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课堂在初中科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

2019-09-10周云

天津教育·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量化分析初中科学有效提问

周云

【摘  要】课堂提问是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开启思维,而且还能在科学探究中唤醒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本文通过对在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统计表进行分析,得出有效提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很大帮助的结论,并且思考分析怎样的提问才能称之为有效提问。

【关键词】有效提问;初中科学;量化分析

一、课堂有效提问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1.利用认知冲突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教学实践中,虽然有很多趣味性科学小实验,但学生不能对每一堂课的内容一开始就抱有兴趣或积极主动投入思考。为此,教师需要抓住引起学生兴趣的突破点,有目的性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形成他们认知上的“冲突”,当这些认知“冲突”一个个被解决后,意味着他们真正地融入了这节课堂,那学生对课上的重难点突破就会水到渠成。

2.变直为曲巧设问,条条大路通罗马。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另一种交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如果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过于直接,其价值不大,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并且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乏味,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如果教师将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来提问或者改为更灵活的方式,就可能会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问题的“迷宫”中思考探索,从而发现问题的答案。

3.由大化小,由难化易。要上好一节科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远远不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水平,我使用最多的提问方法是将比较困难或深度的问题分解成较易理解或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最终将埋藏在深海中的“大冰山”全部看清楚透彻。

课例:在班上探究“小灯泡电功率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影响小灯泡电功率的大小的因素”的联系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

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只灯泡(25W)的亮度,然后再观察一下两只相同规格灯泡的亮度(这2只灯泡是串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灯泡变暗了”

教师:“变暗说明了什么?”

学生:“电功率变小了”

教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验证一下两只灯泡的连接方式”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回答:“两只灯泡串联”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什么导致小灯泡的电功率变小了?”

学生:“电压”。

接着我在拿出两只不同规格的灯泡接入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亮度,学生通过验证连接方式,很自然提出了另外一个影响灯泡电功率大小的因素:电流。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和实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并参与其中,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4.开放设问,发散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每次备课时都会注意提问的角度和深度,对一些比较容易拓展思路的知识点,一般设置为开放性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引导,使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方法,使他们在今后解决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

(一)课堂提问次数统计表的选择

课堂提问次数统计表有多种选择方式,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主要教学形式为小组合作,所以采用了合作学习环境下的课堂提问次数统计表,见表1。

其使用方法:利用画“正”的方法记录坐在每个顶点位置的学生的发言次数,也可以设置具体的符号,表示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比如,★——该生的发言得到肯定;?——该生出现错误或不甚恰当的情况;→——该生有走上讲台解答问题;*——该生没有回答出问题。生态课堂更注重对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所以统计时,在学生回答时,增加表示学生参与互动的关系。一般使用“↗”“↙”“↖”“↘”符号。

(二)课堂提问数据的计算方式

通常采用三个概念描述课堂提问数据,计算公式采用以下方式:

课堂提问率=

课堂提问覆盖率=

课堂重复提问率=

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让班里每个小组组长负责统计提问次数和人次。

(三)案例实施

通过几节课的实施,收获颇丰。现以本人在校内一节公开课为例。课题为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六节《透镜和视觉》第一课时为例。本课时内容比较简单,实验器材也较生活化,探究的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戴的近视镜入手直接将学生拉入课堂。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故没有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的表格记录,而是使用常态教学中的课堂统计表,如表2所示。这节课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如表3。

表2 在教七年级下册透镜和视觉一课的课堂统计表

1.数据分析。教室學生总数为34人,表格内数字为该学生被提问的次数以及发言的质量情况。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两个学生(6,1)和(6,6)一直没进入状态,被提到时要么答非所问,要么不知所云。根据公式计算出课堂提问率为52.9%,提问覆盖率为44.1%,在提问过程中,有同学能够很好地掌握课堂内的知识,比如(3,2)和(3,5)两位学生;还有的同学能根据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2.数据背后的信息。通过上面的两张表格,教师能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自己的授课效果。这节课的探究成分远远大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本节课的优点所在,不枯燥无味,学生之间还有较多的交流互动时间,所以对本节课解决探究性的问题自然不在话下。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它寓教于乐的特点,全班同学更应该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事实却不是如此,还是有部分学生当“局外人”,在别组同学积极交流的时候,时而望向窗外,时而借此机会和同桌高谈阔论。

通过对这节课的分析,可以为以后更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堂有效提问案例改进

(一)《透镜与视觉》案例改进

我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对本堂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调整,以六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之间的结合没有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成绩,只是按照座位顺序,相互邻近的几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根据本节内容的三维目标(见表5)将本节课按照感知透镜、探究1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究2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路径三部分展开来。

首先,将任务布置给每个小组,让其尝试解决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6个组可以共同探究一个问题,也可以为了提高效率采用分组布置的形式。例如,前三组可以进行凸透镜的探究,后三组就进行凹透镜的探究,如果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组与组之间还可以相互补充。然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交流讨论,我负责在教室里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为有困难的学习小组答疑解惑。最后,通过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流程如下:

抛出问题[→]巡视[→] 暗示[→]展示[→]调整

针对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问题,改进之后的统计表见表5。

其中,旁边的数字为学生标号,每个小组内有5-6人组成,中间的数字为该小组组别及在该节课中被提问的次数,其中的“   ”表示在小组交流时间,组与组之间也发生了交流。

(二)数据分析

教室内学生人数为34人,中间数据为该小组组别及被叫起来展示的次数;六个小组是根据学生所在位置划分的,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学生成绩。由表5可知,全班学生都有参与到本节课的交流中。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 A组和D组同学之间的合作非常高效,并且解决完布置的问题之后有时间和另外两个组进行观点交流,这样的方式能将学生之间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三)数据反思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多种担忧,认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低下甚至是无效的。这就低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而浪费了一部分优等生资源。这样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产生教学疲惫感。通过建立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可以减少在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交流的能力,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生态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的核心素养。

四、结语

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上所述,并不是所有课堂都适合实验探究。關键的是,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不动摇:以教学内容的深化为目的;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标准筛选问题;以相关知识的联系为桥梁铺垫问题;以课堂的生成促进为目的完善目的;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保证提出问题。只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教,才能使课堂既有趣又高效。

参考文献:

[1]孙琪斌.课堂提问统计表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2).

(责任编辑  林 娟)

猜你喜欢

量化分析初中科学有效提问
微课不微
2005—2015年中国远程教育机构及其学习者成本效益研究的量化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视角下我国马列·科社学科研究状况分析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网络新闻标题修改的量化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