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作文训练的知识组元与过程取向
2019-09-10陈志霞
陈志霞
摘 要: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和各个学段作文教学的要求,但由于“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评价无标准”等原因,我国的作文教学效率仍然低下。为此我们必须构建作文日常训练新体系,包括确立作文日常训练的科学理念、训练序列、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作文教科书的知识组元模式以及对作文实践过程的指导,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通过写作过程学会写作。
关键词:作文训练;知识组元;过程指导
一、作文训练的知识组元: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材多以文体和主题组元,如记叙、说明、议论,包括作文训练在内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训练层级,各个文体界限模糊。虽然知识组元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体式驳杂的拼盘型语文教材,无论从情趣上文字上看,显得多么不调和”“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幅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得亲切”但参照借鉴国内外优秀改革成果,为了构建多元化的教材体系,探索多维度的作文课程,从知识组元的角度构建作文课程,形成训练序列知识组元,让能力组元,文体组元,价值观组元等训练序列因势而变,因学情而变,使语文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方面得到提升。应做到以下幾个方面:
(一)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建构教材
中小学的作文能力有许多种,其中基本的能力是两种:搜集和产生文章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内容的能力。而前者是关键,它是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和感悟,在头脑中将特点鲜明的表象与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正确地适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以形成自己的认识、体验和见解。“进入教学的不是针对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是简单地把学科性的语言知识转移到教学中”。这正是我们基于文本语言建构教材的根本所在。
(二)基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作文能力中表达文章内容的能力又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5种,即审题、命题能力,确定和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系统地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殊能力就是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又称运用文体的能力。
(三)目标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建议高中写作教学“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为此,既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更要注重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多途径的写作训练,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思维能力的提升带动创意写作、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提高。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规律,作文训练采用“先一般,后特殊”、“三种文体的训练齐头并进”的训练程序,即先以一般作文能力训练为主,文体训练为辅;再以文体训练为主,相机巩固一般作文能力。
二、作文训练的过程取向:体验
新课程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在于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在重视语言文字积累的同时,应从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着手,不只是强调写作的结果如何,而应注重作文的过程。过程取向教学是将视角集中在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及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课标和新教材写作编写理念来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能够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能够用书面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从学生的学习目标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指令性写作的能力,即看到题目后,能够确定立意、找到素材、连缀成文,并有修改习作的能力。明确基本任务后,我们才能确定方向,明确可为不可为之点,可教不可教之处。字、词、句、段、篇和各种文体都是语言表达的形式,而每一种语言形式都服务于某一种交际活动。中学语文科的主要任务,在于有顺序地发展语言的各种交际功能,例如自我调节、概括交流信息、自我表现、个别影响、自我教育、创造等功能。因此,确定教学体系不能只考虑语言知识的结构,更应该考虑学生掌握语言功能的行为过程,即体验。作文训练的过程取向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一)宏观的活动设计
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指向生活、需要、思维、阅读和表达。它们的关系是: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需要是作文的动力,思维是作文的关键,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表达是作文的重点。
(二)微观的过程指导
首先我国重视综合性教材,强调读写结合,阅读一家独大,写作缺乏独立教材,沦为阅读的附庸。其次,我国尚概括,轻理论重视写作前期指导,轻实用与写作过程的指点。借鉴美国语文教科书对于写作内容的设计,其宗旨体现的是过程指导:“从选择主题、收集资料、打草稿到修改、发表、关照写作的整个过程。使内隐的写作过程通过这些外显的步骤得到一步步的落实。”
民族语言经典性和有序性是写作知识组元的根底,我国中学生的传统写作心理是过程指导的基础。在传统有效教学经验上借鉴国外先进写作模式,我们得到的启示有:写作指导可以在写作活动中随着写作需要,进行碎片化的实用性指导,可以运用图表、说明、要点和故事性的叙述;要求在练习中落实写作指导,让学生修正、掌握进而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因此,要力求研发出适合我国中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富有民族气息的本土教材,构建出体现民族语言经典性和有序性的写作过程指导体系。
总之,让作文训练真正扎根于现实生活的肥沃土壤,引导学生在重视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地用一双慧眼感悟周围世界的本质,用自己充满情感话语表达,切实提高作文能力,使作文终身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与人的交往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2
[2]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9)