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
2019-09-10刘素花
刘素花
摘要:课堂是师生进行双边交流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会无限精彩。
关键词: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策略
课堂是师生进行双边交流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浅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1 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学习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在一次教師相互听课的活动中,我校的何兰英教师教学的内容是“减法的性质”,其教学情境创设很值得借鉴。她提的问题是:现在我们教室里一共有65人,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班男生有23人,女生有27人,请大家算一算,坐在我们教室里的老师有多少人?由于该题目把现场的每一位学生都置身其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问题才一提出,全班学生就立即行动起来,很快就的出了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两种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65-23-27和65-(23+27),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解,很轻松地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材。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的改变、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七册中“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教材上给出的例题是一道乘法题和相应的两道除法应用题,要求学生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列出算式,然后再对这几个算式进行比较,最后的出结论。我校的黄教师在教学该内容时只用了三个简单的算式就解决了问题: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3=6,要求学生写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提问:同学们能根据这个乘法算式写出两个相应的除法算是吗?问题简单,学生很快就得写出了6÷3=2,6÷2=3这样两个算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后面的两个除法算式与前面的乘法算是相比较,学生容易地得出了“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结论。这位教师认为,这节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去理解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进行大数据的计算,越简单越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既节省了时间又利于达到目的,做适当的变化很有必要。
3 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的迁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紧密联系与之有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除法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既可以吧教师从抽象、繁琐的说教中解脱出来,由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
4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自己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时,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两张同样的长方形硬纸,分别围成两个不同的空心圆柱形筒子。一个以长方形的长作底面周长,其宽作圆柱的高;另一个以长方形的宽作圆柱的底面周长,其长作圆柱的高。猜一猜那个圆筒装的东西多?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结论由三:有的说第一个圆筒装得多,有的说第二个装得多,有的说两个装的一样多。一时间争论不下,学生们都希望老师给一个肯定的答案。这时老师给出了长方形纸片的长是12.56厘米、宽是6.28厘米这两个条件,要学生自己去计算验证。每一个学生都想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积极性自然很高,全部都投入到了积极而紧张的计算中,最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会无限精彩。
当然,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终极目标,但这却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漫漫长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去不断的学习、借鉴和积累。只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工作中勇于革新,大胆探索,并努力付诸实践,就一定有不错的收获。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民族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