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逍遥的“独善”与“兼济”

2019-09-10景丹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景丹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庄子的逍遥之道一直闪耀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之中,为后世之人提供深厚的文化养分。《逍遥游》是《庄子》全文开始的第一篇,所提供的价值凸显出不一样的重要性。庄子的“逍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追求——逍遥难吗?庄子是期望独自逍遥还是万物尽逍遥?本文带着这样的疑问,展开论述,提出庄子的逍遥之道是“无名”的独自逍遥和“无己”的万物尽逍遥辩证统一的逍遥,是“兼济”与“独善”合而为一的逍遥境界。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逍遥;无名;无己

一、“独善”的逍遥——依循自然的“无名”的庄子

《庄子》一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多以寓言,对话的形式,将道家一系的思想进行具象化的阐述。与《老子》相较,老子全文多用比喻,正反两面的论述,逻辑清晰,结构分明,却少于感性的直观的认知。而庄子善用寓言,通过故事,来让读者自行感悟,在初读一头雾水之后,细细品读,却有茅塞顿开之感。

内篇开篇逍遥游,鲲鹏神话奠定的全文基调,暗合逍遥之意。而此篇又正是庄子文风“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代表性言论。作为天地之间渺小的我们,是否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庄子所期望的是独自逍遥还是万物尽逍遥?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在他个人是一种相对容易达到的境界。释儒道三家的修行法门,皆是植根于现实生活,进行引申,而形成的玄妙境界。最接近于逍遥的层次,则是在一个无梦醒来的清晨,睁眼的第一瞬间,所想所得,则是再高一层次的冥想。“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那么要做到逍遥,尤其是“无名”的逍遥,难点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好比游泳。游泳是否难?学会的自然说简单,不会的自然说难。神游物外的境界,如同梦中的潜意识和无意识一样,都是意识的一种投射。鲲鹏,蜉蝣,藐姑射之山,乃至整本《庄子》,都是意识活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的思想是带辩证色彩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天地,六气,也无非是意识所决定的无线空间和三维坐标罢了。逍遥的神游,在想象力丰富的现代,已然比古代更加容易。《逍遥游》的遣词造句又是十分巧妙,比如“怒而飞”,怒之一字,体现的是厚积薄发、水滴石穿、水到渠成,说明逍遥是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一种本能,如候鸟迁徙,如鱼翔浅底。庄子的逍遥,在他个人,是一种依循自然的自由,一种自在的逍遥境界,追求“无名”境界的自然状态。

二、“独善”与“兼济”共存——庄子的“无己”逍遥

庄子本人达到的逍遥,既是个人也是对万物尽逍遥的期待,这里面有一种心怀万物自然的宏大期待,庄子以个人实践诠释着作为个体的他的逍遥,也诠释着和对待自然万物的心态和精神体验。作为个人,他是“无名”的,在自然中,作为个体,却是“无己”的,这就是庄子看似“独善”实则“兼济”的逍遥之道。当个体融入自然,与万物齐生共长,便成就了一种“齐物”的哲学境界。

事实上,庄子到底是独自逍遥还是万物逍遥,这个问题根本不能称之为问题。万事万物皆有联系,佛家讲因果,道家论天道,而在主观唯心主义看来,自我与万物是一体的。庄子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很多人对于道家的看法都是“独善其身”,听一听老子的独白吧:“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惚兮若晦。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段文字是《老子》全文中少有的带感情的独白。就整体来说,老子是一个无论自我感知还是事实上都与周边格格不入的人。“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好一群独善其身的隐士!那道家一派携带着它的一身仙风道骨是否就这样被牢固地贴上了独善其身的标签呢?

答案是:是,也不是。庄子语“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从这里的寥寥数字看来,确实是有一个独善其身的隐士的身影。而胸怀鲲鹏的人的志向真的只是独善其身吗?当然不是!正如所众所周知的一样,庄子的内心世界,并非是唯物的,而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在庄子看来,万物就是自身,自身也是万物。“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思想贯彻始终的,一言以蔽之——齐物论;道家思想,贯彻始终的,一言以蔽之——无为,都是一种不打扰的自然之态,“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另一方面,个人的逍遥和万事万物的逍遥是统一的,正如鲲的渺小和巨大是统一的,所谓齐物论,正是此意。

庄子逍遥,是他作为个体的特征,是他个人在追求与万物齐的过程中达到的个人精神境界的结果,这使他看起来似乎是在追求独自逍遥于天地,但,在他的独自逍遥里更多的对万物尽逍遥的期待,他心中呼唤一个“逍遥”的世界,当然不只是他个人自己的独自追求。因此,看似“独善”的独自逍遥,与“兼济”万物期待的尽逍遥,共存于庄子,这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庄子》,留下了“逍遥”的《逍遥游》。

三、总结

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于庄子而言,就是其个人生命的自在体验以及在自然万物里找到的精神超越,用《逍遥游》里的话来说,就是“无名”的逍遥,“无己”的 逍遥,描述的是一种自由自在、心怀万物、顺应自然的精神体验,是庄子个人自在与万物逍遥的辩证统一思想的体现,是庄子个人生命“独善”的逍遥精神,也是“兼济”自然万物的逍遥境界,是他追求自由和自然万物皆在心怀的洒脱,是超越现实既定境遇的精神感受。而這种洒脱和豁达,则是他影响后人最大的闪光灯。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清]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清]郭庆藩撰 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叶金.庄子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3.

[7]陈引驰.庄子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汪韶军.“人见其人,物见其物”[J].庄子与道家文化,2015,(01).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