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
2019-09-10高焕毅
摘要:城镇化总要落地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之中。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种种陷阱,根源在于缺乏地质工作的支撑和服务。新型城镇化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和“前置”。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拓宽大地之路径,实现趋利避害之目标。
关键词:城镇化;大地质;新型城镇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十年之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城乡对比首次过半,社会结构呈现历史性变化,这注定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拐点,是亘古未有之一大变局。
一、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陷阱
(一)重“地”轻“质”。
每年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都要发生数千起塌陷、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以赚取土地差价推动的旧型城镇化,使地方政府在 “造城”运动中获取的收益估计在30万亿元左右,这也是我国城乡差距愈拉愈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重“地上”轻“地下”。
重“地上”轻“地下”的典型案例是城市内涝。人们记忆犹新的是,若干年前北京“7.21”、济南“7.18”两场特大暴雨,分别卷走了几十条鲜活无辜的生命,而这并非个案。一些城镇几乎是逢雨必涝,市区能“观海”、街道可“捕鱼”、地铁看“瀑布”,成为这些城镇的内涝“风暴”线。
(三)重“开发”轻“治理”。
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资料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微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再以垃圾填埋场为例,建厂不慎极可能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在开发前的可研阶段,前置了一个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质报告,现在对重大工程项目更进一步前置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目的正是在于发挥地质工作“防患于未然”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二、陷阱根源及地质工作前置的意义
传统城镇化涉及地质方面的种种陷阱,最根本的原因是前期基础地质工作做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细致,导致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缺乏地质工作的支撑和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城镇化都要依赖于具体地质环境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地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第一,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布局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任何城镇规划,都必须以地质环境的承载力为依据。城镇化不是空中楼阁,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城镇规划目标区域确定之后,其前置性的基础工作就是开展目标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分别推进各类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地质依据。
第二,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上分为地上与地下立体建筑配套设施,平面上包括办公区、商住区、产业区等工程项目, 路、桥、空、港等交通运输项目,油、气、煤、电等能源动力项目,供水、排污、金融、通信等三产服务项目,无一例外都需要通过各类地质工程勘査,研究和解决相关地质问题,包括査明各类工程项目的地质结构和承载能力,分析和预测工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地质影响和变化,并分别进行专题性评估,提出有针对性对策措施。
第三, 新型城镇化科学发展与管理需要大地质工作先行前置。新型城镇化需要一个科学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对各类工程施工区域进行三维空同可利用程度调查,使宝贵的城镇空间资源得到节约集约利用,要依靠地质工作;对水文地质结构和容量进行水工环勘查,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要依靠地质工作;对与城镇安全相关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題,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应对方案,要依靠地质工作;对诸如地热和地质公园等的开发利用,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产业支撑能力, 仍然要依靠地质工作。
三、拓宽大地质路径的对策
城镇化是一趋利避害的长期过程。原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沃利·恩道曾说过:“城市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 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必须拓宽大地质路径,实现趋利避害之目标。
(一)改革完善城镇规划体制机制。
首先,要解决城镇规划与地质勘查 “两张皮”的问題。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将目前的城镇规划主管部门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大部制”整合,将地质工作 “前置”到城镇总体规划之中,并赋予其一票否决的权力。但目前大部分城市仍是规划、地质“两张皮”,这样“背靠背”搞出来的规划与实际地质状况难免会南辕北辙。其次,积极推进“三规合一”。在整合机构的基础上, 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各类专业规划“三规合一”, 这样可以把土地与规划、地上与地下、专业与综合进行立体対接,做到动态平衡与监控。再次,要“远中近”期相结合。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域规划的宏观要求, 确定在区域城镇群中的功能定位, 远期缩小做中期, 中期缩小做近期, 近期计划应达到控制性详规全覆。
(二) 大力加强城镇基础地质工作。
上世纪30年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我国地图上沿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 画了一条大致45度的倾斜线,称为“胡焕庸”线。此线东南方向,约36%的国土居住着96%的人口, 是我国城镇群主要聚集区域。鉴于城镇化步伐加快, 当城镇开发建设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时, 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引发各类地质问题。城镇地质是城镇建设的主要载体, 一方面,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求地质坏境不断提供优质能源、水源、固体矿产资源、土地空间和生态安全;另一方面,城镇开发,主要是工程一经济活动,形成强大的地质作用应力,不断破坏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促使地质环境质量恶化、容量减少、承载力下降,以致引发地质灾害。
(三)全力防治各类地质灾害。
据地质专家考证,我国著名的楼兰古城很可能是因地质滑坡造成孔雀河改道从而丧失了水源而致消亡。为避免“楼兰悲剧”再现,应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勘查,继续开展地灾高发易发区1:l万及更高精度的地质详查。完善地质灾害调布评价体系,建立以专业调查为主,排查、核查、复查为辅的动态调査评价体系。健全地灾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地灾防治“五条线”(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理、专家咨询、中介服务)和乡镇国土所“五到位”(评估、巡查、 预案、宣传和人员)建设。
(四)努力开发城镇地质旅游资源。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我国自2000年伊始开展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至今已申报建成了39个世界地质公园,200多个国家地质公园和一大批省级地质公园。自2010年起,我国启动开展了“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命名创建工作,全国已有重庆、天津、福州申报为“中国温泉之都”。据地质部门勘查,济南地热可利用储量折合标准煤近2.5亿吨,可开采量远超2万m3/天的“中国温泉之都”最低申报标准。济南市可籍传统“泉城”品牌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地热温泉项目,拉长地质旅游产业链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向春玲.中国城市化發展与反思[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l3.
[2]王克忠.城镇化路径[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高焕毅,男,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工商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