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研究

2019-09-10李文慧袁子涵江楚瑜陈裕楠

学业 2019年7期

李文慧 袁子涵 江楚瑜 陈裕楠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用来定义新兴事物的网络流行用语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旨在运用转喻的理论,对2013-2017年的网络流行用语进行系统化分析。从命名转喻,指称转喻以及行为事件中的轉喻这三个方面,对2013-2017年的网络流行用语进行分类分析,进一步证明转喻机制与网络流行用语的内在联系,为网络流行用语的形成提供理论根基,同时也为转喻理论提供现代语料的支撑。

关键词:网络流行用语;命名转喻;指称转喻;行为事件中的转喻

一、引言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信息的获取只需双指在屏幕之间滑动。网络的兴起,催熟了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伴随而来的是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概念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认知机制,进而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规律和网络流行语背后反映的认知心理等。但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就转喻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成系统。本文基于近5年的网络流行语,利用转喻概念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分析,以此尽量扩充相关研究的空缺。本文就近5年(2013年-2017年)网络流行语转喻现象进行了分析分类。

二、命名转喻

在网络空间交际中,当互联网用户表达某一事物缺乏相应词汇时,往往会根据所指对象的某一特征,借用已有词汇来对其命名,可能是从事物的外表特征入手,又可能是以其功效进行命名。即人们在命名一个事物时,只能择其一个(或局部) 特征,或依据命名者的心愿来命名它[1]。这种通过转喻为事物命名的方式,反映了网络流行语中的命名转喻现象。

(一)提取人的显著特征定义一类群体

小鲜肉(2014年)

在网络上,“小鲜肉”一词用来形容年轻帅气、有颜值的新生代男偶像、男演员,以此表达对其的称赞喜爱之情。“肉”指供食用的动物肉;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还可以指代人。人们基于自己的四肢跟人体的联系, 建立起“整体-部分”这样一个认知框架”。[2]该词由“肉”来代指“人”这个个体,这是典型的转喻例子,即部分代整体。“事物有很多属性, 而人的认知中往往关注的是最突出、最典型、最易识记的属性, 即突显其属性”。[3]“鲜”的其中一个意义为: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以此代指“新人”。而“小”代指“年龄小的”。所以,该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已有的经验认知下(以肉喻人的认知),总结“年轻的、帅气的、单纯的”等最突出,最吸引眼球的特点,最终得出“小鲜肉”。这一演变过程符合人认知的顺应性迁移。面对新事物,人们倾向于在原有的认知系统中寻找与其相似的原有经验,并对其并加以调整与总结,从而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其结构既包容了旧经验又含有新经验,从而可以将其应用于新语境中。

(二)结合固有“文化符号”,定义新事物

原谅绿(2017年)

该词是由2017年网上流行的一个梗“当然是选择原谅她”一词发展演变而来,这个形象源于《哆啦A梦》中原谅帽,只要带上这个帽子,无论做错了什么,别人都会原谅你。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模因论”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字信息单位。在网络空间中,各种语言符号在自我复制的竞争中,一些语言模因由于容易得到人们的注意、认同、记忆和感染,作为“强势模因”幸运地获得胜利、留了下来。 [4]而我们在命名这个词时,固化加深了绿色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习俗中的“强势模因”。这也体现了命名转喻观“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认知机制。涉及颜色的转喻现象近日在网络中备受欢迎,以前仅指颜色的词现在被增加新的定义,除原谅绿外,还有基佬紫、闷骚红等。

(三)借用外来文化,定义新观念

颜值(2015年)

“颜”在日语中意为容貌,值表示数值。“颜值”则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于评价人物外貌特征(包括面容、身材和穿着)。在命名转喻机制作用下,“颜值”指向人的整体外貌优劣程度。“颜值高”“颜值低”是人们对于他人外貌的评判,也反映了网络时代在继承传统的审美观前提下独特的审美文化。“转喻概念系统本身也是文化系统” [5]文化的介入参与极大影响转喻认知的产生和运作。作为文化脉络中独特的“承载符号”,网络流行语体现传统文化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突显特征,是转喻动态构建机制在现代社会与文化聚落的规约成果。

三、指称转喻

Lakoff认为转喻具有指称功能,即它可以使我们用一个实体来代表另一个。从词汇语用学角度出发,Wilson认为,词义的确定过程是在解码的基础上,听话人为了适应当前场合而构建的特定概念,是对某一词语或词语组合进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收窄或扩充。然而,指称转喻却超出了词义收窄或扩充的解释范围,由于语境的引发,转喻词语在使用中产生新的意向内容。 [6]在网络流行语中,人们经常会以一个经典的形象或名称,在一定语境下进行语义和语用的收窄和扩充,用其指代另一个形象。

(一)基于历史,从字面上赋予已有词汇新内涵

1. 土豪(2013年)

“土豪”原指在封建社会中那些“为富不仁,剥削农民”的地主阶级。而该词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用于调侃那些有钱又喜欢炫富的人。这类人喜欢用装穷的方式来达到炫富的目的。本来这个词只是表示一个特定的社会阶级或是社会属性。但现在这个词由政治符号变为了一种时尚符号,成为一种带有调侃或者嘲讽语气的社交用词。虽然词没变,但是该词在封建社会的定义以及用法与其在现代社会的定义与用法有所区别。与旧时的政治功能相比,该词现在更侧重于其背后的语言色彩以及其娱乐功能。

