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

2019-09-10冯向龙

大众科学·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实践

冯向龙

摘 要:为解决现实中学生欠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结合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建设一个开放、创新、共享的課程平台,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基于科学课程,课堂内外关联互动,开展“行走中的科学”主题实践活动,构建科学学习大课堂,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关联互动  行走中的科学  实践  科学素养

一、现状堪忧——“一石激起千层浪”

社会因素:现在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的迷信、谣传和毫无科学根据的理论;遇见问题,不经思考,缺少实际证据支撑,基于自己的情绪直接发表意见;

课堂因素: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科学理论知识贫乏、对教师、书本‘论断’盲目推崇,遇见问题,未经思考,无证据支撑,直接情绪表达的这种“人云亦云”从众心理的现象遍地开花。

笔者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学生最欠缺的恰恰是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校开展基于科学课堂及社会问题开展系列主题研学活动,构建科学大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未来,精心策划,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内学习科学,促进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团队合作理念、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技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二、发展需求——“接天线接地线”

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目标也对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解释与要求,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建议不要把学生封闭在受时间和空间束缚的教室、实验室,科学学习需要更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不把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课堂和实验室外的学习也是科学学习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科学教学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内外关联互动,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科学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积累认知,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更有利于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社会问题等交织才会相得益彰。

我校开展基于科学课堂和社会问题“行走中的科学”主题实践活动初衷是为解决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问题或者项目而在课外进行的实践研究活动,一般包含以下环节:明确实践目的、确定实践思路、设计实践步骤、记录实践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成果展示与应用等。在实施过程中,它也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分阶段进行。

三、实践活动——“提升科学素养”

基于科学课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将科学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与主题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出课堂、进社会、奔未来,活动更生动,学习更有效,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有较多设置开展长时探究的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例如,“记录天气”,“养小动物”,“制作肥料袋”,“种植油菜”、“制作太阳钟”,“观察月相”,“环境和我们”等,科学教师通常关注课堂学习的指导,而忽视了这些时间跨度大、操作繁琐且难以监控的实践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支持更无从谈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内容“我们的行为会不会影响环境呢?哪些行为会破坏环境, 哪些行为可以保护环境?我们面临哪些环境问题?我们又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保护环境呢?”垃圾、水污染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018年5月17日,以参加义乌市 “五水共治保供水,健康惠及千万家”活动为契机,开展“摇响拨浪鼓,寻访母亲河”的家乡自然水域考察活动。

基于社会问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根据社会问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社会问题转化成科学主题实践的内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通过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使学生获益,也会使得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相互补充,学生正在没有铃声的课堂里动手动脑,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

例如:五年级二班学生看了2018年10月6日一则“义乌市江东街道观音塘村又发现大量恐龙蛋”新闻,在科学课上一系列恐龙的问题把冯老师问呆了。

第一阶段(12月27日):“即将开启奇幻探寻恐龙之旅”前期宣传策划(实施者:相关老师),引导学生对主题研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二阶段(元旦期间):元旦放假期间利用查阅网络、书本等了解地质时代划分,并试着去追溯以下问题:

地球上第一个出现的生物是什么?

恐龙大约什么时候出现?

1亿年前义乌-东阳的环境可能是怎样的?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什么是化石?(实施者:全体学生)

第三阶段:全校海选50名学生开展“探寻恐龙之旅”研学活动,完成上述任务,现场通过神秘专家考评获取“通行证”。(实施者:全体学生)

第四阶段:分组,小组合作制作1份主题研学计划(实施者:入选学生),带上任务清单,不走马观花。

主题研学总结。

第五阶段:开展活动。

四、科学评价——“使活动常态化、高质量”

“行走中的科学”主题实践活动大多内容都是出于学生兴趣,靠“童心毅力”维持活动的开展,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及时的肯定,否则很难维系经常性开展活动,因此需要科学教师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制约、激励学生,保证实践活动常态化运行。

主题实践活动评价主要分以下为两块:

主题实践笔记  学生针对某个实践活动,用书面或者实物形式对实践活动的表达,科学老师、同通过主题实践笔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态度,进而做出质性评价。

科学量化评价  针对某次实践活动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参与者对实践活动的反应、态度倾向,从而做出量化评价。

实践证明,基于科学课堂和社会问题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娴熟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形成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奋力进取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4]《小学科学实验总动员》。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实践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科学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