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孟子的天命思想

2019-09-10胡冰洁

青年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仁政主观能动性孟子

胡冰洁

【摘要】: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其更多地从道德精神与信念的角度来阐释“天命”,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主张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把握天命,在天命面前人可以积极有为,民心向背是得天命与否的重要因素,也为其仁政学说创立了基础。孟子的天命观影响十分深远,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天命思想;性善;主观能动性;仁政

一、孟子对孔子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孔子的天命思想

孔子其实是不相信天命和鬼神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对于祭祀,孔子也只是为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保留殷周遗留下来的礼乐仪式,他是“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如”字可看出他不是真的相信有鬼神,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即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这其实已经超越了殷周以来天命具有绝对权威和力量的层面,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天命观向自然天道观的转换。但孔子有时也提出“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这里更多的是指命运,指自然的、人世间的一般规律和常态,天命在孔子这里似乎是他也无法解释和回避的问题,也只能无奈地以人格神的形象表现出来。

(二)孟子对孔子天命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一定程度剔除了其所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天被孟子限定为一种观念的事物,而不再是崇拜的对象;另外如孟子对天命所做的解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没有人叫他们这样做,而竟这样做了的,便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竟这样来了的,便是命运。在这里人格神的色彩消失了,天命近乎必然性。虽然孟子也认为天命是无法言说和预测的,但相较于孔子,他更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通过“尽心”、“知性”,是可以“知天”的。在孟子看来,天人可以合一,但人认识天命的前提是自身能排除外物的引诱,充分进行自我认识,他强调了“人心”的重要性,暗中取缔了天神的权威。

二、孟子天命思想的具体内涵

(一)天性影响人性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德行天生:“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天爵”就是指人的先天道德,天是道德的源泉,美好德行皆是天自然而无意识的产物,称天性,人只有修养并保持内在的天性而不被外物蒙蔽,才能得到并守住公卿大夫此类人爵。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他认为人性之善乃是“天赋”,是天赋予的。因此,孟子不仅认为伦理道德是溯源于天的,还将天性影响人性、进而形成道德规范的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

(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孟子所提出的天人模式中,人并不是出于被动接受状态的,而是被赋予了能动性,即“知天”、“事天”,孟子其实是以唯心主义的观点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即孟子认为人虽皆有善端,道德规范乃人之与生俱来,但仍可追溯于天,人能坚守道德乃是归于本性、把握天性的体现,而非被动服从于天;同时孟子认为人的寿命虽然也是由天命决定的,但人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天正命的,只有人尊崇禀受于天的道德,积极践行道德实践,而后寿终正寝才是正命;可见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羁绊,认识到了人在自然中所处的地位、人本身的存在和作用,呈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三)天命人归

当孟子以上的这种天命思想体现在政治领域时,便和其“仁政思想”及“民本思想”相联系。统治者上应天命、下顺民意,在顺从“仁义礼智”之先天禀赋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为而治,即行仁政。而民意则是判断统治者仁政与否的根据,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即坚持民本思想。《孟子·万章上》中有一段议论,天命便是通过民意来体现的,传统的天命实质上成为一个虚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把“天性”、“仁政”和“民意”相联系,从而直接把人民的意志上升到天的高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这是对传统的天命思想的挑战。。

三、孟子天命思想的积极含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的天命思想对儒家天命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由孟子,儒家的伦理道德第一次拥有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因为人之德行皆由天赋,因而“天”成

为道德的实体。同时,中国传统观念下“天”的概念在孟子的天命思想的影响下也渐渐淡化了其人格神形象,成为一种被赋予道德属性的理念。另外,孟子天命思想的最大意义在于教导人们如何在天命面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天命,孟子认为既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在把握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弱小的滕国面对强大齐国的入侵时,孟子积极劝说惶恐的滕文公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即不应该在大国的强大压力下消极无为,而应该“强为善”,努力地实施仁政,赢得民心。故而,孟子认为尧舜虽为圣人,但其之所以为圣人,并非上天注定,而是因其懂得发挥天性之仁义礼智的四端之心,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践行,以仁政治天下,则人皆可以为尧舜:“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子·告子下》。

孟子的天命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荀子就继承了他在顺应天命的基础上充分發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在孟子的天命思想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践履。后来的学者总能从中吸取一些东西,或直接利用,或加以改造然后为己所用。直到今天,孟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积极有为、开拓进取正是孟子天命思想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1版

[3]曹景年.孟子天命思想的内涵和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10月,第29卷第5期

[4]任素月.浅析孟子天命观[B].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5月,第34卷第5期

猜你喜欢

仁政主观能动性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孟子说仁德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
《论人民民主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