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下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探析

2019-09-10张均鸿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7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中学生

张均鸿

【摘要】新课程标准真正统一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统一到学生的发展目标当中。这体现时代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表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这些为我们培养学生新的价值观提供客观条件。可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些功利性强的不良道德价值取向,因此,为培养学生新的价值观,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围,让他们在成长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价值;成因分析

道德价值取向是指对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具有一贯性、导向性的道德价值观念。它从个人的道德态度指向一定的道德目标,从而决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进而引导人们对道德行为的选择。

一、道德价值取向观的调查

1.道德取向的现状

网络、手机、流行影视作品等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既丰富多彩又灰暗的天地,模仿力强的青少年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把庸俗当成幽默,把厚颜无耻当作开放坦白,把粗暴当作勇敢,把没有原则当作讲义气,把自私认为有个性。在学校就出现了早恋、斗殴,涂脂抹粉、损人利己,甚至发生性行为。社会地位、利益的观点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审美价值观,而学校管理的不完善、不恰当的教育方向也导致道德价值偏差。例如,当学生捐钱给残疾和贫困儿童时,他们嘴上会说这些儿童值得同情,但在捐款活动中表现出不太愿意,而在零食、玩具方面总是慷慨大方;学生总是害怕吃亏,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更可怕的是凡事都讲报酬,在家做事,得给多少钱;考几分,得奖多少钱;在班级做一件好事得奖多少操行分;在学校做事,他们也会要求老师出钱请他们吃甜筒雪糕……因而,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怕苦、畏难、无生活目标,对集体活动冷漠,甚至小偷小摸等等现象。

2.道德取向的分析

2017年5月,一所学校对中学生道德观念进行了心理信息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道德价值观问卷,对688名从初一到初三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中学生主观社会支持、自尊与道德价值观的关系。结果42%的学生认为尽其所能、关爱和理解父母是首要责任,47%的学生认为,作为家庭成员的首要责任是努力学习。而在父母的眼中,让父母幸福的是他们的孩子坐在书桌旁努力读书。而对于“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4%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41%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是将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16%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只有9%的学生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通过对问卷的综合分析,我们会发现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注程度已经“极端化”,83%的学生认为父母在家里只关心自己的学习。

二、道德价值取向观的基本成因

1.社会价值导向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社会价值导向、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等,也给我国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社会上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重视物质需求;弱化了对中国传统的奉献精神、服从意识、纪律观念的强调;一些网站、书刊、网吧等缺乏了应该有的约束力量;不健康的西方文化、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等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身心未成熟的青少年受到社会上这些不良现象细微而持久的渗透,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更大的混乱。

2.学校教育偏失

由于学校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道德教育处于尴尬的处境。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缺乏了时代精神;方法单调乏味、强调抑制忽视引导。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往往只局限于简单的说教,机械的灌输,并未真正关心到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与价值。这些强行输入的、理论性的道德知识,无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意义性的关联,当学生要进行道德的取向与道德的自我实践时,导致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畸形发展。

3.家庭教育独断

虽然现在国家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但是现阶段的青少年还正处于独生子女一代,大多数父母给予了他们一种不正确的爱——一味地迁就与溺爱,这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取向——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家里的事你别管,高考时多考一分就是替父母挣了几万块!”这是一些父母经常跟子女说的一句话。也总有某些父母和老师交流时说:“在家里,我不需要他做任何事情,给他穿最好的,给他吃最好的,但是他为什么完全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也许正是这种教育使一些孩子不知道如何做儿子,如何做女儿,以及如何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样“重智轻德”“唯成绩论”的独断行为,最终导致家庭的道德教育的缺失。

4.个体心态压力

青少年阶段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对其道德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中学阶段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往往会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的特征。它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不稳定的消极因素是矛盾的,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加上学习成绩的期望值过高,因而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侵袭心态,致使他们极易受影响和削弱竞争力。

三、道德价值取向观的教育建议

观念的转变是行为的指导,道德价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

1.强调正确的价值引导

教师应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理想的道德价值观,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自主性和主体性精神。当然,教师与学生沟通语言更需要艺术,应立足学生自我教育,别产生敌对情绪,从而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如一老师在处理学生迟到时,不是先训斥学生,而是和颜悦色地请他说出迟到理由,而后请他订出解决办法,即使他迟到再多,他都不严厉批评,结果此举收效很好。又如某同学大扫除逃走,他就先同其探讨为什么逃走?直至他明白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而后让其心悦诚服地补做好大扫除。这样,既让学生得到了尊重,避免伤害自尊心,又让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

2.探究发展道德思维力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机械性地服从或接受价值观,而是主动地、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价值观,这也是个体理性的行动选择。陈欣银教授曾经说过:“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只有处于更高的结构水平时,才可能具有更大的力量。”也就是说只有达成较高的思维力,才能真情正确地演绎道德意义,因此,教育的重点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的行动发展,道德认知只是层面,更多的是强化中学生他们对永恒的具有终极意义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行动和反省。

3.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道德價值取向具有年龄性、性别性和层次性。所以,道德教育必须以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在中学生的不同阶段中进行。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道德价值给予不同的途径和内容,使道德价值观教育避免无效的重复,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制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行动,坚持连续性原则,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极大的毅力、耐心、恒心和热情去探索教育艺术。例如不忘认真研究学生个体,设法查明后进生品德进步缓慢、停滞或反复的原因,做到有针对性地联系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及时抓住苗头,防微杜渐,把反复的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勿操之过急,一蹴而就,要有周密的教育计划,并注意经常落实,检查,总结和改进。并且要常抓不懈,这样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德为心,以发展为方向,兼顾优劣。在学生观的认识上,班主任老师要敢于创新,乐教德心向正道。改变过去那种高不可攀,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育人观念,与学生和平共处,共同探究如何发展道德思维力,与学生解决学科知识,努力探讨人生道德价值观、世界观,正确展现社会道德价值。只有这样,师生才会带着科学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求真务实做学问,求发展,学生才会更具科学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陈欣银.道德价值结构的几个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江畅等.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及其构建[M].科学出版社,2017.

[3]肖川.论当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