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
2019-09-10李云波
李云波
摘 要:初中学生都是可塑之才,他们喜欢参与有趣的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主动发展的能力,是教师们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新课程背景下,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启发学生思维的创新力与想象力;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还要选择合适时机,引领学生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将来成为高素质、全能型的栋梁之才。本文针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具体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研究;思考
引言:
有关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具体实践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对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说才会产生积极影响。在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令人期待。学生们切实感知到学习语文的最大乐趣,思维能力自然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笔者就此阐述了几点不同看法,来为其他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提供帮助。
一、充分活跃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前,有必要了解的是学生们的认知需求、理解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创设轻松的、愉悦的教学氛围,再让学生积极思考,远比直接灌输指导的效果好得多。充分活跃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后,各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将会变得异常顺利。如在学习《生命生命》一课中,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先进行必要的课前预习,然后将同学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再请几位同学作为代表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并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其次,在同学基本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作者杏林子为什么要在开始的时候描写飞蛾、小草等动植物呢?对它们的描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五分钟后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根据不同学生的答案教师进行总结。该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一言堂”被动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一方面以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尊重学生自主学习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1)比较法。主要指通过对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比较,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思维方法。有比较而知优劣,在语文学习中,比较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中,在讲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可以将它与《巍巍中山陵》进行比较,找到两者的相同之处:都是按照空间顺序对事物进行描写的。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同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2)观察法。主要指通过自身的视听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从而加强感性认识的直观思维训练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观察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形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观察方式。比如春天来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春游,观察春天特有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写成小短文。(3)概括法。我们观察和体会到的事物往往是琐碎的、表面的、杂乱的,需要经过抽象和概括,才能真正地被我们吸收。概括法即是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归类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概括课文的中心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思想感情。
四、开启想象教育手段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开启想象教育手段。如在《海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只翱翔在天、海之间,不惧狂风和巨浪展翅翱翔的海燕,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的联想去感受该文章内容,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实现不断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把握初中时期这个关键阶段。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点,这也有助于学生对其他门学科进行更好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我的感知能力,促进其学科间知识积累与思维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不断加强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思维创造力的方式,对其进行科学的训练,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梅.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讨[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9(10)221-222.
[2]罗可松.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8(04)151-151.
[3]聂小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J].新課程学习(中),2018(07)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