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文化与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019-09-10梁秀富
梁秀富
【摘要】: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把当地的人文景观、环境与特产、风俗、民间傳说与名人故事以及谚语等,和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增强语文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充实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当地文化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文化,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就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当地文化全方位展现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运用。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的限制,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距离,有些内容如果照本宣科,只是纸上谈兵,教学目的得不到有力地贯彻实行。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也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当地文化课程资源,把当地的人文景观、环境与特产、风俗、民间传说和名人故事以及谚语等,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进行整合,增强语文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充实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利用当地文化中的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发掘家乡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往往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底蕴。当地的人文景观能让人感受到博大深厚的文化,产生更高屋次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当地的人文景观,积极引导学生发掘家乡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充实语文教学。
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葡萄沟》一课时,可穿插介绍一下家乡特产,比如:“白玉蔗”是木格镇特有的地方品种,其蔗茎粗壮,节间长,皮肉松脆,纤维少,清甜多汁,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润肺之功效,是果蔗中的珍品。木格镇席草种植历史悠久,是广西有名的草席基地,传统手工艺纺织的草席以色泽鲜艳、质地柔软、织花美观、虫蚁不蛀、席不粘身、冬暖夏凉而驰名。在高年级写作课,也可带领学生去白玉蔗基地和草席厂参观,再动手写一写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二、巧用当地环境,让当地环境成为学生的活教材。
农村小学地处农村,所在的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挖掘,它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解放学生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寻求大自然的奥秘。乡村风景秀丽,语文教学中,当地环境资源则是学生的一本无形的更有价值的书。教师要抓住这本生活中的书,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让学生走入社会,去仔细观察平时常见的自然景物,动手画画美丽的家乡,写写家乡的情,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春暖花开,教师可带着学生去踏青,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激发学生对周围动植物的关注,激起学生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秋收时节,与学生们一起秋游,亲眼目睹大自然的丰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感悟生活真谛。这样做,真正让当地环境成为学生的活教材,充实语文教学。
三、借用当地风俗,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除夕吃团圆饭、贴对联,元宵观灯吃汤,清明节扫墓踏,端午节包粽及龙舟赛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
教学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这一课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上课伊始,教师通过传统小吃导入新课:“看,教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让书本知识和本地文化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体味到端午节的氛围,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可谓一举多得。
四、利用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名人故事,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地民间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引导学生去搜集整理当地社会中广泛流传的一些民间故事,比如贵港南山寺飞来钟、流米洞等民间传说,当地的石达开、杨秀清、萧朝贵、黄彰、韦昌辉、罗尔纲等名人事迹都是鲜活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时,可引入当地的这些民间传说;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可以穿插当地的名人故事进行教学,丰富了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深刻体验,又巧妙地运用故事及人物的诱惑力,以及名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五、利用当地文化中的谚语,增强语文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学内容。
当地文化中含有丰富的谚语。谚语短小易记,通俗易懂,名式整齐,琅琅上口,善于运用比兴、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反映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吃苦耐劳以主崇文尚教等,贴近学生生活和语言。语文教学中适当引用谚语教学,可以将复杂的知识要点简单化,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并且加深了对语文知识的的理解和运用,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尤其能促进书面语和方言两种语言的和谐整合,还能促进在实际的运用能力。比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多写多记。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经常接触思想正确、勉励性强的谚语,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能促进学生矫治不健康心理,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结语
当地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可以说,当地文化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提升语文的能力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小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当地文化,一定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