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导入妙在开头
2019-09-10李清
李清
摘 要:导入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主要阵地。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尝试导入效果,对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究。在本文中,我将对所积累的导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导入效果;导入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导入就仿佛是师生情感碰撞的一個音符,只有基调清脆悦耳,之后的音符才会优美动听。在新课改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如何有效导入课堂进行了积极探究,总结了不少的模板、方式。我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所要实现的导入效果,对以下方式进行了实践研究。
1.立足教学目标,增强导入的针对性
课堂导入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课堂导入是为实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信息技术导入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引导,使其在与教学内容相适切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新知内容进行探究。我在组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将每节课的“绪论”作为导入新知的依据。因为,“绪论”中直接点出了本节课或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所以,以此为导入依据,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之初,就知道自己在本节课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需要如何掌握这些知识,需要获得怎样的发展等,从而为其参与新知学习指明方向。
2.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导入的启发性
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各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参与主体,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知识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将无法对其进行探究、理解,甚至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对此,我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时候,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导入环节入手,立足学生的学情和发展潜能,对其进行启发引导,从而使其在“跳一跳”的过程中摘到“桃子”,享受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乐趣。以“图画乐园欢迎你”为例,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图画内容。造型各异且色彩艳丽的事物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兴致勃勃,甚至对某一图画内容感到好奇。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后,我立足本节课的知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些图画是如何制作的呢?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利用哪一软件呢?如此问题,正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在问题的驱使下,会自主地投身到教材内容之中,从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
3.丰富导入形式,增强课堂导入趣味性
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在自制力是有限的,难以长时间地在课堂教学活动参与中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上,总是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教师教学的影响。因为,在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中,大部分教师为了充分把握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一开就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面对晦涩难懂的基础知识,自然无法产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要求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我在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在课堂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驱动其积极探究知识。具体来说,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会利用多样的导入形式营造趣味氛围,以此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我用线条来作画”为例,在组织本节课教学之前,通过与学生们的沟通,我知道过两天是某个学生的生日。于是,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将该学生过生日的消息告知全体学生,以此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们该其制作一张贺卡。如此情境任务自然会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提出这样的要求:在制作贺卡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线条来作画。面对该要求,大部分学生手足无措,同时也对用线条作画产生了兴趣。之后,我则自然而然的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在兴致高昂的状态下,有效学习。再以“网络探宝大行动”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初,立足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为学生精心地设计了升级游戏活动。学生需要完成一个个升级任务,才能摘取宝塔上的红旗。而这些问题,则涉及到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此比赛任务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其需要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借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内容之外,我在导入活动开展中,还立足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为采取生活手段导入新知,以此增强课堂导入的实效性。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立足导入效果,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提问、情境创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自主性的发挥下,积极投身新知学习活动之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成洁.多元导入 妙在开头——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电教,2017(11):49-51.
[2]柳峰.基于学生实际 巧妙设计导入——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的分析与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