2.老司机(2016年)

“老司机”一词本是对具有长时间驾龄、丰富的驾驶经验、发生的交通事故几乎为零的机动车驾驶员的一种称呼,含有褒扬的语气。在其使用过程中,“老司机”的称号不再主要来自于客观他体的评价,也可以是主观自我的标榜。在网络环境中,“老司机”成为了掌握丰富且隐秘的资源者的称号。例如“老司机带带我。”。这种转喻策略属于“情境化的认知”,即在不同情境下,“老司机”有不同的延伸含义,并遵循“内化-再创造”原则。即交际者使用语言交流时,转喻策略将认知机制与范畴化情景置于内化关联模式,令交际主体进行积极主动的语言选择构建与语言含义再创造。

(二)基于事件,扩展事件主体内涵

吃瓜群众(2017年)

“吃瓜群众”最开始源于一个公路新闻,记者去采访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新闻评论里就有人评论到: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于是就有人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后来,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再后来,“吃瓜群众”被扩充,几乎等同为“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四、行为事件中的转喻用法

行为事件中的转喻现象指我们所做的一个行为或一件事,其中会包括若干细节,但常用其中的一个细节来指代整个行为或事件,这都可视为语言的命名范畴,也可用命名转喻观为其做出合理的认知解读。它符合转喻映射原则,即在同一认知域中用较易感知的部分来理解整体或者整体的另一部分。

(一)新用语意义的实现要基于实际动作的执行

1. 光盘行动(2013年)

光盘行动是一场由公益人士发起的活动,倡导人们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不浪费粮食。现在该词延伸为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光盘行动作为一场行动,只具有暂时性。但当光盘行动由一个行动上升为一种美德,一种习惯时便具有了一定的广延性。

2. 葛优躺(2015年)。“葛优躺”从字面来看是指演员葛优躺着的状态。一组来源于家庭情景剧《我爱我家》的图片呈现了葛优饰演的角色瘫坐在沙发上的场景,其神态颓废慵懒。故网民将懒散的瘫坐姿势称作“葛优躺”。“葛优躺”由单一的状态扩展至颓废的思想精神,其行为发生了实质含义的丰富与转变,为网民提供了释放精神压力与心理焦虑的独特方法。

(二)新用语上升为“文化共识”后,行为的执行可不成为语义实现的必要条件

打call(2017年)。该词最早出自日本演唱会Live应援文化,它原是一种由御宅族或日本偶像支持者表演的舞蹈或打气动作,其中包括跳躍、拍掌、挥动手臂和有节奏地喊口号,根据不同偶像、表演团体还可能有其它的表现形式。这一系列行为动作引进国内后由语音转变,称为“打call”。在这里「call」不是打电话,而是呼唤、呐喊的意思,所以打call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呐喊加油。与之相关的流行语句有“为××疯狂打call”。随着潮流的迅速发展,除了适用偶像应援活动,也会在对某个人、事、物的支持时使用。比如,为某台政策或为某人打call。

五、结论

网络时代是一个表达膨胀的时代,各种流行语你来我往,层出不穷。网络流行语必定要有一定的主创性、延展性、包容性。不难看出,近几年来,网民自创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不再局限于一种语境和语义,外来文化中的语言也能“各抒己见”。而这三个特征都可以被三种转喻来满足,这也就能解释转喻在网络流行语中“大放异彩”的原因了。

三种转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绝大多数的流行语涉及的转喻都占两种以上,即一个流行语可以单独地用命名转喻来理解分析,同时它也涉及到另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转喻。

另外,媒介信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大,信息的制造、传递、接受和消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至于人们往往根据某种信息解读社会生活的意义。歌曲、综艺节目、经典剧目台词的改编等形式多样的媒介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仓库”,人们据此所产生的“妙语连珠”也体现了思维的高度活跃。聊天中大家更喜欢用“斗图”的形式代替“纯聊”,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的结合使用不仅体现了时代特征,也加强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理解能力。在此认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转喻现象,这为语言学者提供了巨大的“语料库”,需要我们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王天翼、王寅,命名转喻观 ——以石钟山命名为例[J],《外语教学》,2017(4):12-17

[2]束定芳,隐喻与转喻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316

[3]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 (01)

[4]朱晓彧、冯美,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 ——以“ XX体”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12-118.

[5]范振强,具身认知视域下的转喻动态构建机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5)

[6]江晓红,指称转喻的语用动因研究*[J],《现代外语(双月刊)》,2014(6):743-872

作者简介:李文慧(1999.2-),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英(新)1601班学生,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袁子涵(1998.8-),女, 江苏南京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英(新)1601班学生,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江楚瑜(1998.10-),女,广东佛山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翻译1601班学生,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陈裕楠(1997.6-),女,贵州贵阳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外国语学院英(新)1601班学生,201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指导教师:王艳滨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