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编辑校对”提升出版业编校质效的意义研究
2019-09-10高平亮
高平亮
摘要:面对“互联网+”的大背景,出版业要努力将网络技术和编校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出版业编校发挥出更大质效。本文研究编校人员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编辑校对;网络工具;网络资源
一、编辑校对工作中可使用的网络工具
出版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编校人员由于自身专业与知识结构的缺陷,出版业编校过程中会出现资料、手册、典籍缺乏和缺乏新信息新知识、落后的编辑校对工具的现象。编校人员要努力学习网上搜索的有关技巧,正确使用互联网,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使用下列几种网络工具:免费的辞典、电子杂志、专业网站,比如《校对之友》《成语大全》;一些可用的在线编校软件,比如“Word语音打字校对专家”能够对中外文进行智能识别从而校对文字;一些收费网站,如黑马飞腾网站能够对稿件进行专业校对。
二、使用网络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互联网是开放的,它给人们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带来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编校人员在工作中应努力求证、鉴别使用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尽管出版社网站上有专业编辑人员负责管理,论坛与栏目由版主、版副管理,然而实际上,网络信息数量庞大,人们在工作中尚不能严格及时编审,无法完全确保所经手信息的正确性与真实性;尽管有国家相关部门对网络动态的监管,政府部门也严格规定各网站需遵守的条例,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信息且更新速度十分迅速,无法及时消除存在错误甚至是涉嫌违法犯罪的信息。所以,对信息加以识别并做到去伪存真对图书编辑来说非常重要。
(二)著作权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也普遍存在写手用网上某一节甚至某一章的内容稍加改造形成自己的作品的现象,更有甚者不改动原文章的标点符号就直接发表成自己的文章。在互联网上直接下载文章形成书稿的过程是隐蔽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若出现了编辑过程未在网上核对、编辑疏忽、校对人员不能完成把关的现象,出版的图书将会存在“软伤”与“硬伤”。所以,出版业工作人员对引入书稿的互联网讯息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给与充分考虑、重视,对每一细节加以核实,从而在审稿过程中把好关。
(三)树立不依赖网络的正确观念
现如今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观念,即用网络软件校对文章,不用人力参与,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对网络依赖的表现。事实上,互联网也会产生谬误,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互联网,将其当作帮助编辑书稿的工具,对网络不能过度依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增强个人业务能力,做到人工编校为主、网络编校为辅,使二者完美融合,从而使编校效率与质量都大幅度提高。
三、编校人员如何更好地使用网络
(一)掌握搜索、使用技巧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不断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专业电子编辑校对软件,极大地方便了编校人员的工作。互联网时代下,图书编校人员必须学会娴熟的电脑操作,能够掌握好几种搜索、使用技巧,在人工编辑校对的过程中辅以电子编辑校对软件。
(二)借助信息搜索校核书稿内容
通过互联网给出的线索,编校人员可以查找、追寻原始的真实资料,减少出現引用不当产生的断章取义的现象。编校人员若想进行大范围的搜索检查,可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对各类资讯加以对比印证,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
四、结语
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出版业的编校人员要努力充实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与时俱进的水准。在工作中,能够努力把“互联网+”和编辑校对工作融合在一起,在工作实践中对图书出版规律加以摸索、探讨并不断总结,对每一个稿件都认真编辑、校对,使文化产品的质量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