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学”美中“育”
2019-09-10刘小娅
刘小娅
摘要:美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美育本源在于创造,其间审美教育与创造力密不可分。教育者应将美还原为生命的自由游戏、并在美学美育实践活动中注重道德审美教育的功能,彰显出的美育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美:鉴赏素养:情操陶冶
美在于人类的所有生存空间,融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所以美学课程贯穿了从入学到后续整个学习成长阶段,而作为学生美育最主要的途径,在学生的美育发展中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小学和初中都有美术课程的设置,但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有所不同。高中美术作为在高学段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根本的目标就在于通过美术教学,培育学生美的鉴赏素养、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和美育中情操的陶冶。下面围绕这几点我结合自己的导学实践,略谈如下。
1 美的“鉴与赏”——美“学”美“育”的创造的基础
美本无高低之分,只因有了人的主观意识而有别。故好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是创造美的作品的基础。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欣赏鉴别能力的培养。
美术鉴赏要求学生对作品本源的感知是基本,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的具体的知觉尤为重要。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画中,我首先让学生预习并知晓画的内容(耶稣在最后和他的12个门徒一起共进晚餐时,他说其中有人出卖了他,据门徒听闻后的表现而进行创作)。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神态(愤怒、震惊、激动、紧张)。接着根据每个人的神情来分析背景和关系,从而找出背叛耶稣的尤大。另外还要通过背景和内容发挥想象(如依当时的场景,可能在餐桌上说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继而引领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我采取小组讨论再班级交流汇报的思想碰撞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独特看法。完善对作品的认识,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想象、领悟能力会增强,从而达到对艺术品的鉴赏增强能力。
2 美的“創与造”——美“学”美“育”的灵魂
美源由自然而生,但也来源自人的创造,大自然有天成之美,艺术品也有雕饰之美。 无论是何样的美,都能给人于赏心的感觉,愉悦的体验。 美的创造能力是美学美育中一个重要培育的能力,要建立在形成审美观,审美鉴赏的素养,审美的情操的基础上。是通过美学美育后学生内化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并获得自我性格的完善和内在潜能的释放,是拥有的审美能力后加以实践的一种美的体现,更是在美中发展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能力。
如:在高中的美学美育课程的导学过程首先要学实美术知识——美术历史、理念、鉴赏、技巧(素描静物、人物速写、水粉水彩等)。让学生对色彩和技巧形成一定认识,其次更要体会到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形成对美的体验。之后学生自己能在一定的审美基础上进行美学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能力。我们熟知自然有盛有衰,有荣有枯。而好的艺术品流传千年,仍熠熠生辉,就是因为作品中有具有作家的美的客观体验与创造。所以比起认识美更重要的就是要在认识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去创造美。
3 美的“陶与冶”——美“学”美“育”的升华
作为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导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美的创造能力,还要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要求,结合学情,创造性用好教科书和身边的综合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术的教学教育,其中有中西方的著名的名作名画,有雕塑建筑、书法等实用美术、商业美术以及工艺美术。如:罗丹的《思想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徐悲鸿的《八骏图》,张大千的《四屏大荷花》等。通过这些名作名画的感知感觉,让学生透悟其本身的内涵和作家想要传达的理念情感,了解中西方美学的艺术品之美、文化美、理念美和精神之美。还如典型的皇家园林---北京的颐和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等等,让学生深切感受来自华夏几千年来的美的艺术文明的积淀,深入理解中华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通过这些不同的文化艺术作品的美学美育,丰富学生的精神内涵,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总之,高中美术教学,要充分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关注,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深入感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美。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并提高其自身的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美的素养也会得到不断滋养!
参考文献:
[1] 胡文伟.高中美术欣赏课结构化浅探——兼论美术教学与个性优化[J].教书育人,2007(S1).
[2] 王玉春.激发学生个性,挖掘潜能——谈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好家长,2015(51).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