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统战使命的《救亡日报》
2019-09-10樊巍郑洁
樊巍 郑洁
摘要:1937年8月24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刊物《救亡日报》在抗战烽火中诞生,自诞生之日起,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巩固和强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是《救亡日报》坚持不变的办报方针和特殊使命。
关键词:《救亡日报》;统战;使命
一、颠沛辗转,在复杂的政治
背景下奋力统战
《救亡日报》最初是国共两党于1937年8月24日合作创办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但实际上是一份在中共领导下的通过宣传抗日救亡运动从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纸。
在上海时期的《救亡日报》首先得到了上海文化界的大力支持,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和田汉、艾芜、林语堂等知名作家都积极向该报纸投稿。密切联系各阶层、各党派群众使《救亡日报》以超党派的姿态对左、中、右各党派、各阶层的抗战言行予以客观真实报道,体现出鲜明的统一战线的特征。虽然《救亡日报》在上海仅仅存在了3个月,但对抗战初期的救亡运动和抗战文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1938年1月1日,《救亡日报》在广州复刊,坚持民主、团结、进步的方针,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得到了广帅『文艺界如尚仲衣、钟敬文、石辟涧等人,以及美国的斯诺、日本的鹿地亘夫妇,更有来自徐特立、廖承志、胡愈之、茅盾、楼适夷等强大文化阵容的支持。社长郭沫若深知粤系军阀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亲自拜访了当时在广州主政的余汉谋,并得到余汉谋对《救亡日报》的支持。虽然在同年10月广州沦陷,在广州共生存九个多月的《救亡日报》再次被迫停刊,但这一时期的报社工作对培养救亡通讯队伍,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促进文学创作为抗战服务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38年7月至10月间,周恩来亲自对桂系军阀高层的李宗仁、白崇禧做了大量的统战工作,使白崇禧不仅同意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建立提供协助与保护,还对《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表示欢迎并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1939年1月10日,《救亡日报》再次在桂林复刊,这一时期的《救亡日报》有了更加强大的作者队伍,除了国民党军政界要人外,还有中国共产党方面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又有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李任仁、徐特立、陈绍先、陈此生、千家狗等;以及知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如郭沫若、茅盾、艾青、王鲁彦、田汉等。《救亡日报》以开放的姿態和广博的胸怀团结了一大批爱国人士、文化名流和进步青年,成为西南地区为各界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抒发救亡心声的重要舆论阵地。
二、以笔为枪,以文促统
《救亡日报》在进行言论报道和抗战宣传时,不为阶级党派利益所限制,而是从民族解放、抗战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以中立的超党派的姿态对各界言行予以客观报道,对投降主义予以讨伐,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救亡日报》如实报道国民党政府军政要人将领的抗战言行,对于他们平时重要的讲话和抗战言论大都予以重点刊载,如《全国教育会议蒋委员长致训词》《蒋委员长宣布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等。
其次,《救亡日报》努力争取中间势力,对其宣扬抗日、民主、团结的言论也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如经常刊登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李任仁等当政者的抗日言论,出版《台儿庄胜利纪念专刊》,缅怀为国捐躯的桂系将领等。
第三,正面报道和宣传中共的抗战主张和抗日活动,选择中共领导人那些对抗战富有指导性的言论和论著进行重点报道和介绍,如毛泽东的《中英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周恩来的《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叶剑英的《游击战线上目前军事问题》等;还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业绩,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活动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和宣传,如1939年1月20日发表的《八路军负伤战士谈游击的故事》等。
第四,以实际服务工作促进抗战宣传,打造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救亡日报》通过开辟专栏、副刊为读者提供信息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如“读者论坛”“读者问答”等专档为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报社还多次举办募捐和义卖活动救助受难贫病民众,如1939年6月7日为救济重庆被炸难民的义卖活动,1940年12月为伤残军人募捐等,《救亡日报》通过为群众服务,不仅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称赞,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