天,提高出苗率和出苗势。

(2)点播时行距50cm,种植密度25.0万株/hm2。提倡垄作,可以明显提高出苗率,利于改善大豆生长中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

(3)播种后苗前,使用封闭土壤处理剂,除草效果很好。

(4)主要做好田间灌溉,中午大豆叶片出现披垂时,在16:00后采用漫灌方法灌水,等到席面有水,及时排水。

(5)使用600.0 kg/hm2的优质复合肥作为基肥,开花期,使用尿素75.0 kg/hm2作为促花肥。

(6)注意科学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是最好的方法。

(7)及时收获,在豆荚鼓粒80%时采收鲜豆荚。

3 品种主要优缺点及栽培区域

(1)该品种在试验中表现丰产性、稳产性较好,生长期短,上市较早,符合生产需求,口感香甜柔糯,荚大粒多,植株综合性状优,抗病性强、抗逆性好。缺点不明显。

(2)该品种适宜在江苏、安徽、江西、上海、湖北、浙江等区域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使用。

4 结论与讨论

作为特用型大豆品种类型,鲜食大豆具有较高的营养品质和食用风味。研究表明,鲜食大豆不但在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含量,而且富含有益矿物质元素,如钙镁元素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鲜食大豆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全国鲜食大豆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鲜食大豆产业的主产区和优势区。熟期、抗性、高产及品质是鲜食大豆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性状,特别是早熟兼抗性优良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更有市场接受度和竞争力。在鲜食大豆栽培技术方面,建议播种季节雨水较多的地区开展垄作栽培。由于垄作的垄面较高,雨水较多的地方开展垄作栽培有利于排水,可以减轻降水较多时对植株造成的涝害,可以间接地预防相关根部病害的发生,有利于鲜食大豆的高产和优质。试验表明,春播鲜食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均表现高抗,具有优异的SMV抗性。2014-2016年间的参试数据显示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对照品种具有较大的早熟性。该品种属于中大粒类型,且出仁率较高、口感品质优异,是一个早熟、优质兼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优良夏播型鲜食大豆新品种,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浅析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寒冷地区平欧杂交大榛子栽培技术
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对龙眼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